苏轼为人宽容不是懦弱的人生感悟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生活不是战场,没必要拼个你死我活,定要分个输赢胜负。
各退一步,可能是双赢。
《论语》中有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恕,就是宽容,是为人处世的修养和智慧。
01苏东坡的宽容。
章惇和苏轼是青年时相交的好友,但两人在政治党派上有分歧,东坡是旧党,章惇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新党,新旧两党因统治者的更换而轮流得势和失势。
宋哲宗亲政后,新党再次得势,章惇登上了他垂涎已久的宰相高位,对旧党人物赶尽杀绝。
身为旧党中坚人物的苏东坡首当其冲,遭受了严重的迫害。
最初被贬到英州,在南迁的路上,章惇下令把他贬到惠州,几年后又贬到儋州,就是到了今天的海南省,弟弟苏辙则被贬到雷州。
东坡和弟弟被贬岭南后,章惇仍然对他们不依不饶,严令地方官员不能优待他们。
苏辙在雷州做官,却被逐出官家的房子,只能向百姓借房租住,章惇竟强加给他 强夺民居 的罪名,幸亏租房文书写得明白,方才作罢。
章惇一再地打压东坡,被贬的地方一次比一次偏远、环境一次比一次恶劣,意在让他永无出头之日。
可是东坡为人豁达通透,在恶劣的环境中,还能与当地人民打成一片,在邻近地区做官的旧日好友也对他很照顾,这也是他素日以宽容之心待人的善果。
虽然身体在恶劣环境中难免受损,但是精神上依旧坚韧,乐观豁达。
宋哲宗去世后,朝廷政治的风向又陡然一变,章惇罢相,被贬到偏远的雷州,当年报复旧党的举措也报复在了自己身上。
此时的东坡,赦免而归,在北上的途中听说了章惇的事,写信给章惇的外甥黄寔,告诉他雷州并无瘴疠,并让他转告章惇的母亲,让她宽心。
章惇的儿子章援来求见,还带来一封长信,是为了代父求情,希望东坡还朝之后对父亲施以援助。
章援进士及第的时候,座主就是东坡,所以两人是师生关系。
但在东坡被贬岭南的几年中,章援不闻不问,与恩师从未有过交流。
东坡却对章惇的遭遇十分同情,对以前章惇施加的迫害丝毫不挂怀。
十分诚恳地给章惇回信,介绍了雷州的情况,还在信的背面抄录了一道药方,可以帮助他养生益寿。
章惇和苏东坡,一个不念情谊,一个笑泯前嫌;一个步步紧逼,一个包容大度。高下立见。
南宋诗人刘克庄读过二人的.往来信件后,感叹道:
ldquo;君子无纤毫之过,而小人忿忮,必致之死;小人负邱山之罪,而君子爱怜,犹欲其生。此君子小人之用心所以不同与!
02宽容,不是懦弱。
君子为人宽容,能原谅他人对自己的冒犯。
不计前嫌,一笑泯恩仇。
有人认为宽容是懦弱,与人相处中的退步就是认输。
他们只看到了宽容和懦弱共有的柔和一面。
若把它们比作水,那么懦弱,是遭受外界冲击后的自甘退潮,最终干涸;而宽容,是海纳百川,容纳将外来的逆流,故能成大海之浩瀚。
宽容的人,往往内心坚毅自信,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宽容忍让是出于自己的选择;懦弱的人往往内心虚弱,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原则,步步退缩是因为惧怕外界的势力,而被迫让步。
苏东坡有自己的立身处世的原则,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但认为新法也有可取之处,因而后来又反对司马光全盘否定新法的主张。
新党得势时,他不会因为惧怕贬谪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坚守自己心中的道义,这是不懦弱。
章惇是昔日好友,当他身陷绝境时,东坡没有趁机报复,而是以赤诚之心相待,光风霁月。
这是宽容,一种难得的修养和品格。
齐桓公不计较管仲昔日的一箭之仇,以国家发展为重,欣赏他的才能,拜他为相,最终得以成就霸业,列 春秋五霸 之首。
蔺相如出使秦国,公然在秦廷上叱责狡猾的秦王,表现出 玉石俱焚 的决心和勇气,有勇有谋,最终 完璧归赵 ,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怎么会是懦弱之人?
但他不计较廉颇对自己的无礼,对廉颇处处退让,是以国家大局为重,对作为国家大将的廉颇宽容相待。
宽容和懦弱,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自己的内心是否坚毅自信、是否有坚守的原则。
当外界冲击到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时,能够坚守而不动摇,不做懦夫。
当他人冒犯自己而并不触及到底线时,不妨宽容相待,给别人留一条退路,自己也会感到舒心。
退一步海阔天空,在生活中,多一些宽容和忍让,不必步步紧逼、得理(得势)不饶人,人际交往的空间会更加宽松。
多一些宽容和忍让,就会少闻一些刺鼻的硝烟味,多些温情与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