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学案设计

刘莉莉

桃花源记学案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检查与巩固知识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鼓励,传授方法)

  2、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文言文相关知识。老师检查并针对性讲解。

  三、品读与探究,把握文章主旨,领会寓意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提示:发现桃林——进入、拜访与辞别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2.提问: 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有哪些?

  缘溪行——逢桃林——穷其林——得一山——从口入

  3.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桃源中的人们神情如何?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提问: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四、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 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 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布置课后练习(下面) 1、齐声朗读课文

  2、请个别学生试背诵课文。

  3、完成课堂练习

  (-)下列加线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4、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5针对老师的提问进行

  思考

  讨论

  回答

  6、领会和寓意和主题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晋 陶渊明)

  以鱼人 发现桃花源——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幽美

  行踪为 所见:环境优美;所闻:与世隔绝;

  线索, 进入桃花源——

  以时间 所历:民风淳朴;所感:和平安宁,安居乐业

  为顺序 离开桃花源——再寻无路,无人问津:桃花源子无虚有

  桃花源: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照的美好社会,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

  拓展延伸: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自唐宋以来,桃花源却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精神家园 。在壮志难酬,官场失意后,他们就学习陶渊明隐居山野,更多在心灵深处开辟一片世外桃源,寄情山水,抚慰伤痛,修身养性,独善其身。因此,桃花源,是那些穷途文人的精神乐园,更是他们的精神堡垒。王维、孟浩然、苏东坡、陆游等莫不如是。这,也是陶渊明的诗文被唐宋以来的文学大家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

  课后作业

  1、完成课文后练习三。

  2、课文以 为线索,写渔人 发现 、

  、 、 再寻 桃花源的情形。

  3、课后探究: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与课文的写法上异曲同工,试作比较,写一段话分析它们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