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才是陶渊明心中的“神”境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里有一桩关于渊明的公案历来争论不休,这就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三十年”二字,有人认为是“十三年”,有人认为是“逾十年”,有人认为是“已十年”,因为这涉及到考证渊明究竟活了多大年纪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有空再做专论,今仅就诗言诗。
这首诗写了渊明刚刚归隐时喜悦(甚至是兴奋、激动)的心情,相当于《归去来兮辞》的从一开始的“归去来兮”到“门虽设而常关”一部分(参见《从此归去来》一章中《归去来兮辞》原文)。人们喜欢这首诗,可能就是因为这首诗表现的是彻彻底底的“喜悦”,不像后面四首都有“痛苦”在里面。人生这种纯粹的喜悦真是太短暂了!但这短暂的喜悦又确实是人生最美好的记忆。渊明这诗之所以是“纯粹的喜悦”,是因为他刚从恼人的官场中解脱出来,刚刚投身自然田园的环境之中,但又没有开始从事那些具体而辛苦的农业劳动。就渊明的生活而言,这正是两段漫长的痛苦中间夹着这一瞬间的喜悦。便如叔本华的理论,人生便如钟摆,在“求之不得的痛苦”、“瞬间的满足”、“满足过后的空虚”之间来回往复。渊明生命的钟摆此时恰恰处于瞬间满足的那一刻!想想我们的人生,恐怕也都拥有过这样的时刻,同样也拥有过前后无穷的痛苦。因此对于渊明此诗中“纯粹的喜悦”,根本不用解释,我们都能感受它的珍贵。
“少无适俗韵”这首诗是公认的好诗,但是人们很少能说出它好在哪里。我认为此诗的好处就在于:此诗无深意,无含蓄,无曲折,无寄托,无奇想,只是一味自然。并且我以为,这首诗的好坏,不用等到你读了之后才能判断,而是在你读诗之前就已经“预知”了的`。这话怎么讲呢?这诗的好处高处妙处,全在诗外(不以字句技巧取胜,此诗开端结尾处尚有用力之痕迹,然诗之高处却不在此),这首诗完全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如果你是这种境界中的人,那么你不读此诗便已经预知此境之妙了,你读这首诗只不过是“印证”一下这种境界的妙处罢了。如果你不是这种境界中的人,那么就算把你放到这种境界中,你也是熟视无睹,读起此诗来更没有一点感觉。从技巧上讲,写诗应当注意开阖,而此诗“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几句都是平平叙来罢了(说好听点是“娓娓道来”,说不好听就是“平铺直叙”),虽有前后俯仰这些角度的变化,但毕竟算不上什么大开大阖。而此诗的佳处,正在此平铺直叙当中,因为乡野村落本来就是平常之境,本来就没有一丝一毫的幽绝险怪或苍茫阔大可言。身处在这种平凡之境中还能欣欣然而喜者,这正是陶公不可及之处!而且请您注意,陶公在此诗的最后拈出了喜悦的根源——“自然”,这与《形影神》最后一首神释是相合的。《形影神》序中说:“神辨‘自然’以释之。”可见“自然”正是渊明所谓的“神”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