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小学版

刘莉莉

  1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缘”,理解“识”、“缘”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说出诗句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会诗中包涵的人生哲理。

  2学情分析

  班上有47个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基础较扎实,课堂上能做到认真思考。有几个学生成绩拔尖,思维活跃,能积极举手发言,上进心强,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四个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课堂专注力比较差,在学习上有畏难情绪,作业时常不能按时上交。总体而言,全班的语文基础扎实,生字词方面基本能过关,但对于阅读中比较抽象的题目,特别是讲人生哲理类的题目,比较难理解到位。作文的篇章结构,整体框架已初步成形,但是在选材立意、遣词造句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会诗中包涵的人生哲理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出示庐山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是庐山。相信大家对庐山并不陌生,还记得我们三年级的时候学过的有关庐山的诗文吗?(生答:《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记得李白是怎么描绘庐山的秀丽的美景,让人惊叹的飞瀑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日照香炉生紫烟······”

  有句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由于每个人的观察方式不同,面对同一座庐山,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景色。今天我们看看苏轼眼中的庐山是什么样的。翻开课本第22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放相关课件)——题西林壁。(板书:题西林壁)

  活动2【讲授】学习课文

  1.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范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同学们都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有停顿才更能读出诗的韵律,读出诗的诗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古诗,其他同学在每句话的停顿处用“/”做上标记。

  (2)听读古诗,划出停顿;

  根据停顿,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遍

  2、 知诗人,解诗题 大家知道《题西林壁》作者是谁吗?

  下面我们简单来了解一下苏轼(播放作者简介课件)。

  知识要点: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

  我们不管读文章还是读诗,都要先从题目开始。请大家结合注释,来读一读题目。有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题”字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西林就是西林寺,在江西庐山。全题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意思。《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师:带着你对课文的理解,再读一遍。

  (3)齐读全诗,整体感悟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出苏轼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 (让学生自由地说自己的感受)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受到的苏轼笔下的庐山是不一样的,那么下面我们就细读全诗,从字里行间去感受苏轼笔下的庐山。

  (4)分小组朗读第一、二句 边读边思考:

  ①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观察庐山的?请大家在书上划出来。这是三组什么词?

  (“横、侧、远、近、高、低”,六个角度,分别出示表示“横、侧、远、近、高、低”六个观赏角度的庐山图片,并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见的景色是不一样的。 反义词——由此引导学生理解,“横”与“侧”相对,是“正面”的意思)

  ②诗人都看到了哪些景色?

  (山岭,山峰)

  ③看图说说“岭”和“峰”各有什么特点?

  (出示图片,提醒学生关注两幅图的差异。“岭”的特点是连绵不断;“峰”的特点是直插云天,用动作表示一下。)

  师:那连起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诗第一、二句,一边用手势来表示: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直插入云,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第一、二句主要写作者从各个角度去观赏庐山,女生读第一、二句。

  (5)男生读第三、四句,并思考:

  ①“面目”是什么意思?(由人的面目引出,“面目”即是样子、面貌)

  ②身是指什么呢?(由身体引出,“身”就是自身、自己,这里指诗人)

  师:这两句话连起来理解,就是“我不认识庐山的真正的样子,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用关联词说“因为••••••所以••••••”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③诗人从多个角度看庐山,都没看清楚它的真面目。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了解事物)

  师:不管从正面、侧面、远处、低处、高处、近处看庐山,都只是看到庐山的一个面。就像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看到的只是地球的一部分。但是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就能看到地球的全貌,我们才真切地知道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 所以这句话也正是蕴含了这样一个哲理: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了解事物。因此这句话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大家可以多读读。

  总结:有时候我们看事物,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到腿就说这是柱子,摸到鼻子就说这是擀面杖。所以我们要学会全面、客观地观察身边的世界,不轻易下定论。

  活动3【活动】拓展延伸

  试着读一读苏轼其他的诗歌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活动4【作业】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的意思。

  教学感言

  上星期五我参加了我镇的教师素质大赛,讲了《题西林壁》一课,课后做了认真的反思:

  古诗,在时代上离我们很远。儿童读古诗,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除了要熟读成诵外,初步感受其中的韵味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读出了其中的味道,才能真正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分析教材我知道,领悟哲理美是《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流程设计过程中,我尝试以诵读为主,在朗朗的诵读声中读出韵味,读出美感,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构建。针对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在实践中领悟景美情美,在互动中放飞思维,在语境中锤炼语言,飞扬文采。

  通过教学,我也有了点滴收获:

  1、教学古诗要把握好诵读和积累关。

  熟读成诵是理解、欣赏、内化的最好手段。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注重理解内容,探明意境,充分领略蕴含其中的美。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促成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心理体验中挖掘潜能,愉快的探究。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语言实践中学懂诗句,获得学习古诗的真实体验,建构古诗学习的知识系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2、古诗教学应注重历史背景的介绍,领会大意,习得方法。

  教材中精选的古诗大都出自名家之手。这些诗人在为人、行事、作诗等方面有不少轶闻趣事,其中有些故事蕴含着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学生了解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习质量。

  教学中的不足:

  1、如何带领学生品味字句,领会意境,获得美感?

  推敲重点字词,这是古诗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如何用古诗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诗中,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与辉煌?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形象美、哲理美、情感美?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践、总结。这节课我感觉教学中对于“岭”和“峰”的理解虽然运用了图片,但是仍然不透彻。

  2、如何在预设的目标中给学生最大的生成空间?

  预设是为了生成,生成实现了预设。如何把诗人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让诗人的感受成为学生的感受,确实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解决好的一件大事。要做好真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