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香门第背景深厚
王勃,字子安,汉族,出生在唐代(约公元650年),古绛州龙门人(今山西省),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家族历来秉承自然之造化、钟天地之灵秀,家门三代,文人学士云集。王勃之祖父王通,号文中子,专攻儒家学问、才学横溢,为唐贞观(唐太宗年间)数任宰相老师。王勃叔祖父,也就是王通的弟弟,王度,撰写《古镜记》,其写作手法和创作技巧开唐代传奇之先河;王绩,得陶渊明真传,擅长田园诗。
二、天才年少才华横溢
王勃家中有三兄弟,人人文采斐然、拔萃出众,王勃虽然排行最小,但是名气却是最大,有传说其六岁即可撰写流利的文章。传说,王勃小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仙人拿墨泼了他一袖子,得仙人文学点拨。其事迹中,尤以王勃九岁时,看当时大儒颜师古写的《汉书注》,《汉书注》当时被天下读书人奉为典范、标杆和圭臬,而王勃却能找出一堆错误来,甚至特别撰写了十卷《汉书指暇》,用以更正颜师古的错误,这样的举措在当时是轰动一时的呀!公元666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王勃不止是自幼才华横溢,而且在行文下笔做文章的方式上面也十分神奇而个性十足。王勃在每次写文字之前,都让书童或者他人磨好墨汁、备好纸张。然后被子蒙头,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待到睡及刚好时的状态,提起笔来,挥毫洒墨、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纵横捭阖,如有神助般。而且自在学堂学习开始,王勃写文章就不急不忙,待到别人写得将要完成时,他再提笔,但却总能弯道超车般的比其他同学先行写完,这也是我们的王勃“下笔如有神”最好的佐证了吧。
四、不谙世事苦头吃尽
王勃一生中除去最浓墨重彩的《滕王阁序》传奇故事,当属“《檄英王鸡》事件”和“私藏、处决要犯事件”。这也是“一朝不谙世事,一世苦头吃尽”。
王勃十四岁,已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王勃年少得志,缺乏官场经验,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当时诸侯王之间流行玩斗鸡的游戏。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一时兴起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助威。
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为人严肃、思维缜密,也有一根筋的性格特性,他不认为这只是少年的`游戏玩笑之作,他觉得王勃这是在挑拨离间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一怒之下将王勃赶出沛王府,从此苦心经营、费心多年的官途从此葬送。
王勃的二次被贬,既是不能吸取“斗鸡赋”事件的经验教训,同时也再次凸显了他自身在世俗事务处理方面的严重不足。王勃拜师长安名医曹元,在医术上面再次展示了他的“学霸”风采,后来听说在虢州盛产药材草药,公元671年主动申请调动到虢州担任地方的参军。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罪犯,正在被朝廷缉拿,他却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风声越来越紧,王勃自己私藏罪犯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事情败露出来王勃被朝廷看押,一审判决死刑,犯了死罪只等秋后问斩。幸亏遇到朝廷大赦,没有被处死。
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件,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从这些推断来看也不无道理。虽然这次死罪避免,保住小命一条但是被官府定性为有才无德,被开除官职从此与仕途分道扬镳,而且也连累了当时也在当官的父亲,因为其父亲教子无方,被贬到交趾,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做县令,也算是祸不单行啊。
五、《滕王阁序》文耀古今
告别仕途的王勃其实过得也很潇洒逍遥,起码不缺钱花,而且王勃本就是个洒脱的人。他在扬州潇洒期间,听说到南昌的洪都府阎都督准备召开一个文人笔会,以文会友,地点定在南昌的滕王阁。于是王勃在扬州乘船逆流而上,赶上此次笔会。其实这次阎都督召开笔会目的是彰显自己贤婿才子吴子章的文学才华,所以聚会活动召开之前就已经要自己的女婿把《滕王阁序》写好了,只等机会一到在宴会上面显摆出来,此种情况与会的人员大多知道都督的心思和目的。
阎都督在假装集思广益、征文纳才的时候,我们不谙世事的王勃又冒了出来,欣然的接受了征文邀请。阎都督气得脸都绿了,当场离席而去,但又悄悄的关注王勃的写作情况,当看到前面几句时,阎都督还不屑一顾,等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不禁拍案叫绝,随即就吩咐自己的女婿吴子章:“你的文章不拿出来也罢了。”
六、千古一叹天妒英才
公元676年,长安城里争相传颂着王勃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当时的皇帝唐高宗也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又读下云,见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唐高宗一见连声叹道:“诗,好诗!”并言“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可惜!”
杨炯《王勃集序》:“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只道是:千古一叹、天妒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