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
前言:盛唐诗人王维,天下文宗,名高希代。他创作的诗歌内容丰富,艺术高超,尤其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以其丰厚的思想底蕴、优美的情景意境而屹立于民族诗歌长河中,永远闪烁着它独具一格的光彩。
在山水田园诗中,他或以之作为安抚身心的栖息所,或在其中寄托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情的渴望与追求,喜爱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田园山水诗,追慕古代隐士之风,喜欢闲适恬淡的山居生活,又因政治失意而更加坚定隐居信念,啸傲林泉。创作了大量描绘自然山川景物,歌颂田园隐逸生活的诗歌,并不断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在山水田园诗长河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王维后期写下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如《田园乐》7首,《辋川集》20首等,他工草隶、善画并精通音律,这使他善于观察自然,捕取各种形象,赢得“诗中有画”的赞誉。他的诗歌语言洗炼、精准,朴素中有润泽华彩,富于音乐美(沈德潜语),展示出优美的意境。
本文试从意境产生的渊源和诗境、禅境等方面对王诗的意境作浅露的分析和比较,以展示诗人精湛的艺术造诣,昭示诗人淡泊的人生情怀。
一、意境是诗人隐逸思想的体现
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多如繁星,而王维等人纷繁复杂的诗作显示其光芒的璀璨,这纷繁复杂的诗作内容丰富,能展示出广阔的历史生活画面;这纷繁复杂的诗作意境深远,更能品味出植根于诗人思想深处的灵魂——传统的隐逸思想。
盛唐时代,经济繁荣,物质充裕,在繁荣的背后各种矛盾逐渐尖锐,促成隐逸思想的流行;统治阶级提倡佛老思想,隐居成了士人的偏好,山水田园诗人历经种种矛盾、失望、痛苦之后,选择田园作为自己精神上的归宿,摆脱束缚,回归自然,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表现了或隐或士的生活,更多的诗人在隐逸生活中吸收了儒道释等哲学思想,形成自己特定的人生观。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遁世全身,佛家主张六根清净,一心向佛,这些人生观往往必须通过诗歌意境来领悟。如王维的“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他的诗充满着归隐的意趣,透过诗人描摹生活意境的诗句,可以悟出诗人的隐逸思想。
王维后期仕途受挫,消极避世,写下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他归隐辋川,一定程度有赖于先贤的品格对其灵魂的支持,“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山上,垂钓将已矣”(《清溪》),依约表达出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愿,这抛开世俗,垂钓清溪,正是先秦庄子的遗风,“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意谓有归隐田园的打算,明显地显示出“陶渊明式”的生活方式。
诗作上王诗有相当的一部分学陶渊明和谢灵运,陶渊明隐居田园,绝意仕进,风雅恬淡,寄兴高远,描写田园风物往往体会入微,陶归隐田园,受道家思想影响极深,道家主张人格自由,顺应自然,王维一心求隐,万事不关心的隐逸思想则更接近于佛家,体现在艺术上,他们山水田园诗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强调和表达这种生活的情趣,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表现不平凡的意境,如《渭川田家》写暮春晚归的情景,《山居秋暝》写秋月下、林泉间情景,《归崇山作》写辞官归隐的心情等,这些都是王维隐逸思想的影射。
王维的归隐是为了逃避现实,安史之乱,王维迫受伪职,乱平后,王维自知有罪,对封建王朝开明政治的热情和幻想随之而灭,加之王维早年受母亲的影响,信奉佛教,开始了“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的亦居亦隐的生活,晚年更是抱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佛门何处销”(《叹白发》)的心情,完全成了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
正是基于王维的隐逸思想,于是产生了大量的体现生活情趣,养生延年且独具诗境与禅境的诗句来。
二、动静相生的诗境
王维博学多才,医术精湛,他善于观察自然,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他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加之他长于绘画,开创中国水墨山水画。水墨造型的效果特别契合文人士大夫的心境,藉之可以抒发高洁旷达的胸怀,展示宇宙天地幽邈深邃、浑厚华滋的意境。他把绘画技法融入诗歌创作,根据自己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感受,使诗歌色彩艳丽,构图精美,描绘出山水田园的动静之美,富有生机和意趣,像“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呈现出虚实结合,动静相生的意境。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王维以画家的眼光营造诗境,阐明动静相生的关系,在描写自然山水诗里创造出明秀的诗境,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处理动与静的关系,极具特色。首一“空”字已见得雨后秋山空旷静寂,为全诗意境定下一个基调。月照松间,是视觉形象,是静景,泉流石上,是听觉形象,是动景。但与第三联相比,它们又都是自然景物,又都属于静景。竹林里笑语声喧,知是浣女晚归,此为听觉形象;莲叶向两旁分披,知是渔舟轻移,此为视觉形象。但这里人物的活动,更反衬出空山的静谧。一切景物皆诗人静观中所得,以动写静,以声显静,诗人就是这样展现了一个宁静清幽的诗境。再如《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