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已是深秋。滁州城内,淅淅沥沥的小雨织成一层层细密的门帘,让大街小巷内只是更加恍惚,更加朦胧,即使仅隔绝咫尺,也难得观望对面的景色。牛毛般细润的雨丝一滴滴浸入脚下的泥土,却在诗人的心中激起一层层涟漪。
厅堂内外,他踱来踱去,无论看到什么,却总是愁容满面。木案上,一卷卷公文诰令堆作一座小山,无论如何伏案刻苦,也难解自己繁杂的愁绪;屏风旁,一盏油灯昏昏欲坠,无论如何加油添草,也难照自己未知的前途。亭前,淋雨观赏一朵朵红花,却无心顾及一片片争妍斗艳的繁花;柱后,远远翘望一株株绿柏,却 只是凝望树下一层层枯黄凋零的干草。乌云翻卷,碧水欢腾,自然是多么美好,却永远赶不走他心中的乡愁。
黑暗终于吞噬了一切,雨珠也是越发圆滚丰满,滋润着万物,滋润着大地,也滋润着他内心的乡愁。擎起一盏昏黄的油灯,独自登上偏侧的'阁楼,他胡乱夹一卷书来,却无神翻开细细品读。
万籁俱寂,正在迷离之时,远处一阵阵雁鸣突然唤醒他的心灵,使他端坐。侧耳聆听,南飞的大雁用自己壮健的羽翼拍打着落下的雨珠,伴随着时断时续的鸣声,一下又一下,扣动着他的心弦,让他断尽闷肠。雁群早已飞过,可他却还端坐在那里,在脑海深处,回味着一次又一次雁鸣,回忆着一年又一年时光。故乡远 在千里之外,新人尚在天涯之边,纵算登上千寻之塔,也难望阻隔千山万水的家!
大雁无意停留,可乡愁却永远不走。任凭他如何怅惘,也难以一望故乡!
已是深秋。滁州城内,小雨还在稀稀疏疏地下着,一层又一层,正似那道不尽的乡愁......
拓展阅读:韦应物《闻雁》赏析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古澹”很好地概括了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在这首诗中,体现了诗人古澹的艺术风格。整首诗是一幅清淡的思乡图,清冷的夜晚,清凄的秋风,清寒的秋雨,清寂的高斋和清孤的人影,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此诗结构巧夺天工,含蓄委婉,先写“故园”,后写“淮南”,先托出“悠”思,后衬以“雁”鸣,就是在这样巧妙的安排中,使诗歌很短,但人的情思却句句深入,层层递进。另外,诗歌的情思表面触发的是乡愁,但结合诗人被贬滁州的事实。还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又完美地融入到萧瑟凄清的秋声秋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