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微课设计

黄飞

乡愁微课设计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情美的诗歌,教师要用心去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下面是它的微课设计,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2、教师创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使学生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更易于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由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将学生带入情境中。 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台湾歌手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

  据说当年罗大佑在演唱这首歌时,曾使演唱会现场的观众潸然泪下。是啊,台岛游子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乡愁四韵》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在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来研读于光中的另一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乡愁》。

  第一乐章 作家身影

  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查阅的有关余光中的生平、创作资料以及写作《乡愁》的背景资料。

  教师评价、补充、强调:

  余光中,19xx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xx年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xx年赴美国进修,获爱奥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19xx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xx年,任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作品多产,风格多样。

  19xx年以蒋x石为首的国x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与中央政府抗衡对峙。由于这特殊的政治原因,海峡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离的状态。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从上世纪60年代起余光中就创作了不少怀乡诗,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白玉苦瓜》《春天,遂想起》等。《乡愁》写于19xx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这是诗人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

  是流传最广的一首。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 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去听听他心底的呼唤,去感受他那“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

  第二乐章 深情朗读

  余光中说:“一首诗是要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下面我们进入深情朗读的环节。

  学生自由选段或全诗试读,师生评价,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语速语调、轻重音和感情基调。 点击课件,播放朗读;学生听读,进一步把握朗读技巧,进入诗歌情境。

  课件展示: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侯 后来呵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大陆/在那头

  教师小结:要读好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节奏、轻重音、语速语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忧郁深沉,语速应该是深沉舒缓。

  第三乐章 研读赏析

  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合作探究,从诗歌内容、主题、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赏析。

  学生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当引导。

  1、诗人借助什么具体事物表现浓浓的乡愁?

  2、这些事物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的?

  3、从写作技巧、写作顺序、语言特点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鉴赏本诗。 明确:

  1、诗人借助“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这些意象来抒发感情,这样就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2 、小时候离家在外求学,惟有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小小的邮票。

  长大后,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与爱人分离,这时候的乡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到后来,诗人人到中年,母亲离开了人世,一方矮矮的坟墓把诗人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乡愁便只有寄托在那一方矮矮的坟墓上。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增强!

  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把诗人和大陆隔开了,诗人只有将乡愁寄托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深化主题,余味无穷。

  3、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写。乡愁本是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情感体验,作者把它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事物上,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四个意象分别对应人生的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相承的。而表示时间的词语又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富于建筑美和音乐美。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建筑美;旋律上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体现出一种音乐的美感。

  语言富有表现力。诗中“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这些词看起来都是形容面积小程度轻,但正是他们反衬了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很有表现力;“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使用,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体现出诗人的语言功力。 ??

  第四乐章 佳句访写

  在研读中,作者的思乡念国之情一定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激发了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诗人借用“邮票” “船票” “坟

  墓”“ 海峡”等四个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寄托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其实,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许多物象能触动你的情思,引起思乡的愁绪。请你以“乡愁是 ”的句式来说话。

  学生访写、展示。

  师生评价。

  教师小结:是啊,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一块苇地、一曲歌、一架木桥、一头耕牛,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就是乡愁!

  第五乐章 拓展延伸

  半个世纪以来,乡愁已经成为一种美丽的流行病,深深地感染着台岛的每一个有识之士。我们来读下面的乡愁诗,进一步体会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也增强我们鉴赏诗歌的能力。

  乡 愁 四 韵

  (台湾)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酒一样的长江水 信一样的雪花白

  醉酒的滋味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滋味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血一样的海棠红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沸血的烧痛 母亲的芬芳

  是乡愁的烧痛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故 乡 乡 色 酒

  (台湾)席慕蓉 (台湾)舒兰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三十年前,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乡色也好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你圆

  人也圆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三十年后

  永不老去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

  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教师小结:诗歌反映的不仅仅是诗人家庭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它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情感,而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情感。那一衣带水的海峡,割断了多少血脉联系,酿成了多少华夏子孙难耐的乡愁。正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

  那头。”总理访美期间在纽约会见华人华侨时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大愁。”

  归来吧,他乡的亲人,母亲在深情地呼唤你!归来吧,漂泊的游子,祖国在张开着怀抱欢迎你!

  (多媒体播放歌曲《乡愁》,在歌声中结束学习。)

  【板书设计】

  乡 愁

  小时候―――邮票 ――― 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 ――― 夫妻分离

  后来啊―――坟墓 ――― 母子死别

  而现在―――海峡 ――― 游子与大陆分离

  托物寄情

  拓展阅读:课文分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