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课文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中描写小石潭清幽寂静的环境,含蓄反映了作者寂寞的处境,悲愤、哀怨的心境。下面是可是教学实录,一起来看一下吧。
【课前预习】
1、收集柳宗元的资料,了解其人。
2、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3、仔细阅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小石潭景物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这样的诗我们很熟悉,题目是《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生齐背)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柳宗元。
师:寒江、冰天、雪地,一位孤独老者独处孤舟,默然垂钓。悲凉孤独的处境正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永州期间所写,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大量寄情山水的作品。今天我们所学的《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多媒体屏幕显示·读准字音:寂寥翕忽参差坻·解释字意:下乐犬牙斗折蛇行可悄怆)
三、初读感悟
师:一篇文言文,初读要读准字音,把握好停顿、节奏。
(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一下?
(两名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学生为朗诵的同学评价。)
生: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读的语速太快,语调没有变化。
生:第二位同学读发现小石潭和鱼儿嬉戏两段时,未读出喜悦情感。
师:你们点评的很好,可惜只说了缺点,谁来说说他们的优点。
生:第一位同学声音响亮,读的准,第二位同学停顿把握的好。
师:我们再请第三位,郭艳军同学为大家朗读。
(生笑)
(伴着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声情并茂朗读。生鼓掌。)
师:夸奖了,美的文章要用心去朗读。(生齐读)
四、美读涵咏
师:这篇文章描写了小石潭优美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水、鱼、石、树。
师:这些景物作者是如何描绘的?请在文中找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读出你的感情来。
(生在书上圈点批注,交流讨论。)
生:“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句话写的好,写出了小石潭幽静的环境,也写出了柳宗元的心情很悲凉。
师: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我们怎样读出来这样悲伤的情感?生:语速稍微慢些,心情悲凉,语调应该低沉些。
师:试着朗读一下。
(生试读)
生:我喜欢“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这句话写出了石头形态多样,证明小石潭确实是“石潭”
生:读的很细心。
生:我喜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这段,看起来是在写鱼,其实在写水的清澈。
师:这种写法叫──衬托(生答)。那作者如何来描写潭中的鱼?
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鱼儿像在空中游动。“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写阳光照射潭水,能看到鱼的影子。来衬托潭水的清澈。
师:鱼儿时而静止,时而游来游去,真是……
生:自由自在。
师:用书上一个词概括。
生:乐。
师:怎样来读出这种快乐?
生:读的轻快些,喜悦些。(生读)
师:读的很有韵味,似乎看到了人、鱼同乐。“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寄情于山水,无比快乐,但这种快乐是短暂的,作者的心情很快由乐而----
生:悲。
师:这悲从何来呢?
生:被贬到偏远荒凉地方,内心郁闷,只好寄情山水。
生:满腹经纶,却不能施展抱负,很悲愤。
生:我说作者“乐”是因为小石潭是自己的知己。面对潭水可以诉说自己的孤寂,洗尽内心烦恼,但毕竟过于清冷,不敢久留,当记之而去时,孤寂悲苦却又席卷而来。在作者的心目中,小石潭就是自己,它那么幽静,那么美丽,但又有几个人能见到它,走近它,品位它呢?
(生鼓掌)
五、拓展延伸
师:作者的乐是短暂的,悲是长久的,诗人处于孤寂的环境,内心的忧愤无以诉说。假如我是柳宗元,此时你我同游,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生思索)
生:柳宗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要太在意生活的苦难,庸人永远生活在低谷,还是振作起来吧!
师:你这样称呼我,我感觉有些陌生。称呼改一下,好吗?
生:柳兄。
生:柳兄,人生难免经历坎坷、风雨,虽然这个地方荒凉偏僻,但是停下脚步,会发现这个地方有这么多优美风景,柳兄,何不好好休息一下,重新开始,享受人生的美好!
生:子厚,一切都会过去,毕竟世上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你有过人的才华,相信你会东山再起的。
师:好!天生我才必有用!
师:古语曰“悲愤出诗人”。满怀悲怆的柳宗元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其实,历史上有着类似遭遇的文人不在少数。他的朋友刘禹锡人生更为坎坷,有诗为证“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获罪遭贬在陋室当中发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万丈豪情;柳宗元之后,北宋大文豪苏轼大起大落,颠沛流离,却也在遭贬后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样的一种大胸襟,大气魄,大智慧,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吗?
同学们,再见。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这天的语文课,要教学《小石潭记》一文,上课铃响了,我匆匆地捧着教案走进教室,心中有一丝不安,因为,由于连续几周监考工作的忙碌,我对这一篇课文没有好好地钻研,只是大致地看了一下教学用书上的内容。虽然有一丝不安,但我还是在自我安慰自己:今天是第一课时,只要教学生字新词,了解一下文言文的大意,应该没什么大的问题。更何况上过这么多课了,课堂上出现什么问题也是应该能应付的'。带着这样侥幸的心理,我跨进了教室门。
可是偏偏事与愿违,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师:谁来读读课文?
(我想检查一下孩子们预习课文的情况。“唰”,教室里一下子举起了很多小手,我随意叫了几个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
生:青树翠蔓(màn)。
生:不对不对,这个字应该读(wàn)。
生:不对,我认为……
生:我认为……
教室里一时争论得不可开交,真该死!我这才想起我只顾及到文言文的字面意思,但根本在课前没好好地去读过一遍课文。学生的争论使我也一脸茫然,犹豫不决,是呀!到底这个字该如何读呢?我暗暗责怪自己:课前为什么不去读课文呢?为什么没去确定一下这个“蔓”字的读音呢?课前还在侥幸,现在问题出现了,我该怎么办?短暂的思考后,我对学生坦陈:“同学们,很对不起,老师也一时确定不了这个字的读音,下课后,我们一起来查字典,好不好?”“好!”学生们大声地回答着。好在孩子们是通情达理的,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孩子们继续读着下面的自然段,我的愧疚心理随着孩子们的朗读愈来愈深,孩子们读的“蔓”字(有的读成了 màn,有的读成了 wàn,而我都不敢肯定真正的读音。)都像针尖一样刺痛着我的心。一堂课终于在我焦急的等待中结束了。
这是一堂失败的语文课!极其失败!
一下课,我赶紧查阅字典。终于我了解到,“蔓”读成 màn 只可当动词用,是延伸的意思;“蔓”读成 wàn 才当名词使用,指植物细长而不能直立的茎。这个问题搞清楚之后我又拿起书默默地读了两遍。我想,我应该把课前没读的遍数补回来。
这堂失败的语文课带给我深深的思索:
思索之一: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课程改革后,新的理念,新的课程,新的教材,给所有的老师以机遇和挑战,没有哪一个老师可以凭借着以往的知识储备来进行教学。“学则进,不学则退”,要适应课程改革,要能在课改的浪潮中搏击前进,学习是不可缺少的,惟有不断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今天的课上,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应该与新课程共成长,应该与学生共成长”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如今的教材上,多的是我们以往很少接触的字,多的是我们以往认为不是成语的成语,多的是教师以往都不够熟悉的内容,什么《红灯记》呀,爱滋病呀,姓氏歌呀,等等等等。时代在进步,我们真的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向做真正的观念新、业务精的“学者型”教师这个目标努力、奋进。
思索之二:教师必须认真地钻研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师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备课时,首先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也就是正确地理解、掌握具体的文本知识,这是教学的基本点。所谓“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质量。要想教得好,全在于灵活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教材,只有熟悉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因此,深入钻研教材,正确使用教材非常重要。课堂上,教师惟有心中有本,把教材烂熟于心,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思索之三:教师应当正确看待自己。今天的课上,唯一使我略感欣慰的是我很坦率地向学生承认了我的“不知”,而我的这一行动也得到了学生的谅解。俗话说:“人无完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和学生同样是需要学习、需要提高的“学习体”,在教学中,教师存在一些“不知、不懂、不会、不了解……”的情况是非常正常的,此时,教师如果一味地掩盖自己的“不知”,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不信任的情感,相反,坦陈自己的“不知”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诚实可信,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受到教育,所以,教师应该正确地看待自己,真正发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榜样示范作用。
“备一堂课,第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读课文,只有把课文读通、读熟,使教材的内容烂熟于心了,你才能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才能去考虑怎样设计教学环节,用怎样的方法去组织教学,否则一切都是空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谆谆教诲又一次响在我的耳边,我将牢牢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