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课文复习案

孙小飞

《小石潭记》课文复习案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幽怆的气氛,借助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下面是《小石潭记》课文复习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包括字词、句子的翻译等,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复习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妙处。 复习难点: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章的乐与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复习贬官柳宗元的千古美文《小石潭记》。

  二、 出示——2015中考文言文考试说明考点-------接下来按考点顺序复习

  三、 背诵默写

  1、 指名轮背,五人一人一段。 出示——易错重点字的音、形

  (指一生写汉字,另一生加拼音),订正答案

  2、 出示——默写填空

  (指三生上黑板写,一人一句,其他人卷上写),订正答案——强调易错点。

  四、 关注两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五、 重点字词

   学生完成资料上五个选择,用时3分钟 订正答案 1、2——重点实词;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5——重点虚词。

  六、 重点句子翻译——六句,一分钟准备,指名一生一句。

  七、 重回小石潭——内容解读

  1、师:作为山水游记散文的名篇,小石潭中的景美,在各段是如何体现的? 生:第一段——“小石潭”全石为底(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绘声,绘色,

  绘形)

  第二段——潭水清澈、游鱼活泼(用侧面烘托和动静结合的方法,通过

  游鱼、阳光、影子等景物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表现潭水的清

  澈。)

  第三段——源流曲折(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

  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

  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写。)

  2、师: 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作者也多次表达了这种美景带来的乐,即——

  生: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师:但我们从文章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郁,哪一句显示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

  生: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 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第四段有交代吗?

  生: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小石潭的气氛幽深冷寂(板书)

  师:永州有“南荒”之称,即非常荒凉,但自然风貌优美,用时下的话说即纯原生态景观,这份幽深清静是多少疲累于世俗喧嚣的人们所向往的呀,作者却说不可久居,且忧从中来,和前文的乐也似难相容,你能理解吗?

  生:(适当补充背景资料)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孤凄悲凉)(板书)

  师:(在学生基础上继续补充:柳家世代为官,他21岁中进士,踌躇满志,却困顿于此,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感官的感觉和内心的感受反差如此之强烈。形似写景,实则写情。

  师:对于柳宗元此时的心境,联想《江雪》中孤独的钓翁,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开头与作者对话,劝解他直面挫折。

  3、 师:《小石潭记》作为《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游记散文,这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由意在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作为后世学子,我们要感谢永州,柳宗元留下的600余篇诗文中,有300多篇创作于永州十年。让我们记住作者——出示“文学常识”

  八、 对比阅读(看时间而定)

  师:再赏读《永州八记》之六《石渠记》

  或分发的资料上阅读(二)(2014南安市中考题)

  九、师:祝同学们能直面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做中考的胜者!

  【解析】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

  选项A中“然”,前者是“??的样子”的意思,后者是“然而”的意思;选项B中“其”,前者是代词,指代“渴”,后者是助词,表祈使;选项C中“于”都是介词,“到”的意思;选项D中“自”,前者是介词,“从”

  的意思,后者是连词,“如果”的意思。

  【答案】1.(1)搭桥,架桥(2)越过,经过(3)落入(4)弯曲,翻卷

  2.C

  3.(1)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

  (2)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4.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乙文:潭水清冽,水声悦耳。(甲文乙文中水的特点答对,各得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就是“纡余” yū,这里指的是:迂回曲折,盘旋地走。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分析

  《小石潭记》是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写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柳宗元贬官至永州、柳州后,“自肆于山水间”(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把“堙厄感郁,一寓诸文”(《新唐书·柳宗元传》),因此他写了不少山水游记,这些游记不仅描绘了山川景物形态而且反映了作者“堙厄感郁”的处境和心情,因此历来人们对这些游记的评价都很高。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之所以写得突出,是因为他不像一般玩山游水的人那样,只是浮光掠影,得到一点浮泛的印象,而柳宗元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遇写到了山水之中去,创造出新的境界,我们才看到了这些情景相生的游记。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写得有景有情,富有诗意,十分引人入胜。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不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引导我们前行,观看不同得景物。很像看一部山水风景纪录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就是说水声像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音那么清脆悦耳。作者写出了自己高兴的心情,这种心情一直感染着我们,使我们同样感到高兴。既然这美妙的声音是从竹林那边发出的,我们同作者一样都想去探个究竟。于是作者“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伐竹取道”四字,用行动写心情,坐实了前边的“乐”字。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接着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这个池潭的特点:““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接着在写潭上的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摇摆,更显出自然之美。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这潭“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中佛国的一块净土那样。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 “定点特写”的方法。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潭水和游鱼的美景,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用的是特写镜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与吴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与朱元思书》)和袁山松的“其水十丈见底,视鱼游如乘空”(《宜都山川记》);郦道元的“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水经注》)等有异曲同工之妙。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这显出了水的清澈。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因此,这无拘无束的游鱼,难道不是自由的象征?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似乎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你看,那红艳艳的日光透过蓝晶晶的潭水,直照到白莹莹的石底,多么富于色彩,这种绘形、绘神、绘影、绘色的描写,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作者在这里善用比喻,抓特征。“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这里写小溪,就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和一明一灭来描写小溪,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这里,作者又非常成功地使用了一个比喻的手法,说溪身的两岸像狗牙齿那样参差不齐,很精确地刻划出事物的形象。作者在此写远景半藏半露,饶有画意。望潭源而“不可知其源”,又富有诗意。真正做到了富有诗情画意。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的竹子和树木密密环抱着,非常寂静,见不到来往的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不宜久留,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小石潭的“幽静”,并把环境中的幽静深入到人心灵中去,把景物与心情结合起来,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心境透露出作者被贬后凄苦心情,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遭遇的曲折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