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
《小石潭记》全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初中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由于其年龄特点导致他们对语言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但是,新课改的实施给了语文教育新的机遇,利用情境教学、兴趣教学等手段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当前语文教学的尴尬现状。《小石潭记》作为一篇美文,其优雅的文字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处处彰显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的特殊地位,但是由于文言文自身就较难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对文章的理解上会出现分歧,所以就需要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牢牢把握文章的'脉络和思路,使学生感知小石潭幽深孤寂的景及其所蕴含的情,品味和欣赏的过程中,感受那永恒的凄怆。同时要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通过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一、课前预习及文章背景介绍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的一种表现,但是不能单单依靠学生自身的自控力,教学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适当的任务,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而且在课程开始之前就对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这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大有帮助。《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33岁时,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并无实职、实权)。因此,学生在学习《小石潭记》时应该结合柳宗元当时的心境对文章进行分析。
二、合理设问及情境教学
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带着问题学习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设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能辅助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的脉络,还能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结构,对学生文言文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例如一段优美的朗读或者符合文章内容的背景音乐,不但能够很快地让学生投入学习,并且还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聆听当中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反复朗读及内容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读”的重要性,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朗读相结合,课堂开始之初就要求学生朗读全文,由教师纠正读音,之后可以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教学磁带,让学生带着上文中的问题认真思考,并且注意磁带中关键字的读音,加深对文章的记忆,之后要求学生按照段落朗读几遍,总结文章内容,并且在反复朗读中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把柳宗元融进景物描写之中的凄凉、愤懑之情挖掘出来。
四、分组探讨及评价总结
在进行反复朗读之后可以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首先是组内讨论,学生们长期的生活在一起并且处于同样的年龄段,相互间对彼此的思想都很了解,所以往往能够发现对方的问题,经过组内讨论后很多学生都能意识到自身对文章的理解错误在哪里。之后由每组选出一名学生作为代表总结组内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范围内的交流。
生 1:偶然之间发现了小石潭,意外惊喜,“心乐之”。生 2:这里景色奇异,“全石以为底”,潭上怪石嶙峋。生 3:这里鱼和水世间少有。 生 4:这里的环境优美,“青树翠蔓……参差披拂”。生 5:小溪源头朦胧、神秘,令人向往。
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将教学重点引导到柳宗元的心境上,有了前期的铺垫和学生热烈的讨论,他们不难理解出为什么文章表现出“乐”与“苦”这两种矛盾思想,从而体会作者内心中的真正的想法。同时,教师也要进行总结和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面对很多学生都出现错误的问题要积极地思考原因,改进教学方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五、对该教学案例的反思
本课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语感的培养。朗读作为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不仅可以把语言完整、艺术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和“言外之意”。同学们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作者形象,不但能看到作者的外表,看到他紧锁于眉宇间的愁绪,还能触摸到他的内心,去探寻他内心的惆怅和谪居的孤寂。
总之,新课改是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机遇,同时也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加良好的体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小石潭记》进行教学案例的分析,为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方向,希望能够对同仁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