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作品赏读

黄飞

席慕蓉作品赏读

  席慕蓉是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美文欣赏

  哭泣的女孩

  席慕蓉

  我们这个社会常常喜欢苛责于人,我也不例外。

  有一天,取道高速公路北上,在经过杨梅收费站的时候,车子在站前大排长龙,老远老远地就要停了下来,然后再慢慢地一辆车一辆车地挨过去。

  那是个傍晚,我原来并没有什么急事,可是周围的气氛却影响了我。有不断按喇叭的,有开了窗户伸出头来大声咒骂的,有频频看表又摇头叹气的。使我也禁不住在心里南咕起来了!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怎么有这么笨的人!”

  看得出来我们这一条车道的车移动得特别慢,似乎是收费小姐的动作有问题,更增加了等待的人的火气。

  好不容易,轮到我了。我伸出左手去缴费,然后也朝收费间里望过去,想看一看这么笨的人到底长个什么模样?

  那女孩长着一张很清秀的脸,可是这张脸上却挂着两串不断往下滴落的眼泪,红润的'嘴唇咬得很紧,好象想要停止哭泣,却又忍不住委屈地抽噎。手上没一刻闲着,找钱给票地忙得团团转,她把票拿给我时,一滴眼泪正滴落在我的手上。

  我心里很难过,想对她说一两句安慰的话,可是她已经很快地缩进去了,又在准备下一辆车的票和零钱。我只好发动车子,从反光镜里,仍然能看到她小小的身影在开了灯的收费站上晃来晃去,重复着那同样的动作。

  她也许是一个生手,她也许今天有点不舒服,也许,这一切根本不是她的错。可是,仗着我们人多,我们就理直气壮地咒骂起她来,其实,我们不过多等了几分钟而已,哪又会真的耽误了什么事呢?

  一个十八、九岁刚出家门的女孩,在有些父母的眼里还是需要时时照顾、处处呵护的年龄,竟然知道必须要硬挺着,流着泪也要把她的工作做下去,真让人想起来也心疼。可是,我和那一群人在那天傍晚给了她多么残忍的一种待遇啊!

  我一直很想再找到她,向她说一声:“对不起!”

  绿峰与你聊

  上课时讲席慕蓉的诗歌《长城谣》,我告诉学生们席慕蓉是台湾著名女作家,蒙古贵族的后代。大家都显出很惊讶的表情来,尤其是小女生们。我猜这是因为,对你们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来说,蒙古族等同于草原、马背和满脸风霜,贵族则是优雅、奢华、王子和公主的代名词,这二者是无论如何也联系不到一起的。席慕蓉给读者的印象也确实如此。作为台湾著名诗人,她的诗,不论写的是美丽的爱情,比如《一棵开花的树》,或是深深的乡思,比如我们课本里选的《长城谣》,相信你们都能在其中读到一个温柔女子的细腻敏感的心绪,而一点儿也看不出有塞外民族的粗犷与豪爽。她的散文也是这样的风格。在这篇《哭泣的女孩》里她所要表达的,其实是一种对社会上苛责于人的风气的批判。但我们能感觉她把这种批判写得很柔情,不带一丝一毫的声色俱厉。她只是反思自己,体谅他人,并轻轻地提醒我们说,对别人的苛责是“多么残忍的一种待遇”。席慕蓉作品中流露出的这种温柔风格或许和她的经历有关。她是蒙古人,却生活在汉族的世界里,不认识自己民族的文化。在她还是个孩子时(不到10岁,比你们现在还要小、还要不懂事),就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动荡,逃过难;1954年她11岁时开始定居台湾。虽然她非常渴望回归自己的民族,在诗歌或者散文里一遍遍地重复这种渴望,但毫无疑问,从她所生活的环境,到她所接受的教育,都使她与自己的民族有着深深的差异与隔阂。也许对席慕蓉来说,她是很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从血统到文化都纯粹的蒙古人的。可是如果那样的话,也许对我们大家来说,就没有机会欣赏到这样优美的文字了。好在,这只是“也许”,只是不存在的一种假设。事实上,我们仍然可以一起读那首美丽而忧伤的《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