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guān zì zài pú sà 。
观 自 在 菩 萨 。(译文:观音菩萨)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
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译文: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
照 见 五 蕴 皆 空。(译文: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dù yī qiē kǔ è 。
度 一 切 苦 厄 。(译文: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shě lì zǐ 。
舍 利 子。(译文: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sè bù yì kōng 。
色 不 异 空。(译文:形相不异乎空间)
kōng bù yì sè 。
空 不 异 色 。(译文:空间不异乎形相)
sè jí shì kōng。
色 即 是 空。(译文: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kōng jí shì sè 。
空 即 是 色。(译文:空间等于形相)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受 想 行 识。(译文: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yì fù rú shì 。
亦 复 如 是。(译文:都是一样的)
shě lì zǐ 。
舍 利 子。(译文:舍利子呀)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
是 诸 法 空 相 。(译文: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bù shēng bù miè 。
不 生 不 灭。(译文:不生不灭)
bù gòu bù jìng 。
不 垢 不 净。(译文:不垢不净)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 增 不 减 。(译文: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是 故 空 中 无 色。(译文: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无 受 想 行 识 。(译文: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译文: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
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译文: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wú yǎn jiè 。
无 眼 界。(译文: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nǎi zhì wú yì shi jie 。
乃 至 无 意 识 界 。(译文: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wú wú míng 。
无 无 明。(译文:没有不能了解的)
yì wú wú míng jìn 。
亦 无 无 明 尽 。(译文: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nǎi zhì wú lǎo sǐ 。
乃 至 无 老 死。(译文:直到没有老和死)
yì wú lǎo sǐ jìn 。
亦 无 老 死 尽。(译文: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wú kǔ jí miè dào
无 苦 集 灭 道 。(译文: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
wú zhì yì wú dé 。
无 智 亦 无 得。(译文:不用智慧去强求)
yǐ wú suǒ dé gù 。
以 无 所 得 故 。(译文: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pú tí sà duǒ 。
菩 提 萨 省#译文:菩萨觉悟之后)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译文:依照心经)
xīn wú guà ài 。
心 无 挂 碍。(译文:心中没有碍)
wú guà ài gù 。
无 挂 碍 故。(译文:由于没有碍)
wú yǒu kǒng bù 。
无 有 恐 怖。(译文:所以不恐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
远 离 颠 倒 梦 想。(译文:远离颠倒梦想 )
jiū jìng niè pán 。
究 竟 涅 盘 。(译文:最后达到彼岸)
sān shì zhū fó 。
三 世 诸 佛。(译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译文:依照心经)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
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译文: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 三种佛果)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故 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译文:所以说心经)
shì dà shén zhòu 。
是 大 神 咒 。(译文: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shì dà míng zhòu 。
是 大 明 咒。(译文: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shì wú shàng zhòu 。
是 无 上 咒。(译文:是无上的咒语)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
是 无 等 等 咒。(译文:是最高的咒语)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
能 除 一 切 苦。(译文:能除一切苦 )
zhēn shí bù xū 。
真 实 不 虚 。(译文:不是骗人的 )
gùshuō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
故 说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咒。(译文:所以说心经)
jí shuō zhòu yuē 。
即 说 咒 曰 。(译文:其咒语曰)
jiē dì jiē dì 。
揭 谛 揭 谛。(译文:去吧,去吧)
bō luó jiē dì 。
波 罗 揭 谛 。(译文:到彼岸去吧)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
波 罗 僧 揭 谛。(译文:大家快去彼岸)
pú tí sà pó hē 。
菩 提 萨 婆 诃 。(译文:修成正果)
佛教意义
观自在三字是双关语;其显意是指观世音;其密意是指在入定时要观——自在菩萨(即摩尼珠)在出出入入。摩尼珠是天目前出现的极亮光团,在它具足能量时,脑中一片光亮,显出观音像来。观(接受)、世音(宇宙信息)、自在(自然信息)。 观自在菩萨,"观"作"观照"、"审视"、"审察"等解。此处并非指用眼作观察,而是以心去"审视",以心去调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其妙用。"自",作"自己"讲;"在",即"存在"。"菩萨"是bodhisattva的音译。意为"觉有情"、"道众生",汉译又作"开士"、"大"、"觉士"等。有自觉觉他,导引众生开悟的意义。
据大乘佛教,菩萨可以有在家与出家两种。菩萨有两种身,一为生死肉身,一为法性生身。三贤位之菩萨,若未证法性,仍有惑业,受三界生死分段身者为前者;证得无生法忍性,舍离三界生死肉身,得不生不死位。菩萨又有的称为"菩萨摩诃萨",直译为"大觉有情"、"大众生"。"摩诃",意为"大";"萨"为"萨埵"的略音。"萨埵",意为"有情"或"众生"。摩诃萨指有大心,能救度极多众生,使之得度脱生死的菩萨。
观自在菩萨,合起来说,就是能观照自心,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悯人,以大觉有情为己任,自己已经得到解脱无碍,并能使他人也得解脱无碍自在。观自在菩萨,又称作"观世音菩萨",梵文则为Avalokiteshvara。
甚深境界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此处作"功行"解;"深",则释为有极深的修行功夫,已达到甚深境界。说到这种功夫,是一步一步由浅而深地达到的;先是初发心,行观照审察,这就要求自心常在,要扫除妄念,专住佛境,眼只见佛色;耳只闻佛声;身只对佛境,这样才能发见真心。
但这也只是浅近功夫,进一步则要求在心得自然之后,又能在无意中作意念守持,不为外界所牵动。知道所谓心想,无非是妄想攀缘影子。无论是能知所知,都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从其本性来说,它们既是空是假,又非空非假,是有是无,又非有非无。若能到此,可以说已经达到空境了,但犹未达到"空心";再进一步扫除妄情,观照现前的身心世界,一眼看透,一切意念也无非自心所现,浮光掠影,也如镜中像,如水中月,一切声响,如风之过树,一切境界,如云在空中,都是幻化不实的。
不仅外面的世界如此,内心的妄情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切爱恨种子、习气烦恼也都是幻化不实的。于是起先要用意念来克服的心,现在就是不用心意守护也达到了空。一旦境也空,心也空,心境两忘,便升入了一个新的阶次。更进一步,连此境界也可以抛弃,便可以达到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已经扬弃,这样的功夫达到纯熟而转深,再勇猛精进,便可以最终使一切人为的妄念消除,生出妙智妙慧,达于涅盘彼岸。"般若",为梵语Prajna音译,本义为"智慧"。但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
它是一切众生本心所具有的。有色能见,无色也能见;有声能闻,无声也能闻。它能产生一切善法。至于凡夫的"智慧",则由外物所引生,必须先有色与声,才会有能见和能闻。
若无色与声,即不能见不能闻,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因而人们说,凡夫的"智慧",在佛家看来,也就成了愚痴,成了妄想。"般若"如灯,能照亮一切,能达一切,度化佛所指斥的那种有漏的"分别慧"。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即是得到妙观察智和无想慧的时候。
赏析
观音是大乘佛教中大众最熟知的'菩萨之一,我国几乎所有的佛教寺院都供有观音像。据《悲华经》的记载,观世音无量劫前是转轮圣王无净念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宏愿,生大悲心断绝众生诸苦及烦恼,使众生常住安乐。为此宝藏如来给他起名叫观世音。观音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传入中国的,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时的雕像,观音皆作男身。在我国唐朝以前观世音的像大都男相,印度的观世音菩萨也有很多是现男相的。
我国南宋以后,观音菩萨像多以女相为主,现在我们看到供奉的观世音菩萨像,多是女相。佛经说观音大士,周游法界,常以种种善巧和方便度化众生,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化现之而为说法,即是三十二应。观音是我们心目中的久已成就的古佛,菩萨法身不离寂光净土,而分身百千万,应化三千大千世界广做梦中佛事,示现菩萨等相,寻声救苦,助佛弘化,广度众生。菩萨无极之体,早已超三界之外,当然更无皮囊色身和男女之相的执着了。所以这里用抽象方式来雕造观音形象从中会得到更多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