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1年,也就是南宋淳熙八年,冬天,辛弃疾在福建上饶的带湖,闲着,做些什么来打发时光呢?带湖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能见度高,满山谷的松树和翠竹,与天上的白云融在了一个画面里,“连云松竹”,辛弃疾老师虽然一时不能施展胸中抱负,但是能在这样的山水胜景中度日,也知足了,于是感叹“万事从今足”。当然,所谓的知足,也不是说完全不作为,这么好的地段,总得建个房子,开垦点田地之类的吧。
于是他亲自动手,在这个地方修建房屋。一来辛老师有点积蓄,二来地方偏僻,费用不会太贵,他真的就建起了一栋宅院来,有多大呢?南北有一千二百三十尺长,东西有八百三十尺宽,房屋百间。这个数据是当时大学者、朝廷大臣洪迈提供的,来源于他写的《稼轩记》。宅子里亭台楼阁皆备,池塘园林俱全,是个休闲好去处。
辛老师既然一时不能上阵打仗,那么干干农活也不错,房产在自家地盘上所占比例约为四成,剩下六成可不能浪费了。他在附近开垦稻田,所谓的“稻花香里说丰年”,还真不是吹的。名儒朱熹曾经偷偷地去看过,羡慕不已,认为“耳目所未睹”,算是开眼界了。
辛弃疾的生活状态始终很悠闲,他和当地百姓融洽得很,每逢带湖乡亲祭社神,用过的祭肉要分给大家时,辛弃疾也会拄着拐杖,去凑个热闹,分上一份,然后和着刚刚酿好的白酒慢慢享用,那是何等惬意的日子。其实辛老师那年还不老,才48岁,“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接下来,辛弃疾开始卖萌了。已经是秋天,西风吹来,屋外沙沙地响。是什么在响呢?原来是满园子的梨树和枣树啊,金秋时节,果实累累,煞是诱人。当然,最受诱惑的是小孩子们,不管果树的主人是谁,他们一个个拿着竹竿来树下打梨子和枣子,一片欢呼声,更显示金秋喜悦的丰收气氛,“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杆”。说不定打的就是辛老师家的梨和枣呢。辛弃疾说:不要紧,不要赶走小朋友们,我坐在这里看着他们打果实,也是一种乐趣,“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小朋友偷果子已经很萌,大朋友一旁偷看,更萌。
那一年的辛弃疾,那一年的小朋友,那一年的'带湖,都刻印在中国的文学长廊里,趣味隽永。这就是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知识扩展:辛弃疾笔下的佛狸祠在南京瓜埠山下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教科书里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篇。他借咏南北朝时的英雄人物,表达自己投身报国、光复故土的志愿,词下阕一句“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更是脍炙人口。其实辛弃疾提到的“佛狸祠”就在南京六合的瓜埠镇。
【渊源典故】
瓜埠地处要冲,是江北最后一道防线,而瓜埠山地势险要,更是军事上的重中之重。根据史料记载,公元450年,南朝宋北伐失利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发动大规模南侵,他自己率东路军步骑十余万进驻瓜埠,计划过江灭宋,完成兼并统一。站在瓜埠山上,拓跋焘远眺长江,垂涎于南朝的繁华,幻想着台城开门乞降的场景。然而,胜利旋即化为泡影,北魏军队此后再也没能前进一步。进驻瓜埠后,北魏军士不服水土,加上长期作战,成批病倒。拓跋焘提出和亲遭拒,又坚持两个月后,被迫撤军。
100多年后,南北朝政权交替,公元555年,北齐再次南下,战船千艘计划在瓜埠渡江,当时尚为将军的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主动出击,发动夜袭,将战船焚毁殆尽。翌年再次渡江,将留守在瓜埠的北齐军队赶走。
动荡的南北朝,中原生灵涂炭,长江成为保护汉民族的屏障。而对于这些南下的侵略者,瓜埠如同陷阱,一路打到这里,南京城看似唾手可得,却永远遥不可及。拓跋焘撤退前,在瓜埠山顶上,留下一座寺庙,以他本人小字“佛(bì)狸”为名,是为佛狸祠,后改名太平寺。
【名篇佳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