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翻译赏析

孙小飞

  原文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翻译

  西湖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半明半暗,隐隐约约,雨中的西湖也显得非常奇妙。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怎样装扮都那么美丽。

  注释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赏析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背景知识】

  晋穆帝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间,晚春的三月初,我和朋友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主要是举行临水的祈福活动,以求消灾避难,万事如意。很多有声望和才情的人都来了,不分老幼,都聚集在一起。

  这地方有高山峻岭,有茂密的树林和挺拔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水流,波光辉映萦绕在亭子左右。把水引来,作为漂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水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而稍显冷清,可是一面饮酒一面赋诗,也是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情怀。

  相传,在宋徽宗年间,苏轼创作了一些不符合皇帝心意、嘲讽当时朝廷的诗句。那些平日里和他政见不合的人,逮着这个机会,就让他背上了很重的罪名。锒铛入狱的苏轼释放后,被判罚到了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这一无足轻重的职务。

  苏轼到达黄州之后,受了很多苦,还被同僚们耻笑说“连签署文件的权力都没有”。生活潦倒的他,在当地又没有什么朋友,日子过得很苦闷。好在他的上司闾丘孝心地善良,不仅没有派遣他过箩的公务,还时常抽空与他探讨文学,视他为至交好友。

  当时黄州城外有一方山地,被称为东坡。那里嘉树成荫,花草丰茂,距离长江水岸也很近,是个非常适合栽种农作物的地方。

  闾丘孝知道苏轼生活窘困,又没什么赚钱的办法,就特别通融官府把东坡这块地拨给苏轼使用,用以补贴生活。苏轼是个勤劳的人,虽然是当官的,却毫不嫌弃地扛着锄头前往东坡开荒栽种。

  除了种植蔬菜瓜果外,他还自娱自乐地开垦了一片花圃,算作平常消遣。

  闲暇之余,苏轼在那里搭建了一间小小的茅草屋,亲自题写了“东坡雪堂”的门匾。在茅草屋中,他不仅能够继续吟诗作赋,还可以就近照顾他的农作物,实在是一举两得。

  比起京城里的烦杂压抑,苏轼觉得这里就像是天堂。

  为了纪念这个地方,自此后他就以“东坡居士”自称,而人们渐渐地也开始称呼他为“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