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所作,由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所以当他回忆往事时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古诗。这首诗描写了母亲为将要远行的儿子做衣服的情景,表达了一种伟大的母爱。通过古诗的学习,使学生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并初步懂得慈母的恩情是报答不完的
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内容:
1、通过多种方法的诵读古诗和背诵古诗,掌握古诗的韵味。并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及凝练,并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2、通过古诗《游子吟》的学习,发挥诗句的人文教育功能,使学生感受到伟大的母爱,从而能够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3、运用比较的方法,提升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提高书写能力的培养。
片段一:通过各种方法的朗读,使学生达到熟能成诵。
1、读通
出示本诗,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打拍子读……多种形式读,达到读通、读顺的目的。
2、读懂
师:读这首诗,你脑子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生:一位老妈妈在灯下缝衣服。
生:晚上,妈妈在灯下给要远行的儿子缝衣服。
【使学生感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渗透诗画合一的思想。】
师:从哪句话读出这幅画面的?(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前四句。)
夜静悄悄的,劳累了一天地人们都已进入梦乡,可唯独我家的油灯孩子闪烁着,只见( );屋外寒风呼啸,屋内寒气逼人,在微弱的灯光下,只见( )。
3、读好。通过扩展 〈游子诗〉,促使学生读好。
第一步:用学过的方法读读《游子诗》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第二步:再次感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对比: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
(2)引读:“临行密密缝”和“慈母依堂门”这两副画面交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母亲的心里;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因为,临行前,引读《游子吟》;远行后,引读“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不断地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大声的问所有的人:(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时,让我们轻声的问问自己:(齐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结合背景有感情地朗诵《游子吟》。
孟郊很早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自己从小刻苦攻读,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多次落榜。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谋到江苏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做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他接母亲来溧阳,安享晚年。此时,孟郊就想起了进京赶考,临行的情景。心中不由得吟诵出这样的诗句:慈母……
4、延续情感:
当妈妈生日到来时,我们可以送上一首诗,教师引读《游子吟》;母亲节来临时,我们对妈妈说;每当我们回想起母亲对我们的付出,我们都不由得吟诵……
【通过背景的介绍,情感的交融,进一步感受古诗的内容,加深理解。在多次诵读中达到背诵的目的。】
5、情感升华。倾听歌曲,再次感悟。
【设计意图:感悟一首诗是一曲心声的歌,在歌曲声中感受游子的心声。】(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片段二:比较阅读,使语文课堂更具实效
1.同一作者相同题材古诗比较,提升理解。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游子吟》之后,扩展了古诗《游子诗》,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母爱的伟大,深刻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引导学生想象“临行密密缝”和“慈母依堂门”这两幅画面,深刻地体会,无论在什么时候,孩子都在母亲的心里;无论孩子走得有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因为,临行前妈妈为我们做好了一切准备;远行后,妈妈时刻惦记着我们。最后将孟郊的《游子吟》与《游子诗》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相同之处,感受到母爱就是一件小事,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场景。《游子诗》适时的拓读,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了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诗情得到了升华。让学生在感悟母爱的同时,增加对其他作品的了解。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对比诵读、画面展示等多种手段得到解决。
2.诗、画对比,感悟语文的魅力。
在教学中我告诉孩子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在孩子读通后,我便问他们脑子中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孩子们说:“一位妈妈在给孩子缝衣服”,说明孩子在以有的知识基础上,大体了解了前四句。随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幅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老师的语言将孩子与孩子一起走进画面 ,“别人都入睡了,只有我家油灯在闪烁,只见以为母亲在……;夜晚,窗外寒风呼啸,人们早已进入梦乡,我一觉醒来,只见……”。这样层层递进,使学生感受诗画是一家,帮助孩子较好的理解诗意,古诗的情境被学生体味出来了。在反复诵读中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情感得到升华。随后再次随着音乐唱《游子吟》,让学生既受到了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的熏陶,又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陶冶了学生的情趣。
3.在写字的环节进行多次比较,将自己的字与展示字进行比较,与书上范字进行比较,在比较过程中力争使学生写好每一个字,在比较中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