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岳阳楼记征文2000字

李盛

重温岳阳楼记征文2000字

  岳阳楼位于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然而古城早已荡然无存,三面城区包围着的是后建的街巷,只是比较老旧一些。唯有岳阳楼的整体建筑依然渗透着历史的沧桑,成为岳阳一个标志性景观。

  到岳阳已是午后,从巴陵大街左拐,往湖边走,看到比较古老的建筑,就是岳阳楼了。国庆黄金周前游人不太多,天气不冷不热,暖暖阳光洒满石阶,游人步履慵懒。

  入口和出口在一个地方,挨着湖边,整个楼区沿湖布局,顺着堤岸走,一面楼阁一面湖,画面丰富,视野开阔。

  诗仙李白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等历朝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留迹装匾在显要处,彰显岳阳楼的历史地位,怀古寓今让人肃然起敬。

  这里还是周瑜和小乔永别的地方,小乔随周瑜东征西战,参加过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准备攻取益州时周瑜病死于巴丘,年仅三十六岁。这时,小乔也不过三十岁左右,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见。美人命薄,在如诗如画的江南,过着寂寞生活,至四十七岁病逝。岳阳小乔墓尚有刻着隶书“小乔墓庐”的石碑。

  史料记载,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北宋庆历五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拟修筑偃虹堤,后毁于火灾,北宋和南宋间、明清和民国时期修了又毁,毁了又修许多次。

  现在的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但却是其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

  岳阳楼因露明的木梁柱、构件、装修,具有线条优美的表现力,显示出中国古建筑独特的民族风格。“四柱”指的是岳阳楼的基本构架,首先承重的主柱是四根楠木,被称为“通天柱”,从一楼直抵三楼。另外廊柱有12根,檐柱是32根,这些木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既增加了楼的美感,又使整个建筑更加坚固。岳阳楼三层建筑均有飞檐,并且挑出很长,斗拱对挑出的屋檐进行承托,岳阳楼的斗拱结构复杂,工艺精美,几非人力所能为,当地人传说是鲁班亲手制造的。

  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中国建筑史上独一无二,是中国仅存的盔顶结构的古建筑。大概当时是作为“阅军楼”权力的象征,代表将军的头盔吧。

  主楼下有一个拱形门洞通道,经过台阶到达湖边,三国时东吴大将周瑜、鲁肃在此训练水军,想必这里是水兵上船登岸操练的码头和步道。

  一楼到三楼,由一条旋转的'木楼梯扶栏杆绕行而上,边走边可以观赏四周风景。三楼关闭,兴许阁楼已经老态腐朽,经不起踩踏

  二楼正堂装裱着清书法家张照书写的《岳阳楼记》雕屏,雕屏由12块巨大紫檀木拼成,文章、书法、刻工、木料全属珍品,让人油然想起小时候课本里,摇头晃脑背得最熟练的范文,如今生临其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一幕幕展现在眼前,仿佛走进了历史长河中。

  此时夕阳西下,金光铺满了湖面,也印红了人们的脸,从楼台望去,“八百里洞庭” 跨岳阳、汩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气势让人心潮澎湃。

  洞庭湖是历史上重要的战略要地,也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发祥地,面对烟波浩渺,舟楫竟渡的场景,我们当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还在吗?

  是夜投宿洞庭湖畔,在岳阳楼附近就是一条美食街,选了一家人气很旺的“一号大锅灶鱼馆”,柴火烧,麻辣锅底,点了洞庭湖的“黄有鱼”,几瓶啤酒下肚,鲜香辣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