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的优秀教学设计

黄飞

鱼我所欲也的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2、了解本文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3、掌握欲、得、患、甚、是、贤、心等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比喻、推理、层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生与死,义与利是自古以来人民议论的人生课题。我们将要学习的《孟子》两章中《鱼我所欲也》这篇古文,论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指示学生打开课本,看注①后补充。记318页下空处〉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指导学生看提示一段〉。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某些字的读音

  三、分析讨论课文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串解讨论以下词语在文中用法

  ⑴ 欲──能愿动词,喜爱。

  ⑵ 得兼──动词,得到,“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⑶ 患──事物性名词,祸患。(有时可做动词,患得患失。)

  ⑷ 甚──超过、胜过,动词。(有时用做副词,放动词或形容词前。)

  ⑸ 是──代词,此。

  ⑹ 贤──才能、德行好。(另:①善②多,胜③敬称)

  ⑺ 心──思想。

  2、分析讨论内容层次方法:

  ⑴ 学生活动:标句,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把第一段分成三层。

  ⑵ 提问,检查划分情况,归纳统一划分结果。复习段的结构知识点。

  ⑶ 分析讨论:

  ① 提问:起始层在本段的结构作用,所用论证方法?

  作答:作答:提出论点:“舍身而取义”。设喻引出:喻:所欲→鱼、熊掌→取熊掌 引出:生、义→取义

  ② 提问:展开层的`内容、论证方法、论证结构?

  作答:论证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运用推理的方法;

  论证结构:

  第一步:辨证分析(正面)

  生,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即,为了“义”可以

  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舍生。)即为了“义”可以舍“生”。

  第二步:假设分析(反面)

  由是则生→不用(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为→甚于死者

  ↓第三步: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

  ③ 提问:结论层的内容、结构作用、论证方法?

  作答:层进法;使中心论点升华;为本段作结: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

  3、总结:

  第一段首先用喻证法提出论点,然后进行分析论证,运用推理的方法,分辨证、假设、因果三个层次进行说理,逻辑严密,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最后用层进式作结。全段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在我们将要写的议论文写作中,要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和段的结构形式。作文题:浅谈义与利。还可回顾借鉴一下前些时大学生关于“义大于利”还是“利大于义”的电视辩论大赛。质疑。

  4、机动:

  如分析顺利,有剩余时间,背诵第一段。背诵方法:

  ⑴ 注意句之间的逻辑联系;

  ⑵ 层内部两两相对的句子内容;

  ⑶ 句首第一字。

  5、作业:

  ⑴ 整理笔记

  ⑵ 译第一段

  ⑶ 没背下第一段的继续背诵

  ⑷ 预习二三段。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分析课文:

  一、解(见教案“串解讨论以下词语在文中用法”)

  二、析:

  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起始:提出论点:舍生取义。

  设喻:所欲→鱼、熊掌→取熊掌 引出生、义→取义

  2、展开:分析论证,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方法。

  一步:辨证分析〈正〉

  生,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即,为了“义”可以

  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舍生。)

  二步:假设分析〈反〉

  由是则生→不用(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为→甚于死者

  三步: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

  3、结论:层进法。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

  三、作文题:浅谈义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