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主题思想分析

黄飞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 | 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提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作品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戴望舒是三十年代的“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早期的诗虽也不乏描写现实生活具有清新气息的篇什,但大多数均沉溺于个人情感之中,情调比较低沉。《雨巷》发表于1928年,诗人在低沉的调子里,抒发自己沉重的情绪。在绵绵细雨中,他怀着痛苦而朦胧的“希望”,“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孤独伤感的。但在那寂寥的雨巷里,却也寄寓着诗人对现实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戴望舒受法国象征派和我国古典诗词影响很深,强调表现自我的感觉,喜欢追求意象的朦胧,用象征手法抒情,《雨巷》里的许多形象,都凄婉迷茫,充满象征意味。另外,他十分注重音乐感,音节优美,韵脚铿锵,每节押韵两至三次,同时还以复沓、重复等手法来强化全诗的音乐性。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雨巷》表达了什么思想情绪?

  戴望舒的《雨巷》作于1927年夏天,发表于1928年。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和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境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打开诗篇,我们首先看到诗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在绵绵细雨中,他怀着痛苦而朦胧的“希望”,“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诗人自己就是在这雨巷中独行的彷徨的抒情主人公。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孤独伤感的。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在这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雨巷》中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从这低沉的倾诉和失望的自白里,我们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拓展:《雨巷》教学反思

  戴望舒的《雨巷》写于1927年,是一首象征和暗示色彩比较浓烈的抒情诗。全诗意境朦胧,耐人寻味。在2010年中山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评估中,我选这篇文章授课,获得领导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备课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弯弯曲曲的江南雨巷图片及歌曲《雨巷》等素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意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音画的结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孤独感和彷徨感,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人们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精心设计了一个生动的开头,引用音乐入境法。音乐最能动人情感,它能把听者很快带到特有的意境中。一开课我就播放江涛演唱的《雨巷》,并配以主题图片,以景配歌,以歌应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诗歌朦胧、宁静、凄美的意境。这首歌极富感染力,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全神贯注地倾听和观看,找到了情感的共鸣点。有的同学还情不自禁地跟着轻声唱了起来。这个良好的开头,为下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之后,我让学生欣赏了这首诗的配乐朗诵,目的是让学生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所以,在学生对诗歌有初步印象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找出诗歌的意象,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我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勇敢地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他们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朗诵出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虽然有些学生说的理由不是很充分,只是一种浅层的直觉的表达,但我还是对他们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在我赞许的目光中享受到了浓浓的学习乐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样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句作出独立的感悟、评析并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诗歌教学,除了让学生感悟意境之外,还应该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也就免去了重复讲授之苦。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就能使学生形成阅读诗歌的能力。所以,在课的最后,在学生体会了诗歌的意境,品味了诗歌的语言之后,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了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这堂课不仅感悟了诗歌的意境,得到了美的享受,而且学到了诗歌鉴赏的方法,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巧妙地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设计出与课文密切相关的读、品、悟等学习内容,并教给了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鉴赏诗歌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