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设计范文
一、朗读
1、检查背诵,齐读《沁园春·长沙》下阕:
师:读得很好,你们读的时候把握怎样的基调。
生:有气魄,豪迈、奔放。
2、齐读《雨巷》:
师评:情感基调把握不准,不是“雨巷”而是洒满阳光之巷,不是丁香花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而是向日葵样的阳光女孩。
(反思:原本打算用基调反差很大的诗,对比体会《雨巷》的基调,但学生被前一首诗的惯性所带动,影响了对《雨巷》的基调把握。)
3、听朗读带。
(注:用乔榛朗诵带、情感拿捏最是恰到好处。)
4、学生再次齐读《雨巷》。
(听朗读带后、情感把握好多了。让学生从主观上感受象征派的“宁静的体验”。)
二、自主解读
提示:
1、在诗中,有哪些是印象深刻,很有感觉的?
2、有哪些发现和启迪?
3、有哪些理解不透的?
实录:
生:为什么“希望逢着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姑娘”?
生:因为丁香象征忧愁,有一首歌《丁香花》,讲得就是忧愁。
师:很好,说得很到位。关于丁香花有什么寓意,请看练习四的李商隐,李璟,王十朋三首关于丁香花的诗。
学生阅读思考。
师:三首诗中丁香花有什么共同点?
生:忧愁、忧愁的象征。
生:如何理解雨巷“悠长悠长又寂寥”。
生:哀怨如雨巷一样悠长,体现情感。
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很美,但是怎样理解?
师:眼光是从视觉来感知的,但太息即叹息是听觉的,用太息来形容,修饰眼光,我们仿佛听到一声叹息从心底发出,而叹息时眼光是哀怨,凄婉,令人心颤的。写法上,用听觉来形容修饰视觉。
(反思:曾经想让学生进行评点,但学生评点不到位,因而教师进行引领,评课时,有老师提出要点明“移就”的手法,但我认为对高一的新生,不必强求他们掌握,修辞知识,教学时,教师应当“心中有语法,口中无语法”,指出语言精妙之处即可。)
师:丁香姑娘是谁,你是如何理解了香姑娘。
学生观点归纳:
1、是理解中的爱人、象征爱情,从“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可看出是追求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爱情。
2、是理想的象征、丁香姑娘很美,理想也很美。
3、是作者自己内心的写照,作者“冷漠、凄清、又惆怅”姑娘也具有朦胧感,“飘过”,象征作者迷惘的心情。
生甲:不赞同生乙是理想象征的观点,请生乙回答,若是理想,一般都用很美好的词句来形容,诗中为何又是“结着愁怨,哀怨又彷徨”。
生乙:因为这是作者理想破灭后所写的从“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可看出是理想破灭后对理想的回忆,因而带上忧伤色彩。
(学生鼓掌)
师:仿照这个同学的思路若是爱情如何理解“消了……”“散了……”“消散了……”。
学生:体现了爱情结束,破裂、被扼杀。而且从中可体现美往往是短暂的刹那的。
(评:美是短暂的是学生的发现,独到的体验理解,很有价值。)
师:同学们理解的很好,因为“诗无达诂”,只要是自己有真实的感受,能够自圆其说的,即使和作者的“本义”不一致的',也是有价值的,因为这是你从中读出的东西,是你自己的理解,是自己的感受。
(反思:以上环节是学生的自己主发现,对“丁香姑娘”的理解体现了“多元解读”的原则,也就是学生的知识是自己“建构”的,是自己发现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解决问题。当然,也有不利因素,即老师跟着学生走,对课文的系统完整性有一定破坏,而且,有时问题老师一下反应不过来,因此,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师引领
1、刚才大家在解读中都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理解,这很好。但是,我们还要了解这首诗在文体上的特点,即象征派诗的特点,质感的语言,尤其是“用客观对应物来象征作者的的主观情感。”
2、简介写作缘由分析作者主观情感、师生共同找出情感的客观对应物。
主观情绪:惆怅苦闷。
客观对应物:丁香姑娘。
背景:雨巷。
(评: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自主发现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避免学生的发现在平面上滑行,从文体特点上进行引领,使学生的认知得以提升。)
四、教师范读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
2、把握住自己某一瞬间的情感,用一种客观对应物将它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