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设计(十五篇)

秦风学

《雨巷》教学设计1

  一、导入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6个,道具背景: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景物)

  人物形象:我、姑娘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冷艳、愁怨和哀婉。

  《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 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代曾》诗: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许邦才《丁香花》诗:苏小西陵踏月归,香车白马引郎来.。年曾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歌词《丁香花》等,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姑娘美丽、、高洁和愁怨彷徨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丁香先生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表现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本诗主题:《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时间:暮春---- - --凄婉 伤感

  地点:小巷---- - -- 悠长 幽深 寂静 颓圮

  情景:细雨---- - --空蒙 迷离

  道具:油纸伞---- - --复古 怀旧 神秘

  故事: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人物:丁香姑娘---- - --美丽 忧郁 哀怨 凄婉

  丁香先生---- - --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

  我铭记你遗憾时的忧伤

  六、原因探究

  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1、失恋的痛苦: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现实的黑暗: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 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七、、艺术特色:本诗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2. 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3.《雨巷》的音节特色

  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 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3. 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雨巷》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戴望舒这一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及其创作。

  2、品味语言,感悟生活,认识《雨巷》寻梦者的彷徨,以及内心顽强的追求。

  3、课内外有意地进行语言迁移训练,提高观察和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雨巷》思想感情较复杂,象征色彩浓重,不容易理解,故重难点确定为:1、分析清楚意象所隐含的思想感情。2、弄清《雨巷》中寻梦者的彷徨、顽强。

  课前准备:

  1、小组合作,收集关于作品的文字介绍和图信。

  2、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你熟悉杜牧的《山行》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熟悉马致远的《秋思》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能说说你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吗?

  2、资料交流并谈感受。

  各小组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作介绍边谈感受(教师适时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

  收集资料时,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在配乐声中聆听内容,感受诗作内容。

  2、如果你来读某节,你将如何把握,给同学们说说,

  3、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作的内容吗?

  三、相互质疑,探究写作意图。

  1、将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四人一组,组内交流,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向其他组的同学提问。

  (学生思考,交流、提问、答问)

  2、老师也设计了一些问题(投影展示)。有些问题同学们也已经问过,有些还需我们讨论一下。

  (1)雨巷有什么特点?渗透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戴望舒为什么用“丁香”来写姑娘?写姑娘时的“行”能否换成“徘徊”、“投吧”能否换成“谢”、“消了”能否换成“淡了”、“散了”能否换成“失了”?请分别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3)“丁香般”的姑娘可能寄托着作者什么情感?

  (4)“我”着墨并不多,但给人印象特深,为什么?

  (5)“我”、“姑娘”找寻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

  师:刚才针对课文进行了探究,我想大家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了解了吧?谁来给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启发联想

  这样的心、这样的情,你熟悉吗?让我们联想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人生旅途也曾感受过的“雨巷”的情感。

  五、拓展迁移

  人类该有怎样的情怀才能走出“雨巷”?

  六、作业

  1、请记录下自己读完后的感受,或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说的话。

  2、自选题(三选一)

  (1)配乐朗读

  (2)搜集戴望舒的诗歌,制作戴诗专题汇报。

  (3)给读者写一封荐读《雨巷》的信。

  附:板书设计

  雨 巷

  悠长、寂寥、颓圮—黑暗、沉闷的现实

  希望逢着

  我

《雨巷》教学设计3

  一、 教材地位及作用

  《雨巷》是高一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学习《雨巷》,体会典型意象所营造出的优美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多方位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⒈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 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② 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③ 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

  ② 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三、教学重(难)点

  ⒈通过朗读与鉴赏,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整体基调;

  ⒉分析意象,在把握意象的基础上了解其象征意义,提高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①.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②.朗读感悟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③.交流探讨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

  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④.拓展迁移法: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法

  ①.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②.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③.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是个有效而简单的方式。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 同学们,上课开始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好吗?

  播放舞蹈《小城雨巷》的视频

  ⒉ 同学们,《小城雨巷》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生答:烟雨蒙蒙,雨巷深深,舞者跳舞优美····

  (二)走进诗人戴望舒

  对于江南、对于雨巷,无数的作者、诗人都曾经描写过、抒发过对她的浓厚情感。其中有一位近代的诗人,因为一首描写雨巷的诗被称为“雨巷诗人”。这位诗人就是戴望舒。 介绍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笔名戴梦鸥、江恩、艾昂甫,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诚挚。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体味全诗,整体感知

  ⒈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

  播放《雨巷》配乐朗诵

  ⒉欣赏完了这篇诗歌,那么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呢?或者说,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低沉幽怨伤感

  ⒊同学们分析的很正确,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边朗诵边体会诗歌中所呈现的低沉、幽怨、伤感的感情基调。

  ⒋请一名同学作示范朗诵,让同学们再次感受诗歌的基调。

  (四)分组讨论,寻找意象

  ⒈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分组,咱们班一共有42名同学,分为7组,一组6名同学并设一名组长。

  分组完毕

  ⒉同学们,我们知道诗歌是由意象组成,一个个特殊的意象营造出诗歌特有的意境,《雨巷》也不例外。让我们回到课本,走进《雨巷》的情节里,找出你所认为的这首诗的意象,并说出这些意象给人的感受和象征意义。各个小组内部成员进行讨论,派出一名同学对小组的观点进行总结。

  小组讨论完毕

  ⒊每一小组进行发言,并把他们的观点写在黑板上,指出学生讨论中疏忽、遗漏的部分,最后形成板书。

  生答:明确意象有六个: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我、姑娘。

  ①.“雨巷”,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 满了朦胧美。象征着作者的寂寥、忧郁的心境。

  ②.“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③.“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这是源于中国人的“丁香情结”。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④.“篱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⑤.“我”,诗人自己的化身。像丁香般的姑娘一样彷徨、迷惘、寂寞 。

  ⑥.“姑娘”,诗人心目中恋人,理想的化身。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诗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五)板书设计

  意象 感受 象征意义

  雨巷幽深、寂静心境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美丽、忧愁、惆怅 恋人、理想 我彷徨、迷惘、寂寞 诗人

  (六)深入文本,具体分析

  ⒈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忆这篇诗歌的主要情节

  时间: 暮春凄婉伤感

  地点: 小巷悠长 幽深 寂静 颓圮

  情景: 细雨空蒙 迷离

  道具: 油纸伞复古 怀旧 神秘

  故事: 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人物: 丁香姑娘美丽 忧郁 哀怨 凄婉

  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

  丁香先生

  我铭记你遗憾时的忧伤

  主题: 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伤感忧愁和迷惘

  ⒉ 逐段进行解说,充分把握诗歌的整体概念。

  撑着油纸伞, 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 一个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

  表现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这个丁香般的姑娘美丽高洁、哀怨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表面上是说姑娘,实际上是在说诗人自己。他因为理想难以实现,心情是冷漠,凄清又惆怅的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这位丁香姑娘处在一种凄婉迷茫的状态。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丁香般的姑娘就在细雨朦胧中消散了。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继续追寻着丁香一样的姑娘。

  ⒊ 同学们,我们对这首诗已经有了大体的把握。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诗歌故事的发展脉络呢?

  生答:这首诗刚开始诗人表达了他想遇到丁香姑娘的愿望。后来,他真的遇到了一位凄婉、哀怨的丁香姑娘。他与丁香姑娘擦肩而过。诗的最后表现出诗人想再见这位丁香姑娘。

  ⒋不错。这位同学已经说出了这篇诗歌的段落。

  一 (1) “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

  二 (2-6)“我”遇见丁香姑娘。

  三 (7) “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

  (七)、温故知新、品味音乐美

  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探讨分析《雨巷》的艺术特色

  ⒈变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例如: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散文)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诗歌)

  效果:通过切割散文式长句,浑然天成地组成了神形兼备的现代诗。

  ⒉复沓句式的妙用

  如第三节 “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

  如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效果: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⒊词的重叠运用

  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使《雨巷》在音节运用上显得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

《雨巷》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分析“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2、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意象“雨巷”等特点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设想】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此境地中,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我”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具有时代特点的心路历程。在教学中可以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意象的解析。使学生紧扣文本,在捕捉、分析意象的特点后,了解到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地补充情节,填补诗歌空白,使意象清晰。借此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第二层次: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结合诗人的经历,诗人的感受,我们可以了解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的心境。第三层次: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中的“我”“雨巷”“姑娘”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美好理想的象征。由此理解“我”在孤寂中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第四层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重点】

  1、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2、体会本诗的象征意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一读《雨巷》,解读文本

  1、共同朗读,体会:诗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是如何表现的?

  (只思考)

  2、诗中都描绘了怎样的场景画面(包括人物形象)?

  明确:抒情主人公“我”;“丁香一样”的姑娘;雨巷;雨;篱墙;油纸伞。在诗中,这些意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特殊关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

  3、补充情节,分析意象:

  以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活动:

  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

  ⑵ 抒情主人公“我”有着怎样的境遇?

  “丁香一样”的姑娘有着怎样的境遇?

  ⑷ 我的“希望”结局如何?一定是这样的结局吗?为什么?

  (根据诗中的情节,学生很容易从字面上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以上面问题为线,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意象的特点:

  ⑴ 抒情主人公“我”:独自、冷漠、凄清、又惆怅、希望。

  ⑵ 姑娘:哀怨又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默默彳亍、凄婉、迷茫、消散。

  抒情主人公所处周围的环境也值得关注:

  雨巷:悠长(没有尽头)、寂寥(雨巷寂寥,人更寂寥)。

  油纸伞: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分冷漠、凄清氛围。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衬出撑一伞风雨,雨中彳亍的形象,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篱墙:“颓圮”多了几分黯淡无奈与感伤。

  雨:哀曲。

  (问题⑵问题⑶可以使学生结合文本挖掘抒情主人公“我”“姑娘”的意象特征,并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问题⑷可以结合描写环境的意象,雨巷──“悠长又寂寥”,篱墙──“颓圮”,油纸伞等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说说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4、重点分析“丁香”意象,“丁香一样”的姑娘的特点。

  投影:

  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古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不以颜色艳丽、香气浓烈著称,但她温柔恬静,深沉多情;她的清香持久悠长,也就更能沁人心脾,她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写到丁香,就不能不写丁香结,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这个“结”,既可指含苞欲放的花朵,更双关着爱情的缠结,幽怨的郁结,男女们种种复杂感情的纠结。所以,诗人用丁香比喻所爱所欣赏赞美的少女,把自己和丁香姑娘在思绪和感情上紧紧地联系了起来。

  《雨巷》一开始就用“我希望逢着……”的句式,把与丁香姑娘相遇,作为最大的悬念提了出来。以下就紧扣着姑娘、姑娘和“我”的相似,描写、刻画姑娘的行为动作、外形神态,并探索着她的内心世界,表现了热烈期待的态度。但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这里表现了主人公执著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孤苦心情。

  三、二读《雨巷》──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可以作为预习作业,让学生查找作者的有关材料。)

  1、“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杭州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x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2、《雨巷》产生于一个怎样的时代呢?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四、三读《雨巷》──象征手法的运用

  1、根据前面对意象的分析,进一步思考:“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何象征意义?

  《雨巷》刻画了阴冷的绵绵细雨,刻画了悠长寂寥的雨巷。在这里,“雨巷”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象征。诗人还刻画了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姑娘。这“姑娘”正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雨巷》再现了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2、“雨巷”又有何象征意义?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悠长狭窄而寂寥的江南“雨巷”的阴沉图景,这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写照。

  五、四读《雨巷》──品味语言

  指导:

  1、在朗读中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特点。

  2、注意重音、停顿、基调、语速,体会诗人情感。

  举例1:

  排比、反复的运用:

  她 /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朗读指导: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忧愁和无奈。读时语调应舒缓。抒情主人公在想象时,他一定是在仔细地观察那丁香一样的女子的清艳。“她/是有”这里应有一个心理上的停顿;“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芬芳”“忧愁”要重读,并且反复的地方要读出变化,“丁香一样的/颜色”要读出惊异,“丁香一样的/芬芳”在语气上与上句构成递进,“丁香一样的/忧愁”要回落,读得低沉。“在雨中/哀怨”中应有一个视觉上的停顿,“哀怨”要重读。“哀怨/又/彷徨”句,“又”后停顿稍长,“彷徨”这个叠韵词,韵母发音要到位,读得深沉舒缓。“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上下句式连贯,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举例2:末段和第一段构成反复,朗读处理上,要注意读出区别。

  举例3:

  词的重叠运用: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词的重叠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的灵动富有生命力。

  举例4:

  押韵:

  《雨巷》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节押“ang”二到三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的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举例5:

  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用了大量的带有感情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六、学生练习朗读,之后播放朗读录音,以丰富学生的体会

  七、作业

  试将《雨巷》改写成一篇500字的抒情散文。

《雨巷》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 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

  3. 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义

  4.真正做到课堂背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

  2.启发法:通过图画进行引导启发

  3.探讨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导入):采用幽默回顾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中导入新课──前些天我们学校有人把一首古诗给改了,这首诗的名字叫“春晓”。“春晓”被改成:“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大家知道后两句吗?(洒下敌敌畏,不知死多少)《学生笑──调动气氛》

  上星期又有一位同学把一首现代诗给改了,大家知道是哪一首诗吗?(学生沉默或答错),大家都不知道?恩,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样我就知道这首诗不是我们班上的同学改的,这首诗改的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我给大家念几句,看看你们能不能想到是那首诗被改:你站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蚊子装饰了你的床帐,你装饰了蚊子的梦。(**根据自己学校教学楼的名字自行修改)

  (引导学生回忆起“断章”)断章是一首朦胧诗,朦胧诗是一种追求朦胧意境,注重暗示,注重象征,善于用意向表达意境的立意多元化的诗,而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实物(板书),大家喜欢“断章”这首诗吗?(……)那大家喜欢朦胧诗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回答)

  喜欢的同学要注意了,因为今天我给你们讲的课就是一首极为经典的朦胧诗,不喜欢的同学更要注意了,因为我相信你们听完这堂课后就会喜欢上朦胧诗的。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文,请大声告诉我,今天我们要上的课叫什么?(雨巷,在黑板上写出“雨巷”)

  (二)朗读

  请大家跟我一起看黑板(指着“雨巷”)。大家来说说看在你们心中“雨巷”是什么样的一种景?(……)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雨巷”,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心中的“雨巷”,而这种“雨巷”凭什么成为百年经典。好,下面请**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找出诗中的“意象”,同时注意这几个字词:颓圮,太息,彳亍。《意象是指具有某种意义的实物(指着板书强调),大家不要找错了。》

  (朗读完后进行点评,可从普通话标准,节奏轻重急缓,感情是否丰富等方面进行点评)

  (三)作家介绍,写作背景

  大家说“雨巷”这首诗写得美不美?(美)刚才我也说了,这首诗是中国朦胧诗的百年经典。那么对于这么出名的诗,有谁能够向我们介绍一下它的作者跟写作背景呢?(明确: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适当板书)

  (四)找意象(6个:油纸伞,雨巷,丁香,我,姑娘,篱墙)

  (五)分析课文,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的开头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雨巷)

  (在黑板画图)雨巷,它是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谁撑着油纸伞(作者=我),我在干么?(独自彷徨)。为什么彷徨?(读诗一定要联系写作背景,在作者介绍中我说过因大革命的失败,作者一度迷失自己,他找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他迷茫,他哭闷,所以他彷徨着,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的胡乱走着)这时我的心里又是怎样的?(凄清,迷茫,苦闷,徘徊)

  这时候的“我”,就只在不断彷徨,苦闷吗?(不是)

  虽然作者在彷徨,但他的心里并没有放弃追求,“我希望逢着……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作者所希望出来的虚构的人物,如果我们在画上添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那整幅画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希望,追求)

  既然“我”是充满希望,那“我”的希望最终怎样了?实现了吗(没有,希望破灭了成了失望,追求也幻灭了──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那“我”最终就是以失望跟幻灭结尾吗(不是的,我依旧是充满希望──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图,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知道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的双重情调”,“含蓄的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感”。

  (六)分析意象

  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这首诗,现在我们要对这首诗进行具体分析。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明确与朦胧并存,也就是说它的意境是明确于朦胧并存。意境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从意象入手,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6个意象,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确与朦胧于一身的:

  第一个是油纸伞。明确:这是件真实的雨具。朦胧:油纸伞不比自动伞,它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

  第二个是雨巷。明确:下着雨的江南小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朦胧: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我。明确:“我”就是指诗人自己。朦胧:指像诗人那样迷失方向,处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的先进青年。

  给大家分析了三个意象,大家现在应该知道如何理解朦胧与明确并存了吧(知道)。那剩下的三个就当作家庭作业,同学们带回去好好思考,下节课我来提问。

  (七)引导背诵

  请同学们找出上半部分诗中的动词(撑,彷徨,逢,结着,是有……)

  请大家跟我一起朗读一遍这首诗(……)现在合上课本,看黑板试着回忆:

  动词(撑,彷徨,希望逢,结着,是有……)

  撑着什么东西(油纸伞),撑着油纸伞干嘛?(独自彷徨)彷徨在哪?(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仅仅在彷徨吗,不(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姑娘是怎么样的?(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先写颜色,再写芬芳,最后写忧愁?《举个例子:有人在1000米外拿着999朵玫瑰向你走来,因为太远,模糊,你看不清楚到底前方是什么。这时映入你脑海的先是一团红(颜色),等到看清是玫瑰时,大家就会闻到玫瑰扑鼻的香(味道──芬芳)那时大家会不会想:“这么多玫瑰是送给谁?给我的吗?”(内心──忧愁)》

  这个姑娘在干吗(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哪(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作业:1.分析剩下的三个意象

  2.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放“雨巷”的朗读带

  (二) 分析意象

  1. 篱墙。明确:一堵墙。

  朦胧:(这个篱墙是颓圮)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2. 丁香。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朦胧: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3. 姑娘。明确:一个女孩子。朦胧: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三)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诗中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四) 课堂练习:解读课后习题。

  (五) 复习全文

  (六) 作业:把剩下的练习完成。

  2.预习下一节课

《雨巷》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意象“雨巷”等特点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教学方法】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来体味江南巷之美,诗之美。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全诗,正音: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寂寥(jìliáo) 惆怅(chóuchàng)

  2、学生再放声朗诵一下这首诗歌,请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3、提问: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

  幽怨、低沉。

  教师总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

  4、再请一位学生读整首诗。

  5、朗读指导:现在请大家欣赏一下全诗的朗读,也随着朗读来看一看怎样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语速。

  (课件播放配乐朗诵)

  三、【赏美品美】

  1、品读意象,体意境之美:

  (过渡)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大家想一想,当你沉浸在忧伤之中时,是否想过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它的忧伤之美?

  ⑴请再放开声音朗读,边读边思考。有想法和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⑵学生自由发言:

  点拨: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如李商隐的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归纳学生发言,幻灯片:

  油纸伞:复古、怀旧,迷蒙。

  雨巷:悠长、寂寥、迷茫。

  颓圮的篱墙:破败、荒凉。

  丁香:美丽、高洁、愁怨。

  教师总结:看到油纸伞我们会想起断桥,想起白娘子与许仙相会的旖旎传说,想起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想起少女玲珑的舞姿,想起歌曲动听旋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淅淅沥沥的春雨滴落在油纸上,想起寂寥的音响,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颓圮的篱墙边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焉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我们仿佛置身于江南雨巷中,感受到一种幽深空蒙、迷离缥缈的意境美。

  2、诵读诗歌,感音韵之美:

  (过渡)有人说,诗是情感的铀,语言的钻石。的确,诗就像一条流淌的河,像一首绕梁的歌,当我们沉浸在“雨巷诗人”为我们营造的忧郁凄美的意境中时,是否感受到另一种美呢?

  ⑴ 指名朗读,读出情感。

  ⑵ 提问:我们感受到诗的总体节奏是舒缓悠扬的,诗人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处理造成的呢?

  明确:

  ①、每行三顿。

  ②、单字顿都设在行首。

  ③、复沓手法的运用。

  ④、叠词的妙用。

  ⑤、诗的押韵,每节押“ang”韵二、三次。

  ⑥、使用排比。

  ⑦、大量带有很浓情绪色彩的词: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

  ⑧、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

  教师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3、探究意象,悟情境之美:

  (过渡)文学欣赏中有一句经典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有不同的理解。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彷徨在寂寥、悠长的雨巷就是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姑娘有何含义呢?

  讨论:《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点拨:

  ⑴ 根据本文故事情节看:

  爱情诗。

  ⑵ 从诗歌传统角度看:

  理想。

  屈原《离骚》“香草美人”象征高贵的爱国精神;

  郭沫若《炉中煤》“年轻女郎”意象象征祖国。

  ⑶ 知人论世,课件显示背景(“我”的补充──另一层面的“我”,将来的“我”)

  教师总结:无论怎样理解姑娘的形象,我们看到诗人最终都没有放弃对姑娘的期望,没有放弃对美与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在诗人求索的过程中有惆怅、迷茫、失落和感伤。所以,有人说戴望舒是一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寻梦者,在他身上体现着一种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四、【结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别样的美。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戴望舒,走进他的雨巷。

  (课件播放朗诵)

  五、【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六、【板书设计】

  戴

  雨

  望 意境美──音韵美──执著美

  巷

  舒

  七、【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各种各样的感受盈满于胸:对诗歌的热爱、与学生分享诗情的期待、对讲解清晰一首现代诗歌焦虑、初次尝试的紧张、身边热情同事提醒的茅塞顿开、课堂上学生精彩回答的感动、少年锋利语言的赞赏……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雨巷》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象与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戴望舒先生《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

  (一)作家介绍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教师归纳)(幻灯片)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课件播放朗诵)

  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巷吧……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

  1.意象理解(幻灯片)

  何为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客观存在的,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就成了意象。意象的显著特点即意在物先。就是说,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移情”;移情的结果就是意象的产生。)

  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平淡无味)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

  生:描绘了一个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迷茫、彷徨、愁怨等)在我们的诗人那里是用一种怎样的意象来概括的?

  生:丁香

  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幻灯片)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景《浣溪沙》

  讲解:古诗中诗人也用丁香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丁香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个字(学生回答:愁)。

  师:可见,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能不能多举几例?

  生:回答如下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了……

  2.主旨理解

  师:“诗言志,歌咏声”,本诗到底传递了怎样一种“声音”?

  (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和老师的总结。)

  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

  3.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巧用象征,诗意朦胧、含蓄(音乐美刚说)

  除了丁香外,还采用哪些意象达到朦胧、含蓄?

  A.油纸伞

  B.雨巷

  (C.丁香)

  意境:伤感、惆怅、无奈

  (五)想象·探究

  1.提问:为什么要用“雨巷”为题,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为题?

  (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

  例: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改成大白天环境如何?);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改成西子湖畔如何?)

  生明确:环境与情感抒发关系密切。“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

  提问:(分析环境特征)“雨巷”是由两个字组成:雨和巷,这两个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回答:雨:迷茫、潮湿、冷;巷:阴暗、狭窄、悠长等

  2.“雨巷”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的抒情:“情由境生”。

  板书:

  象 与 情 合

  情 由 境 生

  (六)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读课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进一步品味精读,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和特色。

  (七)布置作业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艾青)

  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选取生活中的一景或一物,写一首表达某种情感或感悟的现代诗。

  最后:男女生分组背诵《雨巷》,再次感受。

  三、退出:

  (课件播放歌曲)在江涛的歌声《雨巷》中下课。

  【教学后记】

  本节课通过对现代诗歌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初步的认识,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初步尝试诗歌写作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将这三个目的贯穿于课文学习的全过程,有意识地加进相关的学习内容。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雨巷》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及对意象的把握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象征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走近作者,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2、教师点拨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由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伴着音乐)

  丁香花,大家并不陌生,我国古诗里就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诗人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它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在他们眼中它是美丽、高洁、愁怨的代表。丁香如此那么“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个什么样的女子?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去看看。

  二、作者介绍。

  (见课件)

  三、赏析全诗。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指导节奏、体会情感),谈谈自己的初始体验。

  师引导: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诗,你认为它美吗,美在何处?

  (二)再读本诗,体会意境

  (课件音配像朗读)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体会意境。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你能否展开想象勾勒一幅“雨巷”中的图景?

  (三)三读全诗,感悟内涵

  1、根据已领悟的内容,揣测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本诗

  (可提示学生结合诗中的表现内心情感的词语进一步理解)

  2、教师补充介绍必要的创作背景

  指导学生结合背景再读全诗,之后说说自己新的理解和感悟尤其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理解不仅在表层实际意义更应探求其象征义,力求对诗歌内涵多角度思考并鼓励个性化理解。(课件)

  (四)四读全诗,加深感悟

  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

  四、拓展阅读(课件)。

  戴望舒的早期作品《烦忧》,体会其诗歌创作中的绵长情感及和谐流畅的音节,更全面的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五、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诗。

《雨巷》教学设计9

  雨巷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它有着不同于北国,也不同于南疆的独具特色的风韵。在你的心目中,江南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请说说你心中的江南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

  这些意象为什么能代表江南?你能从这些意象中体会出江南的总体风格或者意韵吗?

  今天我们要领略的,就是江南的雨巷。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夏,时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诗人隐居江苏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这首诗便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时代情绪。

  四、听课文音画录音

  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的时候,体验这首诗的整体情绪。

  五、朗读本诗,把握诗歌感情,分析诗歌意象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明确: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迷蒙。

  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

  3、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4、为什么作者要选用丁香这个意象呢?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珠帘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春色暮,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5、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我”: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也是一个追求者。

  6、“我”苦苦追求的是什么呢?明确:“丁香一样的姑娘”。

  六、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1、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2、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再考虑“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

  ⑴ 痛苦的心境:原因是作者痛苦的初恋。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后来失败了。

  ⑵ 黑暗的现实: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那个时期写出了《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也是例证。“雨巷”意象正是作者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象征,也是一切苦闷的象征。

  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七、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探讨诗歌主题:

  爱情诗 哲理诗 政治诗

  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也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独行的妙处。

  拓展训练:

  请两位同学分别用第一人称、散文的形式、诗的语言简单的为我们复述一下“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不超过200字,准备2分钟)

  “我”: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而来,如同一个紫丁香般的梦。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隐去。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姑娘”: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心里想着,或许会遇到一个着青色长衫的男子,戴着细黑边眼镜,高挑而又清俊。行在清冷的巷子里,渐渐有一种孤寂从心底升起,我望着巷子的另一头,他竟然来了,正是我想象的样子,看上去他是那样的忧愁,也许他只是想遇着一位宁静、美丽、多愁的女子,在相错的刹那,读她哀怨的眼神;相错之后,读她轻甩的发梢。然后,以他多情的心灵作一篇淡紫色的诗章,登在某一报刊的某一个角落给那个不知名的女子,也送给自己一份凄美的灵感。如果不是这样,我走过他的身边的时候,他怎么沉静得如同一粒水滴。

  八、课堂小结

  我们怀念戴望舒,不仅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刚才我们虚拟了当时的情景,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雨巷》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式】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的意境。

  2、通过细节来进一步体验感知。

  【教学步骤】

  一、听录音,整体感受

  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只需静思)

  二、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

  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由这些意象,结合本诗说一段话)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此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对意境的解析自己体会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关知识。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2、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3、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三、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四、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Symbolism)是十九世纪末期流行于欧洲(主要是法国)的艺术思潮。它的产生是对印象派艺术和写实主义所标榜的原则的反动,企图用视觉形象表达神秘和隐蔽的感觉。象征主义思潮创造了新的语言,开辟了表现的新途径。这种象征语言可称为(情绪的象征),即通过细致复杂的一剎那感觉,来探测心灵深处最隐蔽的内容。在象征主义艺术家看来,可视的世界和不可视的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无限世界和有限世界,是彼此相互呼应和沟通的。因此,这类象征不论用抽象的或具象的语言,都是非常蒙脓和难以捉摸的,具有神秘的倾向。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有人说;本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运用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那么他的象征意义会有哪些呢?

  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人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诗论零札》十三)

  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归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五、艺术特色

  1、《雨巷》的音节特色:

  (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⑴ 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⑵ 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⑶ 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⑷ 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压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4、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雨巷》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2、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探究重点】

  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探究难点】

  把握“丁香”这个意象,体会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感情。

  2、思考:整首诗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忧愁、苦闷、惆怅。

  三、局部鉴赏,体会感情

  1、意象:

  ⑴ 本诗题目为“雨巷”,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一条怎样的“雨巷”?请从诗中进行归纳。

  (朗读、思考)

  巷──悠长、寂寥、狭窄、衰败,曲折。 封闭,沉闷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雨──这封闭、沉闷的环境中下着绵绵细雨,这里,没有阳光,没有活力和生机。环境的压抑衬托内心的孤寂、苦闷。

  ⑵ 在这条令人窒息的雨巷中,“我”在干什么?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彳亍,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⑶ “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又是怎样的姑娘?朗读第二节,回答。

  丁香姑娘──美丽、高洁、忧愁。

  ⑷ “丁香一样地忧愁”,以丁香来表现愁情不是戴望舒的独创,在中国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① 写“愁”的名诗名句: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丁香结即丁香花蕾。以此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

  ② 以“丁香结”“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来表现忧愁,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结着愁怨的姑娘”由丁香之愁过渡到写姑娘之愁。“结”字将抽象的情绪写得具体可感,突出了愁之深(层层紧紧包裹起来 )、愁之浓(浓得难以化开)、愁之美(如一个美丽的结,一个忧郁的结)。这是一个愁结,也是一个心结。

  ③ 中国古诗中有许多意象,古代文人常常对花伤春,对月伤神,梅、兰、竹、菊是高洁的象征,折一枝柳代表相思离别,诗人为何借丁香来抒发愁怨?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但易凋谢,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是写愁的传统意象。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④ 为什么“我希望逢着”的,是一位“结着愁怨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姑娘,而不是一位美丽、大方、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继续欣赏。

  ⑸ “我”与“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相逢了吗?结局如何?朗读3~6节。

  ⑹ “我”真的与这样一位姑娘相逢并且又擦肩而过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假设的情节?为什么连假设的情节都不完美?这又是一个疑问,我们仍然带着这个疑问继续欣赏。

  ⑺ 首尾两节都强调了“希望”,首节“希望逢着”,末尾“希望飘过”,由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诗人感情有什么变化?朗读体会。

  首节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因为对未来充满希望,渴望着这样一位姑娘与自己相依相伴走完寂寞的旅程;末节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地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我”在彷徨中思索,迷惘中向往的结果。“我”一方面觉得这样的姑娘不可能出现,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这种希望,国此是渴求与痛苦的矛盾心情的写照。此时,“我”是继续彷徨,继续渺茫的希望。

  四、象征意义

  为什么“我希望逢着”的,是一位“结着愁怨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姑娘,而不是一位美丽、大方、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为什么连假设的情节都不完美?结合1927年夏天的背景思考,姑娘有无象征意义?

  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曾因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和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象征意义:

  雨巷──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

  我──孤独的彳亍着的彷徨者。

  姑娘──这种美好理想、朦胧的希望。

  (幽长寂寥的雨巷中,苦闷忧伤的“我”在痴痴地等待着自己心中的姑娘,她远远地走来,又静静地飘过,将自己从希望的顶峰抛入幻灭的低谷……而这一切竟是“我”幻想的情节!其中又有多少的苦闷、忧伤和无奈!)

  五、再次朗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六、拓展延伸

  “丁香”是愁品。李商隐用它来表达愁思,李璟用它来表现愁情,七十七年前,诗人戴望舒用这个传统意象创造了一个美丽忧愁的姑娘,七十七年后的今天,唐磊再一次借用了“丁香”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崇高而感人的形象,请听歌曲《丁香花》:

  丁香花

  唐 磊

  口白:暖风吹过的季节,天空飘过丁香雨。山间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从此,孩子们的生命不再像他们生长的土地一样贫瘠,丁香花开,丁香花落,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痕迹,病魔把无情的双手伸向了她。终于,在那个落寞的秋季,风又吹起,秋风带走了落叶,也带走了她的笑脸。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天空中,却再也唤不回那熟悉的声音。

  唱: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她。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当花儿枯萎的时候,当画面定格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这样匆匆你走了,留给我一生牵挂,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满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尘世间多少荒芜,从此不必再牵挂。

  七、作业

  运用熟悉的意象,写一首短诗,抒发某种情感。

《雨巷》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

  (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通过诵读、欣赏提高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独具特色的意象,掌握相关方法。

  2、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的《诗经》、《离骚》到乐府民歌,从唐诗宋词元曲到现当代新诗,涌现了很多流派,出现了很多诗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歌精品。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诗歌的影响,我国诗坛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诸如激情四溢的郭沫若,浪漫典雅的徐志摩,忠诚爱国的艾青。今天我们来结识一位朦胧缠绵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二)自主收获

  1、了解作者及背景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2、文体知识

  现代诗派:这个诗派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黑线这个刊物并且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这个诗派的鼎盛时期。现代诗派的诗艺核心是象征主义。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其他主要代表诗人有陈江帆、南星、徐迟、番草、玲君、吴奔星、路易士等。

  3、积累基础字词(结合导学案内容)

  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

  寂寥(jìliáo)惆怅(chóuchàng)

  (三)合作探究

  1、听范读,学生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雨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明确:诗歌描写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营造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迷离、超然、朦胧的抒情意境。

  (2)《雨巷》中主要写了哪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和欣赏这两个意象?

  明确: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

  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的、美丽的。但也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2、文本分析

  (1)《雨巷》中有这样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能否将句中的两个“飘”字改为“走”字?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姑娘不是真是存在的,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想象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而且“飘”字与前面的“梦”字构成了最佳组合。总之,“飘”字生动地描述出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2)《雨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咀嚼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听和自白里,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

  (四)疑点探究

  《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姑娘”当然有其象征意义。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象。有时候,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从这一角度来讲,诗人和“姑娘”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五)拓展延伸

  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试多举几例加以分析?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雨巷》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象与情合”、 “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文件)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望舒先生80年前《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

  (一)作家介绍(幻灯片)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播放影音文件)

  大家一定等得不耐烦了,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

  巷吧……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

  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声音和感情的回

  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

  1、 意象理解(意象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本部件——余光中)

  何为意象?(生明确: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

  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曰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其特征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结合。)

  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平淡无味)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

  生:描绘了一个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迷茫、走走停停、愁怨等)在我们的诗人那里是用一种怎样的意象来概括的?

  生:丁香

  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幻灯片):丁香花图片

  (幻灯片):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 《浣溪沙》

  讲解:古诗中诗人也用丁香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丁香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个字(学生回答:愁)。

  师:可见,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能不能多举几例?

  生:回答如下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了……

  2、主旨理解

  师:“诗言志,歌咏声”,本诗到底传递了怎样一种“声音”?

  (生讨论在纸上写,等待提问和老师的总结。)

  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出示幻灯片)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尚不可(幻灯片)(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幻灯片)(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

  3、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幻灯片)

  答:朦胧、含蓄 (音乐美刚说)

  除了丁香外,还采用哪些意想达到朦胧、含蓄?

  A、油纸伞

  B、雨巷

  (C、丁香)

  意境:伤感、惆怅、无奈

  (五)想象探究

  1、提问:为什么要用“雨巷”为题,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为题?

  (生讨论写纸上等待提问)

  例:1、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原名《妻妾成群》,改后的名称作用:一株生命的花朵在红墙深院中逐渐枯萎,主题得到突出。

  2、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改成大白天环境如何?)

  3、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改成西子湖畔如何?)

  4、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对比《回娘家》歌)

  生明确:环境与情感抒发关系密切。“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

  ◎提问:(分析环境特征)“雨巷”是由两个字组成:雨和巷,这两个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回答:雨:迷茫、潮湿、冷;巷:阴暗、狭窄、悠长等

  (《木兰花》中“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一句就用得巧妙,以三月下个不停的雨水来比喻绵绵不绝的离愁,两句叠加,形象深切地表现出心中的悲伤之情,以雨写愁,也很巧妙。)

  2、“雨巷”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的抒情:“情由境生” 。

  板书:

  象 情

  与 由

  情 境

  合 生

  (六)归纳小结(幻灯片)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读课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进一步品味精读,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和特色。

  (七)布置作业(幻灯片)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艾青)

  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

  同学们发挥想象,学写一首小诗《思念》。

  最后:男女生分组背诵《雨巷》,再次感受。

  三、退出:

  (播放影音文件)在江涛的歌声《雨巷》中下课。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各种各样的感受盈满于胸:对诗歌的热爱、与学生分享诗情的期待、对讲解清晰一首现代诗歌焦虑、初次尝试的紧张、身边热情同事提醒的茅塞顿开、课堂上学生精彩回答的感动、少年锋利语言的赞赏……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雨巷》教学设计14

  【教学重点】

  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

  一、导入课文

  1、自由诵读。

  2、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读一篇文章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2~3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3、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读出美感来。

  ⑴ 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

  (教师和学生评点)

  ⑵ 听录音范读;

  (提示学生看有没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

  ⑶ 学生再读。

  (可齐读,尽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

  二、进入诗歌

  1、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通过代表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场面失控或者意外情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素材备用。)

  2、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可制成卡片或者幻灯片)

  3、诗歌意象和意境:

  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雨巷》的意境分析:

  “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雨巷》运用了哪些意象:

  “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4、情感基调。

  (可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分析)

  5、表达技巧。

  (着重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什么是象征?几个主要的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6、诗歌的内涵:

  (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7、艺术特色:

  (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赏析,看看《雨巷》在艺术风格上有那些特点。)

  着重谈谈音乐美:和谐的韵脚,押韵;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句式上的回环复沓;节和词的反复出现(注意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逢着”和“飘过”,可进行探讨);流畅圆润,富于吟唱 。(可播放《雨巷》这首歌)

  8、配乐诗朗诵。

  三、作业

  发挥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并试着比较诗歌语言与散文和小说语言的异同。

《雨巷》教学设计15

  一、指导诵读

  1、要给学生示范,无论如何教师自己首先要敢于张开嘴,无论能否做到最好,但自己一定要“躬亲”,偶尔的使用名家录音是有必要的,但大多数时间要自己来,和学生一起成长。

  我要求自己90%以上的课文由自己范读。

  2、要给学生时间,特别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因为是高一,再加上大多数同学来自农村,我在课堂上要花去二十分钟的时间给诵读,我称之为铺垫,上来就让他们谈感受,分析意象,有点空中楼阁的感觉。

  3、方法要灵活多样,要给予指导。

  在朗诵《雨巷》前,要让学生先理解它的感情基调,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江涛有一首改编自戴望舒诗歌的歌曲《雨巷》,我找来放给学生听,他们一下子全明白了,歌曲比较欢快,而原诗是忧伤而低沉的。

  二、内容赏析:

  在问题设计上,我采用一竿子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直接触及诗歌最本质的问题。

  1、作者所要传达的他自己的心愿就是作品中的一句诗: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2、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姑娘?也就是说诗人的希望为什么与“姑娘”意象组合?

  明确:从《诗经》开始,相思、求索主题就与“伊人”意象联系在一起了。“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都是用来表现爱而生思,思而不得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的。

  一般的诗人,在理想和抱负都破灭的情况下,总要追问一些原因,向社会,向祖先,向苍天。追问不到答案时,最后向女性求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离骚》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李白《长相思》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徐志摩《再别康桥》

  诗词中的姑娘从抽象的“窈窕淑女”“伊人”到具体的“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了很大的发展。

  3、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丁香姑娘”是《雨巷》的核心意象,为什么是丁香呢,而不是其它呢?

  国色天香的牡丹不好吗?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不好吗?一支春带雨梨花不好吗?春雨江南的杏花也很美呀,为什么非得丁香呢?

  丁香,夏季开花,枝顶着花,细小的十字小白花或紫花或黄花,一簇一簇的。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似衣襟上的盘花扣,这就是“丁香结”。

  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丁香”与“愁”相结,在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

  绣领任垂蓬髻,丁香开结春梢。

  ――杜牧《代人寄远》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王雱《秋波媚》

  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

  ――贺铸《石州慢》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

  ――蔡伸《柳梢春》

  每个人都有许多烦心的事、忧愁的事和感伤的事,一件完了又有一件,人生的问题是解不完的,愁更是永远解不完的。丁香年年结,结是解不完的,结是解不开的。“丁香结”负载着解不完、解不开的愁,已经很久远了!

  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4、如何理解诗中我的形象?

  诗中有一个反复的句子,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可以看出诗中的“我”如姑娘一样苦闷、彷徨、惆怅。

  波德莱尔《恶之花》第四章“一个世纪病的新患者”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欧洲资产阶级文学中出现了一群面目各异却声气相通的著名主人公,他们是歌德的维特、拜伦的曼弗雷德,等等……他们都是顽强的个人主义者,都深深地患上了世纪病:忧郁,孤独,无聊,高傲,悲观,叛逆。这些著名的主人公提供了不同的疗治心病的办法,或自杀,或浪游,或离群索居,或躲进象牙塔,或栖息温柔乡。

  诗人翁加雷蒂的《怀旧》对此作了详尽的描写:

  那时

  天色即将破晓

  春天将临

  路上行人稀少

  巴黎

  笼罩着

  惨雾愁云

  在桥的

  一个角落里

  我对一位

  苗条的姑娘的

  无止境的沉默

  陷入沉思

  我们

  同病相怜

  我们失魂落魄

  呆在一起

  5、诗中还有另外三个意象――油纸伞、篱墙和雨巷,其中最重要的意象是为雨巷。

  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这里的雨不是暴风雨,也不是雷阵雨吗。这是江南梅雨天的小雨,连绵不绝的,无穷无尽的,丝丝缕缕的,迷迷蒙蒙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无限伤感。

  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在这里雨巷和篱墙、油纸伞一起为丁香姑娘的出场营造了一个非常朦胧而凄美的背景。

  诗歌《蒹葭》中苍苍的蒹葭,结霜的白露为在水一方的伊人的出现营造了一个朦胧迷离的氛围,这里衬托的背景和“雨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丁香姑娘是真实还是虚幻的?

  甲方:丁香一样的姑娘并不是真的存在于现实社会,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里,因为作者在诗中写道:“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因此,丁香姑娘只是一个虚构的角色,她被用来抒发作者心中的情感,她是一个线索,是诗中的灵魂人物,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所以作者说“希望”。

  乙方:丁香姑娘是存在的,是因为本诗包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没有这个人是不会有那么细腻的描写和那么深的感情的!

  总之诗歌反映的是“我”在孤寂中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现时这种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希望破灭后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四、拓展深化

  人都有这样一种体验,最孤独苦痛的时候,你的倾诉对象也许只是一个和你一样的完全陌生的姑娘,那一瞬间的相遇与想像开启了你情感的闸门。

  与一位陌生人在街头在雨巷在……擦肩而过。这种迷惘这种渴望在他们的心中灼烧,在他们的笔下结晶着,千百年来无限地囤积着。与波德莱尔《给一位过路的女子》一诗比较阅读,看看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喧闹的街巷在我的周围叫喊。

  颀长苗条,一身丧服,庄重忧愁,

  一个女人走过,她那奢华的手

  提起又摆动衣衫的彩色花边。

  轻盈而高贵,一双腿宛若雕刻。

  我紧张如迷途的人,在她眼中,

  那暗淡的、孕育着风暴的天空

  啜饮迷人的温情,销魂的快乐。

  电光一闪……复归于黑暗!——美人已去,

  你的目光一瞥突然使我复活,

  难道我从此只能会你于来世?

  远远地走了!晚了!也许是永诀!

  我不知你何往,你不知我何去,

  啊我可能爱上你,啊你该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