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坐下。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
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
生1: 一年以前。
师:你呢?
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
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作者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
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
生3:(板演)
师:好。记住了,徐志摩。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
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
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
师:你推荐谁?
生4:我推荐***
师:你为什么推荐他?
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
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4:嗯……
师:那你推荐谁?
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
师:好。谢谢你。读得不错吧?
生:(全体鼓掌)
师:有读错的吗?
生5:第五段“满载一船星辉”, 她读成了“满载一城星辉”。
师:嗯。还有吗
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她读成“青枣”。
师:嗯。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ì)的”,还是“似(sì)的”?
生6:是“似(shì)的”。
师:对,彩虹似(shì)的。什么时候读“似”?
生6:相似(sì)。
师:下面小组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
生:(小组交流)
师: 好。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简单地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的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举手的)
师:没有不喜欢的。为什么喜欢?
生7:首先我喜欢是因为是抒情的诗,更喜欢二三四段,把景物写活了。
生8:我觉得这首诗给人一种做梦的感觉。
师:做梦的感觉,很好。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9:我觉得有音乐感。
师: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10:我喜欢这首诗,前后呼应,中间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
生11:这首诗很缓慢,读的时候很享受,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师:我们读了这首诗的初步感受很好。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小组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
师:好,同学们都写了很多问题,有的同学写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问题
生1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星辉斑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境?
师:你是不理解“星辉斑斓”的意思,还是不理解这个意境?
生13:意境。
师:这是怎样的意境?在这个意境里怎么想到要放歌呢?这个问题好,继续提。
生14:前面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后面又说“但我不能放歌”,这不矛盾吗?
师:哦,矛盾,问得好。
生15:第三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们知道大海的波浪是汹涌澎湃的,为什么这里说是柔波?
师:大海的波浪是汹涌的,是吧?小河里的波浪会是什么样?是不是柔波?
生16:为什么说余阴下不是清辉,又是清辉?
生17:为什么是再别康桥?
师:以前来过,离开了;这次又来了,又要离开了。
生18:第五段的“寻梦”,寻的什么梦?
生:第六段的最后一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不懂。
生19:我想提两个问题,一个是,徐志摩写这首诗的背景;第二个是,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为什么要重复地用“轻轻的、悄悄的”?
生20:青草为什么是柔柔的,应该是光亮的?
师:还有新问题吗?
生21:为什么用荡漾?
生22:前面是“轻轻的”,为什么后面用“悄悄的”?
生23:第四段为什么要用“揉碎”这个词?
师:我现在要调查一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提出问题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有问题吗?
生24:有。二三四段,为什么分别讲“金柳”、“青荇”、“余阴”,为什么讲这么多景物?
师:还有吗?
生25:题目是康桥,文章应该重点写康桥,可文章为什么重点写康桥边的景物?
师:同学应该知道,学习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大家都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公。还有谁没有提过问题呢?
生26:为什么在康河的波光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
生27:为什么在六段中要用“沉默”?
师:记住,以后我们都是学习的主人,不要沉默,不要做旁观者。指名读第二段
生28:“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师:你知道 “金柳”是什么吗?
生28:我知道。
师:为什么柳树是金色,是因为什么照耀着?
生29:夕阳。
师:夕阳下,柳树一片金色。“那河畔的金柳”用了一个“那”,就是要往远处看。你看到了吗?
生30:没有。
师:那么在什么地方?
生30:心里。
师:对。“新娘”知道吧?为什么看到金柳诗人就想到“新娘”,你们会想到新娘吗?
生:不会。(笑)
师:诗人看到金柳,就想到了新娘,为什么?
生31:应该是寄托思乡的感情。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思乡?
生31:因为我想家乡。
师:与你的情感有关吧,那诗人为什么想到新娘?与什么有关?
生32:情感。
师:对,肯定有一段感情在里面。诗歌与一般的文章不同,要你去猜。“艳影”是什么意思?
生33:美丽的影子。
师:谁美丽的影子?
生33:新娘的美丽的影子。
师:“我在心头荡漾”,“荡漾”是什么意思?
生34:水波动荡的意思。
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35:在我心里面来回想,徘徊。
生36:不停地在我心头出现。
师:就是在你心头萦绕。
生37:不可以忘记。
师:对,不可以忘记,很好。能不能读出水波荡漾的感觉来?
生:学生读“在我的心头荡漾——”
师:好,一边读的时候,一边感受水波荡漾,新娘在他心里跳。齐读这段。
生:(读)
师:“在我的心头”应该停一停,(老师范读最后一句)“在我的心头——荡——漾——”
生:(再读)
师:你们是不是觉得小诗写得很有趣。现在学习第三节,请你读一读。
生38:(生读)
师:从感情的发展来说,你觉得这小节与前面相比是变得强烈了还是减弱了?
生38:强烈。
师:你怎么说是强烈?
生38:因为后面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师:你从哪个词看出?
生38:甘心。
师:你说诗歌一开始,诗人看到了什么?
生38:天空。
师:天空没有什么意思。然后看到什么?
生38:金柳。
师:金柳好像下垂了,在看什么?
生38:水草。
师:金柳与水草你看着我,我看着我,好像人在交流感情呀。我们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如果是我,我也甘心做一条水草。
生:(笑)
师:你们愿意做水草吗?
生:不愿意。
师:你们还小。
生:(笑)
师:读第四段。
生:(读)
师:“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明明就是“清泉”,怎么就不是清泉了呢?原来是天上的虹。那虹揉碎了不是,为什么揉碎?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生:(讨论)
师:好,下面交流。
生39:我们这小组是这样理解的:天上虹是康桥在水中的倒影,因为水面反射出夕阳的光,柔波荡漾,那桥好像睡了一样,自己的梦想也像彩虹。
生40:揉碎的应该是内心的思想,要离别,很悲伤。彩虹是内心的追求。
生41:夕阳余光照射在湖面,湖面形成波光粼粼的样子。
师:理解这一小节很难吧。
师:“余阴下的一潭,那不是清泉”那明明就是清泉,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是什么呢?
生41:应该代表他的梦。
师:徐志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这里上学,有一些让他追求一生而无法实现的梦想。这康桥就是剑桥,剑桥大学,老师去过那地方,没有彩虹桥,只有一座很小的桥。剑桥大学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学,希望你们将来能够去那儿读书。
那余阴下的一潭,就是清泉,可作者偏偏说不是清泉,那意思是要提醒我们读者,你可千万不要把它看成是——
生:(无人举手)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这种情况,比如你到商店里看到一种你非常喜欢的笔,但是,这种笔很贵,你回家问爸爸妈妈要钱去买,可你爸爸妈妈说你不是有很多笔吗,不买!但是,有一天,你爷爷给你买来了这支笔,你非常高兴。以后你每次看到这支笔,你就认为这不是一支笔,而是——
生:爷爷的爱。
师:本来是一支笔,在你心里那不是笔,成了爷爷的爱。那么,这里作者说不是清泉,那是什么呢?
生42:象征着梦
师:什么梦?
生42:是……是……
师:象征着爱情,知道吗?
师:天上的虹,怎么揉碎了呢? 刚才说了是风吹,就不完整了,但这是表面的。破碎的是什么呢?
生43:爱情。
生44:希望,梦。
师:是消失了吗?
生45:没有,埋在心里。
师:一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这种写作手法,不是徐志摩的独创,在宋代苏东坡写了一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杨花柳絮呀,同学们看过吧,我们看来,那就是杨花,可苏东坡却说不是杨花,是离人泪。这种写作手法叫“移情”,就是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到了他所描写的客观景物上。直接写太直白,没有意思,这样写,让我们去猜,越猜越有意思。以后同学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应该怎么读?
生46:快一点。
师:但不是轻快,而是什么感觉?
生47:忧伤。
师:为什么忧伤?
生47:因为美好的梦想破碎了。
师:而他又没有忘记,他埋在心里,心应该荡漾一下,对吗?
生:嗯。
师:荡漾了多少下才合适?你们荡漾过吗?
生:(笑)
师:你们太小了。把前面的连起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出现了梦,下面的小节应该写什么?
生:寻梦。
师:请你读下这小节。
生48:(读)
师:好,我问你,作者是什么样的梦?寻梦,作者用的什么标点符号?
生48:问号。
师:问谁?
生48:问自己。
师:寻梦,你解释解释什么意思。
生48:寻找彩虹般的.梦。
师:那是什么样的梦?下面有没有描述?
生48:星辉斑斓的梦。
师:那个梦好像与什么行动有关?
生48:划船。
师:我问你,划船,一个人好,还是两个人好?
生49:两个人。
师:同性的好还是异性的好?说心里话。
生49:同性。
师:哇,我好失望呀!
生:(笑)
师:划着划着,划到哪儿去了?
生:青草更深处。
师:没人的地方吧。划着划着天怎么样啦?
生:天黑了。
师:应该怎么样了?
生:回家。
师:回家了吗?
生:不想回家。
师:不想回家怎么样?感情加深了吧?干什么?
生:放歌。
师:齐读这小节。
生:(读)
师:同学们能不能体会到这一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能体会的举手。
生:(举手)
师:你说,你通过那几个字体会的?
生50:放歌。
师: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放歌?
生50:愉快,特别高兴。
师:那是因为他回忆起了过去美好的情景。那你说,读这个地方的时候应该怎么读?
生50:声音大一点,站在徐志摩的角度,就是感情太多了,要宣泄出来。
师:宣泄出来,那手可以怎么放?
生50:(张开双手)
师:头应该怎么样?
生50:扬起来。
师:好,你这样读一读。
生50:(读)
师:请你也来读一读。
生51:(读,其余同学鼓掌)
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范读,很陶醉)
生:(鼓掌)
师:寻梦,诗人情不自禁地回忆这个情景,诗人想到这个场景,心都醉了。多好呀,这个场景。可是诗人放歌了吗?
生52: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放歌?读下面一小节。
生:(读)
师:但我不能放歌,与上节相比,来了一个多大的转折呀。一个人想要放歌,而不能放歌,内心是很压抑的,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内心还轻快吗?不能轻快了。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笙箫是什么?
生53:乐器。
师:你会吗?笙箫是能够发出美妙声音的乐器,可“悄悄是别离的笙箫”,那么说,笙箫现在却沉默。下面一句是什么?
生54:夏虫也为我沉默。
师:夏天的虫子,蝉、蟋蟀呀,它们怎么叫?现在它们好像也理解徐志摩的心情,也沉默了。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55: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师:整个康桥今晚都一片沉默,为谁沉默?
生:徐志摩。
师:刚才想放歌,现在都沉默了,还高兴得起来吗?请你读这小节。
生:(读)
师 还没有沉默。你来读。
生:(读)
师 好。这说明我们的同学深入到诗歌的境界了。这样的意境不适合齐读,你们自己再读读。
生:(自由读。)
师:(老师在黑板上板书2、3、4、5、6,并画上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这是我们刚才研读的几个小节,这个箭头是表示感情,但是诗人的感情不是一条直线,想一想,应该怎么画。
生:(小组内讨论)
师:每一小组派代表板演。
生:(板演)
师:(老师逐个评判学生的板演)最后诗人说,说什么呢?我留一个问题,诗的最后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到底是带走还是不带走?这个问题我留作同学们的作业。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
生56:(面对全体听课老师读,读完后全场鼓掌)
师:好。老师很高兴,这节课看出了大家的进步,从开始的时候对诗的不理解,到现在的基本上理解了,这就是进步。当然这个同学在读的时候还有个地方似乎处理得不是很好,就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高上去了,但是,后面没有下得来。(老师范读)几乎都是气声。
生:(练读)
师:好。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