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朗诵词精选
《再别康桥》原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后被后人改编成同名歌曲、对联翻唱。
原文: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朗诵要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优美的韵律和朗朗上口的词句,多少年来,引得无数诗歌爱好者配乐朗诵或谱曲吟唱。在高校学子中,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更成为各种文艺活动中历演不衰的保留节目。
朗诵《再别康桥》,有一定难度,一般人很难驾驭。现就把朗诵时应注意的要点分享给大家。
首先,要准确把握这首诗的内容,透彻理解其内在含义,这是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无病呻吟。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一个个场景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其次,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要抓住这首诗“脉脉的温情”,“淡淡的伤感”的基调,合理使用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手段,使主题得到体现和升华。
当然,渲染和烘托气氛的底乐也相当重要,适合选配节奏舒缓一点的曲子,如《月亮门》、《神秘园夜曲》、《星空 》、《月光曲 》、《 秋日私语 》等。
近来,著名朗诵家艺术家康桥先生制作的音画诗歌MV ,在网上颇受欢迎。他朗诵的《再别康桥》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堪称佳作,在56网、ku6网、优酷网、激动网、土豆网等都能欣赏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康桥,即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