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教学设计分享

张东东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分享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整理了《望月怀远》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感受初唐诗阔大雄浑、豪迈恢弘的艺术境界。

  初步熟悉张九龄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了解本诗是如何紧扣“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教学重难点:紧扣“望”和“怀”来写景抒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的确,在月亮上载满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便是一个例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紧扣“望”和“月”来抒情的。

  二、介绍作者、作品及背景。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人。唐玄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代著名的宰相,执政时敢于谏命,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谥号文献。

  张九龄的诗多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有《张曲江集》。

  《望月怀远》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难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范读。

  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

  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

  四、鉴赏分析全诗。

  有人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体会它情景交融的意境。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它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⑴“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个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写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⑵“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使整个诗句变活了,富有动感。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中的“竟夕”是何意?(通宵。)

  明确: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就会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这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写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又有何意味?

  明确:⑴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了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可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⑵“怜”应有怜爱之意。

  ⑶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不堪盈手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梦”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⑴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掬一捧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

  ⑵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相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

  ⑶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

  ⑷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五、齐读全诗,体会作者怀远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