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朱自清《背影》的艺术特色

孙小飞

谈朱自清《背影》的艺术特色

  《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背影》全文1500余字,描写细致,引人深思。这篇散文之所以百读不厌,在于艺术上的造诣。

  谈朱自清《背影》的艺术特色

  翻开中国现代散文史,散文家分门别类,作品异彩纷呈,大都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朱自清先生就是这些散文大家中非常杰出的一位。笔者选用其名篇《背影》来探讨其中的艺术特色。

  自古以来,赞颂母爱的伟大的美文佳作不胜枚举,从而,人们在享受着母爱的这份温馨、细腻的柔情的同时,仿佛忽略了天地之间的另一份亲情――父爱,感觉父亲永远是一座伟岸的高山,只是坚强的代名词,永远与柔情、爱不搭边。然而朱自清的这部感人之作《背影》的问世,成为歌颂父爱的经典名作,一改父亲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父爱,原来也可以如此温馨、细腻、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在《背影》这部作品中,作者抒写了真挚的亲子之爱。为什么能够抒写出有如此感染力的作品呢?事实上这是生活给了朱自清先生创作的原动力:1917年冬,朱自清先生的祖母在扬州病逝,在徐州任烟酒公卖局长的父亲卸了职,他和父亲回家奔丧,见到满院狼藉、萧索,想起祖母,看着已显老迈的父亲,老实巴交的母亲,以及众多尚未成年的弟妹,不觉心情异常沉重,丧事完毕,朱自清要赶回北京上学,父亲也要到徐州谋事,与其同行。虽家中经济状况不好,但由于父亲爱子心切,恐儿子难抵北国风寒,特为他定制了一件紫毛大衣。到南京,其父因事忙,想托一个熟人陪儿子去火车站,后又不放心,决定还是自己去送。在车站,为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帮他铺好座位,一再嘱咐儿子,并嘱托车上茶房好好照应儿子。后又拖着不太方便的腿越过车道为儿子买橘子……8年后,也就是1925年10月,朱自清接到父亲寄来的一封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读到这里,朱自清不觉泪水夺眶而出,想着父亲对自己的种种好处,一点一滴,一情一幕都涌上心来。特别是八年前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一幕,更让他刻骨铭心,于是他含泪而书,以真挚的笔调描写了那次和父亲的别离场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感激之情。

  文中并没有华丽的辞藻,也并不是一篇气势恢宏的巨著,但是《背影》以它质朴无华的语言和抒写人间至真至纯至厚至爱的父子情而传诵于世。

  一个普普通通的穿着青布马褂的父亲,一个留给人们记忆深刻的.“背影”,并不高大,并不利索,然而他却会、却能拖着蹒跚的病腿,手脚并用努力攀登,不辞辛苦地为儿子买橘子,这一幕把父亲对儿子的怜惜体贴,牵肠挂肚,依依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橘乃“吉”之意,也表现了一位老父亲对儿子的殷殷祝福。

  一个精彩的瞬间,一幅感人的画面,一个永恒的艺术形象打动人心,这份朴素而又恒久的情感冲激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拜读过这篇《背影》的读者永远不会忘记这个经典的一幕: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探”、“爬”、“穿”、“攀”、“缩”、“倾”,极细致传神地把当时动人的情景再现了出来,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让人读懂了一个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

  父亲的背影,儿女再熟悉不过,然而这个背影却是在特定场合下让儿子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背影!全文从回家奔丧写起,祖母的亡故,家庭的亏空,光景的惨淡,父亲的赋闲为背影的出现涂上了悲凄的抒情底色。然而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劝慰儿子: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叮嘱“我”,嘱托茶房等,更加细腻、生动地刻画了父亲的纯朴忠厚,特别是买橘子的场景更加把父爱推到了高潮。谁说父爱不伟大?

  鲁迅先生说过:“俯首甘为孺子牛”,朱自清先生的父亲不正是这一形象的最好诠释吗?父亲为了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买橘子的一幕,成了读者心中永难忘记的一幕,父亲的这一举动怎能不令儿子感动,又怎能不令读者感动呢?

  文章对感情的抒发,并没有恣意渲染,而是字字句句极尽文章的朴质无华,极富口语色彩的语言更加给文章增加了真实的美感。比如“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寥寥数语,简洁甚至平常,却格外生动传情。特别是当年迈父亲对“我”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更是浓情厚意浸透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不禁热泪盈眶。

  文章处处情溢于纸。除了描写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关爱之外,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想念也如涓涓流水流淌其中,这种感情主要体现在“我”的几次流泪上:⑴第一次流泪,流的是悲哀之泪。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不禁潸然泪下。⑵第二次流泪,流的是感动的泪水。当老态蹒跚的父亲艰难地为“我”买回橘子,那种真挚而热烈的父爱深深打动了“我”,以至于“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⑶第三次流泪,流的是伤心的泪水。当“我”读到父亲来信中的一句“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禁不住又流下了晶莹的泪水。平淡之语却表达了“我”对年迈父亲无限思念的感情,写的凄切动人,同时又留给人余味袅袅、意味深长的韵味。难怪李广田说:“《背影》寥寥数十行,不过千五百言,他之所以能历久传诵而感人至深力量者,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所表达的真情。”

  总之,文章中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和儿子为父亲的行动感激及对父亲的处境伤感所流下的泪水,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一幕。

  拓展阅读:《背影》读后感

  在记忆深处,总抹不去朱自清的《背影》,他细腻的文笔看似平淡却令人刻骨铭心,像云絮轻轻划过天际,留下永远拭不去的云天爱语。

  浓浓的父爱,让人深深地怀念。在《背影》中,一位父亲对儿女至深的爱,在朱自清笔下却溢着独特的伤感。父亲家境贫寒,又遭突变,却依然像每个父母一样默默地关爱着儿女。在火车站上,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爬上月台的背影,深深地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父亲面对贫苦的家境,在一个人挑起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的同时,对儿子更是爱护有加。当作者去北京求学之时,年迈的父亲还执意把作者送到北去的月台,临走时,留下了那一道耐人寻味的背影。

  那是一道爱的背影,温暖着每位读者的心房,也触动着每个儿女最柔软的情感芳草地。

  那也是一道爱的背影,在推开现实大门的那一刻,我们被深深地震撼!那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山崩地裂,摧倒生命无数!汶川,一个让人听到它便无限悲痛的地方。有多少父母,为了儿女的安危,留下了这一幕幕壮丽的背影。在楼房塌陷的那一刻,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仅有15个月大的孩子。她用精神肉体筑成了一座永摧不毁的堡垒。沉重的水泥板、石块砸下来,她纹丝不动。而更让人惊异的是,孩子竟在母亲的庇护下安静地睡着了!母亲最后留下的背影,那样艰难却又那样坚强地匍匐着,守护着她身下挚爱的幼小生命。这是生命中最亮丽的背影,留给世人最伟大的母爱芬芳!

  背影,无数的背影。抗洪抢险时,一个又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泛滥的生死关头,日夜兼程赶赴灾区。他们赤着脚走在嶙峋的石片上,被石子划破了,咬咬牙,继续在茫茫洪水中寻找受灾人群;铁钉深深地扎进了他们赤裸的双脚,咬咬牙把铁钉一拔,跟上队伍接着扛沙袋……轻轻地来,默默地走,不留下一个姓名,只留下一个个在洪水中浴血奋战着的背影,那样疲倦却又那样巍然的背影,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屹立在灾难面前,抵挡!奋进!无畏!不屈!那一道生命中最壮美的背影啊,留给祖国的是晴空万里、风和日丽!

  背影,静静地来,悄悄地去。无论是大是小,是崇高是卑微,都凝聚了水乳交融般的真挚情感,那是自然赋予人类最美的情感——爱!

  背影,在我们的心头荡起那爱的柔波,一圈又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