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莱茵河》赏析
莱茵河(The Rhine)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中,穿过德国东部,流入北海,长约二千五百里。分上中下三部分。从马恩斯(Mayence,Mains)到哥龙(Cologne)算是“中莱茵”;游莱茵河的都走这一段儿。天然风景并不异乎寻常地好;古迹可异乎寻常地多。尤其是马恩斯与考勃伦兹(Koblenz)之间,两岸山上布满了旧时的堡垒,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有些已经残破,有些还完好无恙。这中间住过英雄,住过盗贼,或据险自豪,或纵横驰骤,也曾热闹过一番。现在却无精打采,
任凭日晒风吹,一声儿不响。坐在轮船上两边看,那些古色古香各种各样的堡垒历历的从眼前过去;仿佛自己已经跳出了这个时代而在那些堡垒里过着无拘无束的日子。游这一段儿,火车却不如轮船:朝日不如残阳,晴天不如阴天,阴天不如月夜--月夜,再加上几点儿萤火,一闪一闪的在寻觅荒草里的幽灵似的。最好还得爬上山去,在堡垒内外徘徊徘徊。
这一带不但史迹多,传说也多。最凄艳的自然是脍炙人口的声闻岩头的仙女子。声闻岩在河东岸,高四百三十英尺,一大片暗淡的悬岩,嶙嶙峋峋的;河到岩南,向东拐个小湾,这里有顶大的回声,岩因此得名。相传往日岩头有个仙女美极,终日歌唱不绝。一个船夫傍晚行船,走过岩下。听见她的歌声,仰头一看,不觉忘其所以,连船带人都撞碎在岩上。后来又死了一位伯爵的儿子。这可闯下大祸来了。伯爵派兵遣将,给儿子报仇。他们打算捉住她,锁起来,从岩顶直摔下河里去。但是她不愿死在他们手里,她呼唤莱茵母亲来接她;河里果然白浪翻腾,她便跳到浪里。从此声闻岩下听不见歌声,看不见倩影,只剩晚霞在岩头明灭①。德国大诗人海涅有诗咏此事;此事传播之广,这篇诗也有关系的。友人淦克超先生曾译第一章云:
传闻旧低徊,我心何悒悒。
两峰隐夕阳,莱茵流不息。
峰际一美人,粲然金发明,
清歌时一曲,余音响入云。
凝听复凝望,舟子忘所向,
怪石耿中流,人与舟俱丧。
①据朱绍华先生《莱茵纪游》,看《行云流水》。
这座岩现在是已穿了隧道通火车了。
哥龙在莱茵河西岸,是莱茵区最大的城,在全德国数第三。从甲板上看教堂的钟楼与尖塔这儿那儿都是的。虽然多么繁华一座商业城,却不大有俗尘扑到脸上。英国诗人柯勒列治说:
人知莱茵河,洗净哥龙市;
水仙你告我,今有何神力,
洗净莱茵水?
那些楼与塔镇压着尘土,不让飞扬起来,与莱茵河的洗刷是异曲同工的。哥龙的大教堂是哥龙的荣耀;单凭这个,哥龙便不死了。这是戈昔式,是世界上最宏大的戈昔式教堂之一。建筑在一二四八年,到一八八零年才全部落成。欧洲教堂往往如此,大约总是钱不够之故。教堂门墙伟丽,尖拱和直棱,特意繁密,又雕了些小花,小动物,和《圣经》人物,零星点缀着;近前细看,其精工真令人惊叹。门墙上两尖塔,高五百十五英尺,直入云霄。戈昔式要的是高而灵巧,让灵魂容易上通于天。这也是月光里看好。淡蓝的天干干净净的,只有两条尖尖的影子映在上面;像是人天仅有的通路,又像是人类祈祷的一双骼膊。森严肃穆,不说一字,抵得千言万语。教堂里非常宽大,顶高一百六十英尺。大石柱一行行的,高的一百四十八英尺,低的也六十英尺,都可合抱;在里面走,就像在大森林里,和世界隔绝。尖塔可以上去,玲珑剔透,有凌云之势。塔下通回廊。廊中向下看教堂里,觉得别人小得可怜,自己高得可怪,真是颠倒梦想。
1933年3月14日作。
(原载1933年5月1日《中学生》第35号)
--选自朱自清《欧游杂记》之《莱茵河》
这篇记游,确如作者所说“绝无胜义”,虽然文中的古迹和尺寸道里都从旅游指南抄出,但它还不是指南的译本,文中对“中莱茵”沿岸的古迹、传说和哥龙城大教堂的描述,毕竟是作者目睹过的风景古迹,是他亲临其境之所见,加之他在记述时还在文字上费些心思,不仅中学生看,成年人看,也仿佛是走马观花地游了一次“中莱茵”,这算是达到了作者让读者“目游”莱茵河的目的了。
由于作者只是走马看花地游了一次莱茵河,平素不熟悉欧洲情形,又有语言隔阂,文中的所见所闻,就难免不会给人以新闻报道的印象。
作者有意识地避免“我”的出现,这也是他藏拙之所需,文中根本没有抒写作者的真情实感,更缺乏一定的哲理思考。若用现代的审美尺度来衡量,不能不说此文的思想意义大受影响。作者十年后才对此有所认识,他曾说:“记游也许还是让‘我’出现,随便些的好;但是我已经来不及了。”
我觉得这篇记游散文的语言文字颇有艺术魅力,它的语言不仅处处闪烁着干净利落、流畅自然的光泽,而且节奏感强、音律铿锵有着音乐美的浓郁色彩。
文中记述“中莱茵”两岸山上的.旧堡垒时,除了用“布满”一词强调其“多”外,还使用了一系列的重叠词语和排比句式:高高下下的、错错落落的、斑斑驳驳的,这样来突出旧堡垒的严整布局和格式的多样。在描述游览这一段莱茵河的感受时,认为坐船游览观赏那些古色古香的各式各样的堡垒历历的从眼前过去,这种感受是坐火车游览观赏时所无法得到的。文中这样写:“游这一段儿,火车不如轮船”。写到此,作者发挥自己的丰富联想,畅想起来:“朝日不如残阳,晴天不如阴天,阴天不如月夜——月夜,再加上几点萤火,一闪一闪的在寻觅荒草里的幽灵似的。最好还得爬上山去,在堡垒内外徘徊徘徊。”
这些干净利落的语言,整齐对偶,音乐感强,极适合于表现作者富于变化的跳跃性思惟,迅速地将读者引入亦虚亦实的幻美境界中去。这里,真有点“神游”的味道了。
在叙说最凄艳的仙女传说时,其简洁的语言,大有中国古代散文语言的精炼美。最后引海涅咏此事的诗作结。前后照应,相得益彰,给人留有深刻印象。
若说作者对“中莱茵”两岸山上错落的堡垒是粗线条的勾勒,那么,对哥龙城荣耀的戈昔式大教堂,则是精雕细刻的描绘。一个是远眺,一个是近观。从它雕了小花,小动物,《圣经》人物的精工细部,到门墙上的尖塔的森严肃穆,到教堂里的大石柱,再到尖塔的玲珑剔透,以及月光里看那好看而神秘的影子,都给以笔笔落到实处的细腻描绘。让读者“目游”到实实在在的哥龙大教堂,唤起我们心中对它庄严肃穆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