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南行杂记》赏阅
前些日子回南方去,曾在"天津丸"中写了一篇通信,登在本《草》上。后来北归时, 又在"天津丸"上写了一篇,在天津东站亲手投入邮筒。但直到现在,一个月了,还不见寄 到,怕是永不会寄到的了。我一点不敢怪邮局,在这个年头儿;我只怪自己太懒,反正要回 到北平来,为什么不会亲手带给编辑人,却白费四分票,"送掉"一封虽不关紧要倒底是亲 手一个字一个字写出的信呢? 我现在算是对那封信绝了望,于是乎怪到那"通信"两个字,而来写这个"杂记"。那 封信仿佛说了一些"天津丸" 中的事,这里是该说青岛了。
我来去两次经过青岛。船停的时间虽不算少却也不算多,所以只看到青岛的一角;而我 们上岸又都在白天,不曾看到青岛的夜——听说青岛夏夜的跳舞很可看,有些人是特地从上 海赶来跳舞的。
青岛之所以好,在海和海上的山。青岛的好在夏天,在夏天的海滨生活;凡是在那一条 大胳膊似的海滨上的,多少都有点意思。而在那手腕上,有一间"青岛咖啡"。这是一间长 方的平屋,半点不稀奇,但和海水隔不几步,让你坐着有一种喜悦。这间屋好在并不像 "屋",说是大露台,也许还贴切些。三面都是半截板栏,便觉得是海阔天空的气象。一溜 儿满挂着竹帘。这些帘子卷着固然显得不寂寞,可是放着更好,特别在白天,我想。隔着竹 帘的海和山,有些朦胧的味儿;在夏天的太阳里,只有这样看,凉味最足。自然,黄昏和月 下应该别有境界,可惜我们没福受用了。在这里坐着谈话,时时听见海波打在沙滩上的声 音,我们有时便静听着,抽着烟卷,瞪着那袅袅的烟儿。谢谢C君,他的眼力不坏,第一次 是他介绍给我这个好地方。C君又说那里的侍者很好,不像北平那一套客气,也不像上海那 一套不客气。但C君大概是熟主顾又是山东人吧,我们第二次去时,他说的那一套好处便满 没表现了。
我自小就听人念"江无底,海无边"这两句谚语,后来又读了些诗文中海的描写;我很 羡慕海,想着见了海定要吃一惊,暗暗叫声"哎哟"的。哪知并不!在南方北方乘过上十次 的海轮,毫无发现海的伟大,只觉得单调无聊,即使在有浪的时候。但有一晚满满的月光照 在船的一面的海上,海水黑白分明,我们在狭狭一片白光里,看着船旁浪花热闹着,那是不 能忘记的。而那晚之好实在月!这两回到青岛,似乎有些喜欢海起来了。可是也喜欢抱着的 山,抱着的那只大胳膊,也喜欢"青岛咖啡",海究竟有限的。海自己给我的好处,只有海 水浴,那在我是第一次的。
去时过青岛,船才停五点钟。我问C君,"会泉(海浴处)怎样?"他说,"看'光腚 子'?穿了大褂去没有意思!"从"青岛咖啡"出来时,他掏出表来看,说:"光腚子给你 保留着回来看罢。"但我真想洗个海水澡。一直到回来时才洗了。我和S君一齐下去,W君 有点怕这个玩意,在饭店里坐着喝汽水。S君会游泳走得远些,我只有浅处练几下。海水最 宜于初学游泳的,容易浮起多了。更有一桩大大的妙处,便是浪。浪是力量,我站着踉跄了 好几回;有一回正浮起,它给我个不知道冲过来了,我竟吃了惊,茫然失措了片刻,才站起 来。这固然可笑,但是事后真得劲儿!好些外国小孩子在浪来时,被滚滚的白花埋下去,一 会儿又笑着昂起头向前快快游着;他们倒像和浪是好朋友似的。我们在水里呆了约莫半点 钟,我和S君说,"上去吧,W怕要睡着了。"我们在沙滩上躺着。C君曾告诉我,浴后仰 卧在沙滩上,看着青天白云,会什么都不愿想。沙软而细,躺着确是不错;可恨我们去的时 候不好,太阳正在头上,不能看青天白云,只试了一试就算了。
除了海,青岛的好处是曲折的长林。德国人真"有根",长林是长林,专为游览,不许 造房子。我和C君乘着汽车左弯右转地绕了三四十分钟,车夫说还只在"第一公园"里。C 君说,"长着哪!"但是我们终于匆匆出来了。这些林子延绵得好,幽曲得很,低得好,密 得好;更好是马路随山高下,俯仰不时,与我们常走的"平如砥,直如矢"的'迥乎不同。青 岛的马路大都如此;这与"向'右'边走"的马路规则,是我初到青岛时第一个新鲜的印象。 C君说福山路的住屋,建筑安排得最美,但我两次都未得走过。至于崂山,胜景更多, 也未得去;只由他指给我看崂山的尖形的峰。现在想来,颇有"山在虚无缥缈间"之感了。
九月十三日夜
(原载1930年9月22日《骆驼草》第20期)
【朱自清名字寓意】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朱自清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这是屈原被流放时请太子卜为自己占卦时说的话,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朱自清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1912年入高等小学,于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至1925年去清华大学任教前,出版了诗集《踪迹》和诗集《雪朝》第一集。其中《送韩伯画往俄国》《光明》《羊群》《赠A·S》等,暴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革命的赞美。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一起论学;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于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着委员会”召集人。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溃疡,但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那可贵的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美国面粉。”朱自清先生在签名前体重已下降到77.6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仍旧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
毛泽东曾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