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3.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熟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课文构造的优美意境,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
2. 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3. 主旨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感情脉络来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领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2. 培养学生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1. 理解内容和主题。
2. 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及指导: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全文。
二、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江西庐陵人。他出身贫寒,24岁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同时他在文学理论上主张要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促动了保守派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课文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三、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
(1)内容:学习生字词。
(2)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弄清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要求:4分钟后能准确认读屏幕上的字词。
滁壑琊潺酿僧辄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偻朝而往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指名学生读生字词,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可以马上举手示意,教师随时注意找会的同学来更正。
2、预见性问题:对于“壑”“琊”“潺”“觥”“偻”学生可能读不太准,教师要着重强调并引读几遍;对于“琊”、“觥”生辟字要结合音形义来强调学生记忆。
四、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 自学指导ii
(1)内容: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2)方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依托文本注释、工具书,疏通全文大意,个别晦涩语句及文言活用现象,教师点拨。
(3)要求:15分钟翻译完课文(按成语接龙顺序进行,读一句,译一句)。
1.小组派代表翻译课文,注意程序。
2.如果小组代表发言时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可举手更正。
3.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对以下字词的理解产生偏差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野芳发而幽香“芳”古义为花。今义,芳草,花草的香味。
山间之四时“时”古义为季节。今义,时间,时刻。
②词类活用
a山行六七里“山”名词用作状语,在山上,顺着山路。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
c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d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作动词,取号。
e伛偻提携“伛偻”形容词用作名词,代指老人。“提携”动词用作名词,代指小孩。
f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后一个“乐”形容词用作名词,乐趣。
③一词多义
临溪而渔(动词,靠近)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动词,到)
云归而岩穴暝(动词,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动词,回去)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太守谓谁(判断动词,为,是)
太守自谓也(动词,称谓)
山水之乐(名词,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形容词,欢乐)
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语气)
山之僧智仙也(表肯定语气)
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感叹语气)
五、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i
(1)内容:诵读课文,在揣摩“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语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方法:先听读,再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揣摩。
(3)要求:8分钟后能说出文中“也”字,“而”字的用法和语气。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①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a.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②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表修饰:朝而往,暮而归(轻读)表并列:泉香而酒冽(轻读)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轻读)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轻读)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重读)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六、课堂检测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引出课题、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第一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
(1)内容:读课文,理思路。
(2)方法:诵读课文,结合要求按学习小组形式交流。
(3)要求:6分钟后能回答下面的问题。
1.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什么?
2.试围绕主线概括各段内容?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 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乐”,从课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句可以看出。
2. 第一段总写乐。第二段写了山水之乐,具体写了山间朝暮四季景色的变化。第三段写了游人之乐与宾客之乐。第四段写了禽鸟之乐、太守之乐。
3. 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对“线索”,“第一段总写乐”有点模模,教师应适时点拨。
三、第二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
(1)内容:分析课文,了解本文主旨。
(2)方法:学习小组内合作探究。
(3)要求:6分钟后回答问题。
1.文中写出了谁的“乐”?他们为何而乐?
2.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文中写出了滁人乐,众宾乐,太守乐。滁人:山水之乐。众宾客:山水之乐,从太守游而乐。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2.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特别是“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3.“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预见性问题:注意引导学生对太守乐的正确理解。
四、第三次自学展示
(一)自学指导iii
(1)内容:理解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方法: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
(3)要求:6分钟后回答问题。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学生明确:
1.(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周围赏心悦目的环境;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清幽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这些都是为后面借解释亭名引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服务的。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不同之景,则是为了衬托“乐亦无穷”,借以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3.预见性问题:第一问应根据学情对学生加以提示,如从“时间”,“方位”考虑。
五、小结:
《醉翁亭记》一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请同学们多多体会。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要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成诵。
2.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2、抓住“醉”与“乐”的关系,把握主旨。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写景抒情的作用,背诵全文,掌握名句。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贬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4、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集体纠正读音。
(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读全文。
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
五、再读课文,分析讨论
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
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明确:乐。
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滁人之乐。
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几种乐趣。
3.这几种乐中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课内小结。
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了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 引出
景
脉络 乐
事
归结 “醉能同其乐”(主旨)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2.掌握文中的实词及“也”“于(乎)”“之”“而”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3.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感受文章意境美。
4.了解作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学习作者身处逆境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过程
1.由小组汇报预习情况,展示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加以明确。可根据预习反馈情况,适当修订学习目标。
2.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3.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解决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可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内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4.复述课文,注意把握文章重点。学生评价。
5. 合作探究
⑴亭名是怎样得来的?太守为什么自号曰“醉翁”?
⑵第一、二段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图画?再读写景文字,体会太守“山水之乐”。
⑶第三段写游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试为每幅画面拟个标题;朗读并体会太守之“乐其乐”。
⑷文中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⑸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⑹探究太守醉的原因。
⑺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而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6.精讲点拨:
小组提交前面环节中遇到的疑难,教师精讲点拨,注意归纳、总结,以升华提高。
三、总结
课型:活动课
教学内容:“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
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0717——7801570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参观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习:景点介绍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壑()琅琊()潺()
酿()僧()辄()霏()
暝()朝()而往伛偻()
洌()蔌()射者中()弈()
觥筹()翳()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8)临溪而渔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说明]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相互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点拨或讲解。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果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会增强。
△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出声音。
四再读课文。
齐读,或各自放声读。
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布置作业:
一熟读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二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集体读或个人读。
二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讨论问题。
最终明确:乐。
△文中写出了谁“乐”?
最终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最终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最终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最后一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适当讲解也是必要的。但不必发挥得过多,点到为止。
三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说明]有前边熟读的基础,加上本文语言琅琅上口,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背下来。若课上时间不够,教师选其中一段,指导背诵,为的是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另外,一段中如何分层,不是本课教学重点,提出将相关内容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为方便起见;只要学生容易背下来,一段中怎样“分层”不必较真。
布置作业:
一背诵全文。
二完成课后练习六。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峰峦,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看一片郁郁苍苍,显得幽深秀丽的,那就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张开的鸟翅似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跟宾客们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看吧,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着幽微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浓荫遍地;西风起,霜露降,天空显得空阔明亮;水位下落,石头显露出来——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象。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答,老老小小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各式各样的野味、野菜错杂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是说有人弹琴奏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然而,鸟儿只懂得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们的乐趣;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总体说明】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限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我们以上的认识,便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