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我阅读了《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在他晚年写的,记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在一次航行中,不幸遇上了海难,他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上。在这个荒岛上种庄稼、盖房子,历尽了磨难,表现出顽强的开拓精神从而生存下来。作家在小说中歌颂这种对于大自然的斗争精神。
看着鲁滨逊的经历,让我想到了人只要热爱劳动,只要有坚韧的意志,无论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在困境中通过艰苦劳动生活下去的意志以及战胜灾难、孤独的勇气。现代人应该以鲁滨逊的精神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并且战胜自我的。现实中,那些成功人士无一不是意志坚强,如一些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企业家,他们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而是通过一定时间的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并坚持下来才能尽显辉煌,有些人虽然生活贫困,谋生艰难,但勇敢地挑起生活的重担,不向命运低头,最终能够度过难关,享受美好的人生。但是,也有一些人遇到困难和挫折便退缩不前,或满腹牢骚,怨天尤,甚至觉得前路茫茫,丧失了生活的勇气,不少人因此而草率地了却生命。我认为人们都应该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绝不能放弃,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最终定会成功,永不言败不要轻言放弃。
很早就听朋友说过《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很好看,很有教育意义,是一本净化心灵的好书,但是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来得及看,最近终于将这本书看完了,确实是感慨颇深。
和我们以往看过的小说不同,这是一本有历史背景地书,故事发生在阿富汗一个少爷和他仆人之间。在阿富汗那种宗教历史深厚地国家,有钱有地位的人那才是真真切切的高人一筹。小少爷阿米尔从小养尊处优,过着一般人都不敢奢望的生活,陪着他的仆人哈桑不仅是下人的儿子,本身还有缺陷,是个有兔唇的孩子。但是优越的生活并不一定就是完全幸福的,阿米尔最最渴望的父爱爸爸很多时候不能给与,造成了阿米尔的胆怯、自私,甚至通过说谎话来的得到父亲的关注,让人感觉到甚是可怜。相反的是,哈桑虽然低位低下,但是他的心灵透彻的如一块水晶。中间当然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而故事的高潮应该是一年一度的放风筝大赛了。阿富汗的放风筝已经不单单是简单的风筝比赛,更多的是关于荣誉以及孩子渴望胜利表扬的那种求胜比赛。哈桑是个放风筝的高手,而他的少爷正是想通过这场比赛来得到爸爸的关注,然而,事情哪会那么顺利,当看到兔唇的哈桑拖着血淋淋的身体也要誓死帮少爷抢到风筝的那一刻,我真的是很震撼。“为你,千千万万遍”是一种怎么的信任和爱护,可这时候的阿米尔懦弱、恐惧,他辜负了哈桑对他的信任,他自以为他把哈桑赶走就能当那件事没有发生,可是人往往客服不了的是自己的心魔。
直到阿米尔踏上回阿富汗的路,也就是救赎之路,我才感觉到阿米尔有那么一点点勇敢了。阿米尔虽然性格懦弱,可当是毕竟也是孩子。阿米尔少爷会说地第一个词就是爸爸,而哈桑会说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那就是他们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阿米尔为了得到爸爸全部的爱,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哈桑为了自己的主人,受尽耻辱,最终奉献出生命。
是阿米尔错了吗?他胆小、懦弱、自私,看到哈桑被阿塞夫一群人欺负,却装不知道。但他在逃跑的那一刻,心情是多么复杂。最终他确定“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只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他只是个哈扎拉人,不是吗?”事实不是这样的,哈桑还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亲弟弟。读后感·然而这个被爸爸一生深埋地秘密揭开时,哈桑已经死在战争的枪下。
是哈桑错了吗?我为他的不幸所悲伤,为他的忠诚、纯真、善良所感动。但经历了一系列事情,看到主人对他的态度,哈桑还会认为这一切值得吗?他为什么还要一次次的献身?难道他也任务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低贱地仆人吗?还是为了朋友阿米尔,他情愿付出一切,我们不得而知。这也许对他来说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是阿米尔还是哈桑,都没有错,他们原来都是纯真善良的孩子。因为种族,使他们有了高低贵贱之分,被逼向世界的两极。这个故事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灵,或许真正心灵的救赎不过是平等对人,珍惜彼此。每当风筝放飞的那一刻,我都要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所有的一切?”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1、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将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将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将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将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2、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3、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培养优生,要注意: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四、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成功的路上有许多条歧路,只有勇敢无畏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的确,成功路上都是坑坑洼洼,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具备着坚强无畏的精神。
翌平的作品《穿透云霞的小号》这本小说极力张扬了一种久违了的、崇高向上的英雄主义精神,书写了一种男子汉的自立自信、坚韧不拔的阳刚气质,以及敢于担当、孤筏重洋的英雄梦想。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飞》这篇小说,以一场突然降临的大地震灾难为背景,刻画了被压在废墟之下,身处绝境的“我”,如何战胜无边的黑暗,战胜对死亡的恐惧,而在对父母、妹妹的生死惦念和求生的渴望中,勇敢地鼓起信心,绝境求生、重见天日的故事。赞扬了少年的勇敢无畏精神,使我明白了成长是艰辛的,我们不光要长大还要变得强大,当未知的明天和意外的事情来临了,我们要像书中的“我”用一颗积极、无畏和坚强的心,去勇敢地接受和面对。
而我学会滑板就是靠这勇敢无畏的精神。记得在一个暑假里,滑板特别流行,每天我都能看见几个小伙子驾驭着只只滑板在广场上来回穿梭,玩出各种的花样。在旁观看我的心里羡慕极了,对此产生了十足的兴趣。当滑板买回来时,我就不停地练。刚开始我还不会滑,只是抱着滑板在广场的角落里,练习站上去,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跌下来,浑身上下脏得像条小泥鳅,膝盖受伤了,手也蹭破了,还没少让人看笑话,我不由得想放弃,但一股勇敢无畏的力量促使着我不灰心、不放弃,敢于克服困难,我握紧拳头,自信地决定必须要学会滑板,经过几天的刻苦练习,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我已经从菜鸟变成一个十足的高手……学会之后,我对此深有感触:人生需要目标,有目标才有奋斗,但奋斗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勇敢无畏的精神去克服困难,从而达到目标。
勇敢无畏是我前行的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路。克服困难需要积极乐观的心态,需要勇敢无畏的精神,才能取得自己满意的成功。从此,我要做一个勇敢无畏的人,实现心中的理想!
《夏令营中的较量》,记得初读这篇文章时,是在十多年前我念初中时,当时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就被深深的震撼了.十多年后的今晚,正值9.18纪念日,当我根据幼儿园的要求再次读到这篇文章时,我思绪万千,不禁对当前国内的教育体制,对当前国内孩子的素质进行了重新的审视.感慨颇多,下面略谈一下我自己的感受吧.
一、谈谈传统的中国式教育
我个人认为要评论一国教育水平的高与低,优与劣,首先应该看其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当前国内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无非就是两个字――“分数”!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学,哪一样能离开“分数”.对于教师、家长、学生来说,什么最重要,当然非“分数”莫属啦!除了分数,别无他求.有了高分,你就是好学生,就能进到重点学校;有了高分,你就是好孩子,家长也就放了心;有了高分,老师考核的重点指标――“升学率”也就有了保障,有“高分数,高升学率”,老师的待遇等各方面也将得到质的提升,那不追求高分还追求什么呢?但细想一下,为了高分,我们牺牲的却是什么呢?不言而喻.
二、谈谈当前中国的孩子
近日,看到报纸上有这样一篇报道:在南开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第九界大运会组委会秘书长王登峰先生列举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在半个月前,王司长出席北京大学20xx级学生军训结业典礼时了解到,短短两周军训期间,有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当下这些孩子们风吹必倒的羸弱,成为人们称的“军训中的玻璃人”的呢??社会、学校、家庭又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引人深思.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儒家提倡的教育模式是以“六艺”为基础课程的,分别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体能相关的就有两项.古人尚知如此,那当今的现代教育如何呢?据我的了解,现在部分学校由于过分崇尚升学率,大幅减少体育课的课程,更有甚者,甚至直接把体育课改成别的课程,让学生们整体埋头读书.为了追逐高分,家长们竟然对此也视而不见.这真是一大悲哀啊!此外,因计划生育影响,当前国内家庭多为“421”式家庭,这也在一家程度上造成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而其结果就是在助长孩子依赖性的同时,进一步减弱了孩子们的适应能力、抵抗力及耐受能力.使我们的孩子在综合素质上远远落后于他国孩子.
综上,我个人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已势在必行了,并且必须是扎扎实实的落实,这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其实要说国内现在没有素质教育吗?有,肯定是有,但是太少.但我很庆幸把孩子放到了诺贝尔摇篮,因为这里就是国内少数几家一直坚持素质教育的教育机构,因为在这里有谢氏教育理念,因为这里有一批深受谢氏教育思想影响的好老师.在这里,我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快乐的,健康的.所以作为家长,我也是放心的!
衷心的感谢各位为了孩子辛勤付出,为了改变中国式教育模式而坚持不懈的诺贝尔人!
今年暑假我在老师的推荐妈妈的参考下买了护宝记这本书,并在假期中把这本书读完了,读这本书让我很受启发,万邦和月照他们是我最应该向他学习的。少碟队的坏人逼着他们说出宝藏藏在哪里,他们宁死也不说,他们这种临危不惧不怕牺牲和忠诚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
也让我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好好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