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优秀作文精选五篇

王明刚

关于孔子的作文1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道路中,有许多历史名人,他们都被世人所赞颂。而我只喜欢一个人——孔子。

孔子大家想必都知道吧!他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我喜欢孔子的“仁”。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人包括了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看出他很有同情心,体谅百姓。

我喜欢孔子的乐观开朗。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鼓吹“仁”的学说,但他四处碰壁,没有一位国君听他的,但他毫不在乎。但在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还创办私学,他招学生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富,广收门徒。他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多人。

我喜欢孔子的“以财施教”。不像现在,不想学哪门都不行,老师让我们都得会,不许偏科。他的学生哪里学得好就教他哪里。他还教育学生时常复习所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专心从事教育,他还整理古籍,根据鲁国历史材料编成了《春秋》一书。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论都记录到《论语》这本书里了。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我喜欢孔子,喜欢他的“仁政”;喜欢他的乐观开朗;喜欢他的“因材施教”。

关于孔子的作文2

“孔子”这个字眼,我相信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是夸张,而是事实。孔子,春秋末期鲁国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三岁时父亲离世,撇下这孤儿寡母。十七岁时母亲又离开人间,虽然母亲留下他一人孤苦伶仃地漂泊在世,但是他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努力造就自己,凭着他受到的教育,开办私塾,把自己学到的和积累的知识教给他的学生,被他所教育过的学生大多都是平民家,而孔子却免费教育他们,一文不收,只希望自己教育出的学生将来能出人头地。

不只是中国,其他国家的人也了解孔子不少,他一生教过多达三千名学生,而着名的就有七十几个。许多国家,还创办了孔子教育学校,这说明孔子思想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很大。他55岁时率弟子一起周游其他列国,把自己的教学方法介绍给其他列国,可是他们一行人在周游过程中多次被困遇险。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原则,“仁”可以将它理解为对人的关心,"义"则是道德,他讲求学生道德好,对他人关心关爱,他的学生把他说的名言警句记录下来,流传至今。孔子的《论语》是我们小学生必读的经典书目。

孔子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他用自己的行动使自己被后人评为“世界文人之首”。他不仅在中国历填上了浓重的一笔,也在许多人的心中深深地刻下了两个字——孔子。

关于孔子的作文3

“死而后已”曾用来赞颂诸葛亮,可又有多少人了解“死而后已”也是对孔子一生最好的概括呢?

很早很早以前就在《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中看到了诸葛亮,佩服他的精忠报国,精忠于刘备的品格,而对孔子的了解却甚少,那时只知道他是一个总把“之乎者也”挂在嘴边的

看似呆板的人,却不知……

读小学的时候,从老师和同学那里或多或少地接触一些关于孔子平生和其成就。但当时还是不带理解,不太喜欢他。

到了初中以后,我开始学习《论语》中节选出来的极少部分内容,那时候便渐渐对孔子肃然起敬。

直至高中,深入地学习《论语》的'内容,就更不得不对孔子产生敬畏之感了。

在孔子还没有取得首创私塾讲学和整理文献的伟大成就之前,又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其貌不抒的人会在今后作出如此惊天动地的贡献呢?当时的人们,更多地是对他的讽刺,对他的不理解。但孔子却“知其不可而为之”,即使是成为当时人们的笑柄。而那些大多数的人却自认为自己不是在逃避社会,逃避现实。骑士真正值得讽刺的却是他们自己。而孔子则勇于担当自己的责任,其中之一则表现在他那悲剧性的执着上。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被陈﹑蔡两国的士兵围困在陈﹑蔡间的郊野中,好多天没有食物可吃。随从的弟子有的饿得站不起来,可是他依旧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唱歌﹑弹琴。他总是坚定地面对困难,不言放弃。

而我则自愧不如。就比如说这次写有关孔子的平生﹑成就等方面的作文,我自以为自己无论如何也想不出,自己给自己施加思想压力,却不懂得永不言弃。

《论语》中有关于孔子的教学方法,则更精辟。

就如“有教无类”,孔子不会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一视同仁。

又如“诲人不倦”,孔子对于学生的提问,总是孜孜不倦地予以回答,直到学生明白为止。我觉得,作为担任教育事业的老师,真的可以多效仿孔子的教学方法,这不仅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业绩,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何尝不是一举两得呢?

《论语》中阐述有关孔子最多的,也是儒学的最核心的内容,便是“仁”。

在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中,经常面临着“两难选择”。而孔子面对此类情况的观点是“义然而取”“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而我们,则应借鉴于此。

其实,关于孔子的成就是数不胜数,是一篇文章索不能列举的。可见,孔子的地位确实很高,值得我们学习的也确实很多。

对于我们,则应用孔子那些积极﹑正确的态度,学习方法等来不断武装我们的头脑,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知道我们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关于孔子的作文4

先贤孔子,早在春秋的礼乐声与战火中逝去,但人们对他的追思,却是不可断绝的。

街头、巷尾、文庙、学校,孔子像无处不在。我们看到的“孔子”,身姿高大,气派威严,有圣人的气质;但“孔子”也会笑容可掬,他有仁人的胸怀;他有仙风道骨,那是智者的风范;他有刚毅的眼神,那是勇者的精神。

这是孔子像,是我们塑造的孔子,是公认的孔子。他是仁人、智者、勇者、圣人。然而,我们觉得这样的孔子离我们太远,我们与孔子的距离不仅存在于时空上。而且,在精神领域中,孔子达到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而我们所做的,仅是仰视。

这是真孔子吗?

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

孔子认为“如己者”只有颜回。但颜回的早逝,仅能带给孔子寂寞。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论语》之中, “子曰”之后讲的多是仁义理智信,却少有对友谊的论述。我们看到《论语》中频频出现的是孔子的弟子而不是孔子的朋友。我们看到孔子周游列国时,带的是弟子而非朋友。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寂寞的,孔子少有朋友。

少有朋友的孔子行走在春秋大道上,他希望世人能够理解他、认同他。他决定当个官,让世人明白他的学术。

孔子51岁当官,52岁辞官,55岁周游列国,14年后无功而返,晚年修书讲学,73岁病卒于家,落魄一生。孔子想当官的理想终究没有实现。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孔子没有朋友,世人也并不认同孔子。孔子终其一生弘扬自己的思想,但在他的时代,却少有人理解他。

孔子渴望他人的理解。

孔子希望后世多出仁义之儒,后世却多穷酸之儒;孔子希望人们理解他的思想,人们却仰望他的塑像;孔子希望人们做到,人们却不停说到。

这个世界,与孔子心中的理想世界相去甚远。孔子只有寂寞、落魄的份了。孔子走在大街上,不希望人们俯首以拜,他希望人们眼神中多一丝理解。

理解孔子,孔子才不会寂寞,才不会落魄。

那么,塑造一个又一个不真实的孔子像,算是尊重孔子吗?

孔子会有八米的身高吗?孔子会穿上如此华丽的衣服吗?孔子会让人们不停地抱着脚脖子、亲吻脚趾吗?

请还我们一个真实的孔子,请理解孔子。

理解孔子,孔子才会快乐吧。

关于孔子的作文5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虽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记录的言论,但孔老夫子思想的精髓却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有幸一读,也得到了一些感悟,虽然年龄尚小,对许多语言的理解还不很到位,但还是愿意将自己的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在这里,孔子教给我:对旧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而不能弃之不顾。的确,这句话很有道理,高中阶段,几乎每天都要接受大量的新知识,时间有限,很多人都选择学习新的,而把旧的放在一边,可是你有了时间再拿起所谓的旧知识,却又成为新的了。其实,温习旧知识,绝非是浪费时间,而是对知识的一种整合,酿酒愈久愈弥香,书品愈久愈有味,知识也是如此,温习的次数越多,就愈是饱和,你从中悟出的东西也就越多,而这些知识,将会是你宝贵的财富。

还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在告诉我:只是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感到愚昧。这句话同时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学习和思考是一对好朋友,永远都是结伴而行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兼顾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也要学习。荀子在《劝学》中也曾说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也是在强调学习对于思考的重要性啊!而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时要躬行。虽然是在强调实践对于理论的重要性,但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是不是也可以引申一下,理解为思考实践对于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呢!总之,思考和学习一起,才能发挥出其无穷无尽的力量。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是在教给我们,要乐于学习,以学习为乐。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在教给我们:做学问要诚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孔子的思想深如汪洋大海,而我,愿做其中的一尾小鱼,细细品味其中的精华,汲取其中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