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作文1
寒假期间,我从寒假作业里读了《孔子少年的故事》,使我明白了任何天资的背后,更多的则是辛勤的汗水和超凡的努力。孔子的勤学苦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读完后,我为孔子那种对学习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震憾,联系到我自己,感到万分惭愧,记得有一次,我把老师补置的作业留到晚上做,结果到了晚上我又要看电视,差不多想睡我才想起作业没写,但已经挺不住了,然后心想:“明天早上再写吧,反正老师也不会讲。“于是,我把作业和书整理好放回书包,躺在床上睡着了。就这样,我养成了懒做家庭作业的习惯,每次都是等到晚上,晚上又等明天早上,结果没有一次完成,一次次被老师给批,我的学习成绩一段时间开始下滑,看到比我差的同学成绩都比我好,我难过得想哭,好在我有一个紧跟我学习的好妈妈,她知道我的成绩是懒造成的,为了让我及取教训,他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儿子,你知道了成绩下滑的痛苦了吧,如果你不想继续这样下去,你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每天放学回家必须先把作业完成再去玩,否则往后下去你的成绩更不会好。”听了妈妈的话,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下定决心改正自己的缺点。
从此往后,我努力改变自己的懒惰,终于在这个学期的期未考试考出了好成绩,尽管不是最好,但我从中悟出了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喜悦。
关于孔子的作文2
一天,我正在家看自己喜欢的电视剧,这时,门外传来了一阵有节奏的敲门声“咚咚咚,咚咚咚。”我高声的问了一句:“谁呀?”“本人姓孔名丘仲尼,自称孔子。”我一听十分惊讶。
开门一看,果然是一个身高九尺,大耳垂肩,穿衣古朴的这样一个人,和历史书上说的一模一样。我赶紧把孔子邀请进了家门,只见孔子迈着正规的四方步,走到了客厅中央,先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之后,又用学者的语气说:“之乎者也,现在是什么时代了?”我说:“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不再是以前的春秋时期了。”“哦!原来是这样。”孔子听了频频点头。家中来了这样的.客人,当然要好好接待一下。我连忙让孔子坐下,打开电视让孔子自己先看着,我则去洗个苹果,刚让他看上不久,只听见“啊!”的一声,我连忙跑过去,只见孔子坐在了地上,有失以往的尊严,长着大嘴,对我喊道:“这是不是怪兽?”说着,就举着椅子要砸它,我连忙制止了,不然以后我们家就看不上电视了。我连忙对孔子说:“这不是什么怪兽,只是汽车,现在科技进步了!”他一听,也把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一会又听见他叫道:“这是什么鸟,怎么飞的声音这么大?”我一看,又向他解释道:“这是飞机,现在人们为了省时间,原来从河北到云南要好几个月,而现在乘坐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那个在水里游的怪鱼是什么?”孔子又问道。我一看,笑了:“这是轮船,专门在海上运行。”
孔子听了,长叹一声,“唉!我以为我懂得很多了,呜呼!哀哉!可现在这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寡人落后了。唉!说罢,便转身离去。
关于孔子的作文3
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前无古人的开创了一系列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等,均在儒家经典巨作《论语》中有所体现。其中因材施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也是儒家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教育方法之一。
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自身素质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简而言之,就是因人而异,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选择性教授
《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的现代汉语解释为:对于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对于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再比如,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著称,被称为“七十二贤之首”,也是孔子最看好的弟子,所以对于颜回,孔子便用的标准来要求他,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而樊迟资质愚钝,孔子就只对他要求“仁”的最基本的含义,做到“爱人”即可。孔子这样的教育方法可以避免“一刀切”所带来的弊端,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会因为所学太过浅薄而不可一世,骄傲自满。
第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来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
孔子非常善于观察学生的性格差异,根据每个人的脾气秉性来点化他们,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说教。
例如,在《论语·先进》篇中有着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诸”,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因为孔子知道子路冲动莽撞,所以说到“有父兄在”让他考虑父亲兄长,使他后退,而冉求生性退缩,为鼓励他,孔子说到:“闻斯行之”。由此可以看出相同的问题,孔子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给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更促进了他们优秀人格的塑造。
第三,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爱好,重点教育孔子也很在意学生们兴趣爱好的培养,也会留意每个人的爱好来进行交流关。
《孔子家语·致思》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北游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与他们在其中切磋讨论,最后以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为基点做以评价和总结。通过这种方法来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巨大的启迪。也侧面说明了孔子这种育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这种教育方法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财富。
关于孔子的作文4
他,一个智慧的老者,他,一个安详的智者;他站在云海里,居高临下地俯览着这混沌的世俗,因为他早已把它看透;他与爱生们悠然自得,向充斥着戎马生涯的世俗投去轻蔑的眼光,因为他们从容。他的学生们是一群热爱思考,放眼未来的可爱青年,他是一位善为人师,心怀天下的老师。他,是孔子。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漂泊、苦涩以及难以咀嚼的酸楚,因为某些原因,历代君王一直没能重用孔子,而孔子,却云淡风轻一笑而过。对于孔子来说,这根本算不了什么,他的阳光心态和博大胸怀为这个迂腐的时代打开了一扇窗,为这个无色的时代增添了一抹彩虹。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则张开双臂欢迎着每个人的到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快乐着、享受着。
和他的弟子在一起的时候,孔子几乎忘了世界,他陶醉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之中,他确实是一个好老师。一次,颜渊,子路和孔子在讨论各自的志向,子路的志向豪放,颜渊的志向谦卑,但孔子是这样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希望老者都能安详快乐,朋友之间互相信任,小孩都得到关怀,这样,这个世界就美好太平了。孔子把天下的一切尽收眼底,他关心的不止是他自己的个人利益,更是关心着整个世界,把他温暖的心贴紧了整个世界。
孔子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一直都和他的弟子们在游学,在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件事更体现了他的心胸宽广。一次孔子出游,不知道渡口在哪里,看到两个隐士在耕田,就吩咐子路去向他们询问渡口的位置。子路去问其中一个人,那人问他:“你是谁?”子路回答:“我是仲由。”那人说:“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那人说:“天下此时已经乱纷纷的了,像洪水一样到处都是,你要同谁去改变呢?你与其追随他,还不如跟着我们逃避这纷乱的社会呢,现在的社会,改变不了了。”说完,就继续耕田。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这一切。孔子神情怅然地说:“我们怎么能够与鸟兽一起生活呢?如果学到了知识不同天下的人在一起分享传授,又要同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有的是道德和正义,我孔丘就没必要千辛万苦去力求改变了。”孔子为整个社会着想,满心想要造福社会,也更体现出了他那心怀天下的伟大品质。
其实,心怀天下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心怀天下的人能理解他人的做法,原谅他人的过错,有一颗能替他人着想的心。心怀天下也是一种力量,一种智慧。心怀天下的人能够充分地理解别人,也善于发现美。而孔子,不就是一个笑对人生从容镇定的老者吗!
心怀天下,一种平凡灿烂的美,一种不需包装的华丽。孔子,一个思想早已穿越了时光,洞察了人性的智者,也是一个心怀天下的老人,他愿平平淡淡安安稳稳从从容容淡淡定定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心怀天下,让心中充满关怀与爱,让人世遍布温暖与阳光……
关于孔子的作文5
孔子的故乡在鲁国。鲁国的陬邑有一座尼丘山,这里有一个背靠尼丘山的村庄——鲁源村。公元前551年,孔子在此诞生。
孔子的父亲去世时,孔子年仅三岁,那时他并不懂事,但当孔子的母亲离世时,他已经17岁了。他十分孝顺,为母亲守了三年的孝。正是因为他自己很孝顺,所以在他作为老师时,也提倡孝道。
公元前522年,在一个名叫杏坛的地方,鲁国的平民百姓第一次有机会接受教育,而这个传授知识的人,就是孔子。在他的.教学生涯中,有弟子三千,其中有72贤士。
后来,鲁国开始战乱。孔子想劝说各国以仁待人,便在自己55岁时开始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周游列国讲学。
孔子游历过很多国家,但他的辛苦没有得到回报,没有一个君王接受他的建议。但他没有放弃,还在继续讲学,在前往楚国的路上,他们遭到了乱兵的堵截,足足断粮7天,但孔子仍然坚持讲学,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人以德服人的向往。
公元前484年,孔子在历时14年的周游列国之行后回到了故乡。这时,他已步入晚年,没有精力去劝说国王以仁治国了。他开始整理自己的书籍和周游列国时搜集的诗歌。《春秋》《诗经》都是孔子整理编写而成的。
在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把他的言行写进了《论语》,而《论语》里出现最多的一个字是“仁”。《论语》表达了孔子的主张,它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孔子是中国文明的代表,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把孔子的思想传承下去,让它继续为祖国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