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幼儿园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
1. 会认“楼、河、海、千、层”5个字。
2. 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诗中展现的壮丽景象。
教学重点:会认“楼、河、海、千、层”5个字。
教学难点: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观察想象、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二、试读古诗,组内合作。 三、指读古诗,正音。
四、范读古诗,生注意韵味、跟读。
五、组内赛读。
六、推选组内第一名参加班级诵读比赛。
七、全班诵读。
八、试读诗中要求识记的字,小组合作。
九、开火车识字比赛。
登鹳雀楼幼儿园教案篇二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一、准备:
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四、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第一幅图(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二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那看那黄河奔腾、咆哮着向那大海一泻千里。
(3)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三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景色真美啊,你还想看到那更远的美景吗?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3、出示第四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你再登上一层吧,那样会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的。
(3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二、观看课件,学习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1、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念一念。(3遍,和古诗解释)2、教师出示古诗挂图,引导幼儿指字认读。(变换节奏念)三、用肢体动作来吟诵古诗,并感知韵律美。
1、请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2、请幼儿来表演。
3、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游戏。
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商量,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设计意图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因而,这节课重在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记忆古文不在枯燥。
【知识扩展】
登鹳雀楼
唐代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写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登鹳雀楼幼儿园教案篇三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登鹳雀楼幼儿园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准备:
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四、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第一幅图(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二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那看那黄河奔腾、咆哮着向那大海一泻千里。
(3)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三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景色真美啊,你还想看到那更远的美景吗?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3.出示第四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你再登上一层吧,那样会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的。
( 3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二、观看课件,学习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1.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念一念。(3遍,和古诗解释)2.教师出示古诗挂图,引导幼儿指字认读。(变换节奏念)三、用肢体动作来吟诵古诗,并感知韵律美。
1.请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2.请幼儿来表演。
3.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游戏。
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商量,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课后反思: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的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让他们用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诗中的意思,去体验诗中的情感,从而感受语言的美。
在教学古诗《登鹳雀楼》一课时,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景色。接着再通过用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上台画出此时太阳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更进一步理解了“白日依山尽”。在教学 “黄河入海流”时,我首先让学生看文中的图,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收集到的有关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的资料,最后让他们用一些词来形容黄河。通过观察插图,交流相关资料,展开想象,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就有了词语,如有的学生会用“滔滔、滚滚、壮观、有气势“等简单的词来形容黄河,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在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让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我通过这样的教学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登鹳雀楼幼儿园教案篇五
知识目标: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第一首诗重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其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设计思路:
本节课巧妙创设情境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准备:
本首诗的多媒体课件 1个;山水画的投影图若干个;配有读诗的有关乐曲及有关大自然的音乐 。
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边放大自然的音乐边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好不好?(好!)闭上眼睛!出发!让我们伸开幻想的翅膀:我们仿佛每人长出一对翅膀,开始起飞吧。飞呀……我们越飞越高。睁眼!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师边说边分别出示各种大自然的美丽画面)看!我们又来到了哪儿?(学生不时地发出赞叹声)
二、谈话提示课题
师:大家说美不美?实际上大家想一想: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是不是也和你们一样也喜欢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呢?(是!)那今天我们也邀请他们,跟随他们一起去,好吗?(好!)好!那让我们随唐代诗人王之涣一起先到第一站:鹳雀楼(边说边出示课题:登鹳雀楼)准备好了吗?出发!
三、学习第一首诗
(一)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鹳雀楼山水画面。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身临其境,老师指导看图。
(1)师:登上鹳雀楼,这时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师边指图边绘声绘色地介绍鹳雀楼的来历。
(3)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
(4)师:现在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这首诗的( 屏幕展示动态画面《登鹳雀楼》和朗诵)
(5)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 (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二) 了解课文大意:
1、指学生分别朗读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鹳雀楼山水画面。
学生边看图边试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师肯定后其他同学再互相试着说说。
学生归纳:这两句写的是它的景色(师板书:景色)
3.师: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
学生分别朗读第三、四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并试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学生归纳:后两句写的是诗人的感想(师板书:感想)
4、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5.学生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并试说全诗意思
6、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
7、找一找: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8、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举例说说如何运用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句并让学生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说明什么哲理?(板书:哲理)
四、、按上面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重点内容如下:
1.知诗人,解诗题
(一)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身临其境,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1)师:诗人苏轼站在庐山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 )
(2)师:现在请同学们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 ( 屏幕展示动态画面《题西林壁》和朗诵)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 (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二) 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
师:登上庐山,诗人看到了什么?并指导看图。
并解释题目: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学生分别朗读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 、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 、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 、讨论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7、 想意境,悟诗情
(1)放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动态的庐山山水画面。 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五、学生小结:这两首诗各有特色,而且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都是写诗人的感想。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都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使我们从中获得启示。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