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诗的心得体会1500字

李盛

 关于唐诗的心得体会1

小时候,我们都会用稚嫩的声音朗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当登高远眺,我们又总会自然地想起那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身处异地的我们,独自过节时,便会惆怅着感慨“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是什么提炼了我们生活中这些平常的感触呢?——是唐诗吧! 它总是离我们这么近,我们甚至忘了感叹它是跨越了一千年的时空巨变来到了今日与我们相见。那风花雪月、关山大漠、大江东去、枫林晚秋、野舟横渡的景象今天看来是否还如诗人营造的那般原汁原味已无法想见,但有种感觉是相通的,与岁月无关,与文化相系。

无论是读唐朝哪一位诗人的诗,都会让你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他们的诗就如同随手拈来,似乎毫不费力似的。“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年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的《渔翁》让人在轻松愉悦之中,感受着诗歌带来的自然清新的情趣。虽然有贾岛的“推”“敲”的故事,写出唐人作诗的辛苦。也有诗人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吟。但那也是诗人们的一种渲染,一段诗歌佳话而已。真的是那样的话,那杜甫不早就把头发也捻光了,李白也早就骨瘦如柴了诗来自心灵的感悟。灵光闪现,心有所动,便成就了诗作。这不是呕心沥血就可以做到的。没有浑厚的文化基石,没有深邃的知识修为,再没有闪动的灵感。光凭死学苦学如《红楼梦》里的香菱者,也只是得其皮毛,而终不见其精髓了。个别词句的“推”“敲”,只是作者在成就了的创作里寻求意境的逼真罢了。

学习唐诗,平淡自然中却蕴涵着无穷的回味。初学唐诗,也没有觉得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明白如话,如实描绘而已,毫无新奇可言。久久的品味,才觉得回味悠长,醇香绵绵不绝。“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一般。以酒开头,写离情别绪。平淡中感受到情意绵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殷殷关切之情,尽在离别的酒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谊相随,永不孤单。很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趣。前者是到处是朋友,后者则是朋友相互关心挂念,在天涯海角也不会孤单落魄的。人生就是这样,聚少离多。面对现实,只有振作起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生活。“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却话”将眼前之景变作了未来之景,让你去细细体味这其中的奥妙。相思之意便立现于眼前,情意之绵绵非文字可表达的明白。

学习唐诗,如入一片绿洲,到处鸟语花香,景色宜人。让你有美不胜收的感觉。这里刚刚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那里已经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再回头时就有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人面似桃花,多么美的描绘啊!楚楚怜人的杨贵妃,身在蓬莱仙境,难忘人间恩爱。面对大唐来使,以“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娇媚,让人怜惜之情倍增,肝肠痛断。就连生活在锦江边上的杜甫,在朝不保夕的日子里,依旧不忘感受着春天带来的赏心美景。“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那繁花美景是观赏不尽,身前身后,热闹非凡。而这景色有时候变幻莫测,让人感到在目不暇接之中,有一种伤感不由自主地产生出来。“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在通往长安的大道上,宝马香车,络绎不绝。才子士女们花团锦簇地到玄都观里看那盛开如火的桃花。“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天。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里才看完桃花回来,转眼之间,便是遍地的菜花盛开了。诗人们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将这大千世界都注入了诗中。让人们感受诗韵带来的美的享受。好景处处,但好景不能久长。诗人们用他们智慧将这转瞬即逝的美景在诗中凝固了下来。

学习唐诗,感受诗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让诗的意境变得更为深广幽邃。只是几十个字的诗篇,却让你的眼前有着无限广阔的境界以及绚丽多彩的景物出现。给你以惊奇,给你以出乎意料的喜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奇峰突起,让你无缘的惊讶,如此长的白发,这愁绪需要多少啊!三千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在眼界里完成一个无限的延伸,把那不尽的愁形象化了。变无形于有形,遂成为抒发愁绪的精典。“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眼前的春景是如此的秀丽,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让人感受着这美景给人带来的愉悦。作者笔锋一转,以“千秋”、“万里”将时间和空间无限地延伸开来,历史的沧桑变化被浓缩到诗作里来了。

诗,不是简单的依照一定的形式,只要按照要求做到了,就是好诗。好诗如同美人一样,不仅有着婀娜的身姿,还要有高雅的情趣,以及从内心里透出的典雅的气质。这不是装出来的,这是一种修为,一种自身能力的外在表现。尤其是唐诗,是凝聚着诗人们丰厚的文化沉积和不断地追求着的创新活力。诗歌来源于生活,是大唐那种文化氛围,滋养着诗歌的健康发展。也是大唐的那种积极向上,宽宏大度的社会现实,给了诗人们一个广阔的创作空间,也给了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诗人们倾心于写作,并在相互交流和学习中不断的提高着自己的创作水平。诗人们在创作中的认真细致的观察,让诗人的诗作,有着意想不到的神奇的效应。在描绘出事物的本来情形时,又蕴涵着丰富的的哲理意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个人的不幸是无法阻挡车轮前进的轨迹的。与其感叹时光的流失,不如振作起来面对生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由佛理参悟出来的妙句。心中有你,天涯即眼前,心中无你,眼前即天涯。诗人以人生的豪迈来替代告别时的伤感和沉闷。“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怎么能写出如此真切的句子。其中也暗含着勃勃的生机,是在细微处不知不觉中产生出来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遍及天涯海角的青草,在野火里完成涅槃,在春风里更加的生机勃勃。生命的顽强不是能够随意摧残了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通过描绘,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新的事物是在旧的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新的日头就将在夜的'离去时升起,新春在与旧的年夜告别后来临。如此神来之笔,不得不让你惊叹不已!

文学是离不开生活的。唐诗也是这样的。诗人们一直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着,他们见证了时代的蒸蒸日上,也见证着时代走向衰亡。

“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强大的唐王朝,让无数的男儿奔赴边疆,建功立业。也惹得许多读书人,投笔从戎,希望通过军功来达到封侯拜将千古留名。“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强盛的国家孕育出了豪迈的诗篇,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豪情和乐观的气概。“寻章摘句老雕虫, 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贺在诗里表现出的对皓首穷经地死读书,在这个建功立业的时代里又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希望能够横刀立马为国家冲锋陷阵。“报得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训君死。”表现出作者奋不顾身地为国家而奔走效劳的决心。“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塞生活是艰苦的,但诗人们诗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却是积极向上的。王之涣、王昌龄、王瀚,还是高适、岑参,还是其它的诗人们,都以其诗歌的豪迈书写着唐帝国的强盛和向上乐观的积极情怀。败乱时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写出社会分配的严重不公给社会带来的惨状,也预示着大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诗人们面对着官贪吏虐的社会现实,在发出了“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也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愤怒的呐喊。只能无奈地叹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了。醉生梦死的生活中这亡国的灾难在悄然来临。

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是唐诗鼎盛的原因之一。一个开放的朝代,一个文化自由的朝代,一个追求着梦想的朝代,为这个民族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恢宏大气的国度里,让诗歌如同细雨一般飘洒渗透在这个朝代的每一个角落。

关于唐诗的心得体会2

万古江山一壶酒,千年岁月两行诗。

唐朝,一个繁荣、开放、自由、霸气的朝代,一个因诗而灵动的朝代。唐诗,作为华夏文明的一种标志,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魅力,不言而喻。唐诗之美,美在朴实真挚的情感,美在丰富多彩的内容,美在严格规范的形式。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唐朝诗人最风流,一杯清酒,让飞扬的青春更加浪漫,一杯烈酒,让灼热的胸怀更加激荡,英雄的壮烈、美人的惆怅,都化作清酒、美酒,陶醉了他们,也酿就了诗情。于是,洋洋洒洒,千古佳诗,挥毫而就。

唐诗,美在真挚的情感。唐诗,既有如李白般洒脱飘逸,醉看人生,亦有如杜甫般沉郁顿挫,心系万民,既有如王维般禅心佛理,游山玩水,亦有如李商隐般情仇爱伤,抑郁终生。且看一代诗仙李白受召入京,志得意满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洒脱与豪放,再听刘希夷“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物是人非的感慨,你的心是否被这种朴实而真挚的情感打动,随之起起落落?这种真挚,大到皇家贵族,小到平民百姓。就连一代女皇武则天那鲜为人知的柔情也在其寥寥几篇的诗中得以窥见——“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即使是残暴狠辣的女皇,依然免不了小女人的柔弱和对爱情的向往。不仅如此,在唐朝,普通的女子也藉唐诗表以相思之情,“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在战乱的时候,女子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丈夫。这种相思,见证了女人对爱情的坚贞,也隐含了战争的无情,质朴却感人肺腑。

唐诗,美在多彩的内容。唐诗的内容极其丰富,大到国家社稷,宫廷纷争,小到生活琐事,民间轶事,即便情感上是相似的,其内容上总有着各自的特色,从不让人觉得单调乏味。这其中有一首唐诗,其内容之由来更是一千古奇谈。“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这是李涉在行路途中偶遇强盗,馈赠给他们的诗,也因为这首诗,他幸免于难。这样的诗带给人直白平实,风趣幽默之感,让人在品读经典的优雅厚重的同时,又禁不住开怀一笑。再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杜牧的《秋夕》,前两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描绘的宫女们百无聊赖的生活,短短十四个字便使得其姿态跃然纸上。而后两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则道出了宫中生活的无奈与辛酸,让人不禁感叹封建社会和帝王的无情。的确,连“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也只是红颜薄命,逃脱不了做男人的“遮羞布”的命运。更何况普通的宫女呢?除却这类生活之事,唐诗中也从来不乏保家卫国,奋勇沙场的雄壮之笔。“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谁不知远赴边疆,浴血沙场的艰苦和危险呢,但保家卫国是每一个人责无旁贷的使命,纵使战死沙场,白骨依然飘香。读到这样的诗句,就连我一个生于和平年代的弱小女子都禁不住热血沸腾,更何况千万有志青年呢?

唐诗,美在整齐的形式。不规则是一种美,规则是另一种美。就比如建筑,整齐划一虽显单调,却让人舒心,而参差不齐虽更显艺术美,却难免让人心烦意乱。唐诗,大多为七言律诗,在这种严谨的诗歌形式下,古诗也就有了自己的特色。这种形式的诗歌不仅看来整洁,还有一种节奏美感和音韵美感。当然,诗人们也不得不煞费苦心将诗中字词仔细推敲,虽然表达上受限制,却并不影响其应用与发展,反而更显出唐诗的珍贵。

唐诗之美,如牡丹,大气而不媚俗,如清茶,清新而不平淡。春暖花开时,斟一壶美酒,吟一首唐诗,醉倒在唐诗里,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关于唐诗的心得体会3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中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比重较大,因此诗词鉴赏题也就成了中考语文卷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诗歌是语言的高度凝炼,没有足够的积淀就很难真正理解诗歌的意蕴,而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年代又离中学生过于遥远,因此,多数考生都觉得诗词鉴赏题难度较大,无从下手。下面谈谈我研修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古典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和咏怀诗等五类。

山水诗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他们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玩物,大至山川河流,小则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人的感情。  

边塞诗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往往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抱负等。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度,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诗以言志”,尽管诗歌的内容可以涉及思亲,送友、怀乡、赠人、战争、写景、状物等多种体裁,但最终都是为了抒发感情。在赏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作品意象特征。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义,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鉴赏作品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诸如的意蕴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2、体味诗歌情、景、事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情景交融的手法有容情入境、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要把握景的形象性,诗歌往往用比喻、夸张、景物烘托、气氛渲染等艺术手法来体现神韵。

3、领会诗人表现的情感。

诗歌往往表达作者寄托的感情,透过所写的景、物、事,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美好的理想和生活的哲理。要分析感情寄托的问题,就要推敲作品中蕴涵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这样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真实的情感。同时,还要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过程。诗人经过对材料的选择、取舍、概括、最后才构成艺术形象。因此,分析诗中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能很好的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4、留意作者的观察视点和角度,分析作者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由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生活遭际、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风格,诗人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反映各种题材,甚至同一题材。因此做题时要仔细体味其思想上、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抒情的表现手法,可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前者有直抒胸臆和即事抒怀两种,后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描写手法有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明暗对比、以小见大、怀古惜今、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等。具体用什么写法,由主题需要决定。

5、感受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象征、比兴、借代、反问、设问、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鉴赏时要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和功能,理解并领会诗歌。

在欣赏古典诗词时,尤其需要注意作品中“典故”的运用。用典,使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典故的本义,进而理解其在诗中所蕴涵的意义。

总之,古诗词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在把握其规律的同时,大量古诗词的背诵积累才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根本。

关于唐诗的心得体会4

诗酒情——唐诗中的酒文化诗,自产生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古之诗与酒可谓浑然天成,诗中情也尽化酒中。历数之当以魏晋、唐宋为最。

诗中有诗仙、诗圣、诗丐、诗魔,酒中也不乏酒圣、酒痴,更有酒中八仙,分别是贺知章、李王进、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均为唐朝人)。杜甫在其《饮中八仙歌》中对此八人均有具体描述。

古之文人离不开酒,古之诗人离不开酒,古之诗词也离不开酒。魏武帝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就体现了酒对文人的影响。

到了唐代,文人饮酒做诗,更是蔚然成风,可谓无酒不成诗。酒之千秋功过,在文人来说大都充当了一种情感的消遣、排解之物,他们借酒吟诗,也借酒抒情。

古之送别有酒,如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古之相思亦有酒:范仲淹“酒如愁肠,化作相思泪。”

古之愁也有酒: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古之悲也有柳永“今宵酒醒何处?”古之壮怀也有酒,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至于《自遣》中著名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是表现了抛却人生得失的旷达情怀。

酒,有英雄之酒,如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酒,有莽汉之酒,如张飞牛饮,李逵豪灌。

就连赵匡胤一代帝王,也借酒一用,于是有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酒好,酒的佳话更好。

汉之郦食自号“高阳酒徒”,为大汉建立,立下了杯酒功劳。卓文君当垆卖酒,可谓千古流传。

“竹林七贤”中的刘伶,更是“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并作《酒德颂》。而将诗与酒二者连为一体的,始于陶渊明,他以酒入诗,诗中有酒,酒中有诗。

“渊明之诗,篇篇有酒”(梁萧统)。著名的“白衣送酒”更是体现了陶渊明对酒的如痴如狂。

进入唐代,酒香之浓郁更是在诗人们笔下发挥到了及至。历数之,当有孟浩然、贺知章、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李白常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倾饮三百杯”。《饮中八仙歌》这样称赞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世人皆知李白是诗中仙,殊不知他也是酒中仙。

而杜甫也是如此,每做诗常借助酒力,自称“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杜甫对酒的痴狂钟情,到老年为甚,但常常因囊中羞涩,不得已典衣沽酒,其死说法之一,也与酒有莫大的关系。白居易是饮者之中长寿的一位,在诗酒方面,白居易几乎是陶渊明再世,著名的酒赋《酒功赞》便是他嗜酒如命的最好见证。

他的《劝酒》之作,更是让饮酒之人酒兴倍增,不饮酒之人也会情不自禁的想品尝酒味。至于张旭的醉中狂草更是少酒不可。

酒能使人的大脑兴奋,使人的情绪和思维进入活跃的状态,调动起人的记忆和平时积淀在头脑中的各种信息,催发灵感。因而古之文人骚客若杯酒不沾,清醒理智,那么令人所津津乐道的《将进酒》、《月下独酌》、《饮酒》等诗篇,概不会出现。

时过境迁,古人如此,那现代人又当如何看待酒,如何看待古诗中的酒意呢? 又如何看待酒意中的情怀呢?酒对诗可以说是一种发扬,诗对酒则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与情感的抒发。“ 来源秋雁南回( ) 原文: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长久为人们所传诵。

它不仅是中国古今诗歌的高峰,在唐诗中也体现了很多的民族文化。我觉得其中最出条而吸引人的就是酒文化了。

唐代诗人多嗜酒,杜就曾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而酒仙李白更是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句。 说到酒,首先就要提到新丰酒。

新丰美酒堪称酒中之冠,诗人们常常以此来代表豪纵风流的气魄。王维在《少年行》中就写道:“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新丰美酒,似乎天生就为少年游侠而增色。再者,传说古时中山人狄希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始醒,于是又有了中山浆。

同现代人一样,古人也喝白酒,以及西域盛产的葡萄酒,而诗人皮日休在《春夕酒醒》中还提到过一种酃禄酒,据说是湘东酃县的酃水能酿出一种美酒,此酒酒气扑鼻,香味历时不散,因此得名。还有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而成的,带有醇浓的香味和金黄色如琥珀般的光艳,难怪李白喝过后要“不知何处是他乡了”。

喝酒、品酒,自然少不了酒器,唐诗中多把那些精致的酒器称为金樽,而事实上酒器的品种实在是种类繁多。最朴实的是葫芦,古诗文习称瓢。

今人所知的比如白玉杯、白玉碗、白玉壶、琉璃锺能在品酒时衬托出酒的色泽,相传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成的酒杯犹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可谓白玉杯中的精品。李白在《襄阳歌》中也提到了很多酒器,如鸬鹚勺,这是一种形如长颈水鸟鸬鹚的长柄酒勺,还提到了形状和颜色像鹦鹉嘴的螺壳制成的鹦鹉杯及金雷等等。

古代还有一种叫金屈卮的名贵酒器,用它敬酒,可以表示对人的尊重。 古人饮酒还有一些与今人不同的说法。

比如,他们把饯别之酒称为别筵,把劝酒称为催,把酒肆称为旗亭,还有粕醅是指重酿而未过滤过的。

关于唐诗的心得体会5

盛唐气象之我见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等著作最推崇盛唐诗,指出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并对此在其诗话中多有阐述。以后明清诗论家承严羽之说,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

后来林庚在论文《盛唐气象》中,正式提出“盛唐气象”一词,后来也被指为盛唐时代的整体风貌。盛唐气象最主要指的是盛唐时代的诗歌。

雄壮浑厚确是盛唐诗的风貌特征。南朝以至初唐诗风,大抵绮靡柔弱,雕琢词句,缺乏雄浑之气,它被盛唐诗人扬弃了。

盛唐以后的中晚唐诗,有的偏于平易柔弱,如大历十才子、白居易、贾岛、姚合等,缺乏雄壮;有的偏于雄健,如韩愈,但因刻意追求奇险,缺乏浑成自然,所以雄浑确是盛唐诗区别于初唐与中晚唐诗的突出特征。严羽最推崇盛唐诗,于盛唐诗中最推崇李白、杜甫两大家。

《沧浪诗话?诗评》称道李杜等盛唐诗人诗“如金鳷〔鳷(zhī)传说中的异鸟、大鸟)擘海,香象渡河”,是赞美其雄壮。严羽又强调诗歌应写得浑然天成,不露文辞斧凿痕迹,即所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沧浪诗话?诗辩》),并认为盛唐诗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严羽大力推崇提倡盛唐诗风,不但因为盛唐诗的确写得好,还有其时代背景。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其作品以杜甫晚年一部分刻意锤炼字句的篇章和韩愈、孟郊诗为学习对象,写得瘦硬刚健而缺乏自然浑成之美。

南宋后期流行的永嘉四灵诗派,取法贾岛、姚合,气局狭小,缺乏雄壮阔大的气象。严羽竭力主张作诗应取法盛唐,寓有针砭当代诗风、补偏救弊之意。

盛唐气象之所以被冠为一个“盛”字,不仅仅在于它经济实力之强大,军事武功之强盛,朝野政治之清明,律法制度之完善,更加在于它具有其他封建王朝所难以企及的文化张力。文化张力是一种对外扩张外向,对内兼收并蓄,并且将外向与内蓄相互融合、促进,以外向为主的一种文化扩张力。

同时,对内的兼收并蓄是为了更加的外向扩张。但是,张而不破。

文化张力使得某文化将自己的文化触角伸向其他文化,并将之转变为内部文化,并不全盘外化。就像是《天龙八部》中的北冥神功,将别人的内力吸去化为己用,而自己的内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文化也有这种吞噬吸纳的作用。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着民族融合速度加快,汉族以自己的儒教文化为根基,逐步吸收外来文化并将之吸纳转换。

其文化核心也在逐步多样化。由独尊儒术变成了儒释道的有机组合,外围又融入其它民族的文化,使得旧有的陈腐颟顸的汉文化转为新汉文化。

由内敛含蓄变为外放扩张,同时唐朝吸收的文化包括了北边的匈奴鲜卑、西边的柔然吐谷浑、东边的高丽、南方的南越天竺,从而使得唐朝在文化在扩张时,兼容性加强。由于这种强有力的文化张力,让唐朝的文化显现出来一种独特的气质,就是极度外向。

而外向的直接影响就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让唐朝人都显现出来一种自信、雍容、大度、豪放、进取、无所畏惧和积极入世的心态。例如: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侠客行》),孟浩然“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岑参“丈夫三十无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碛山西馆》。

唐代的士人功名心极重,这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也就说明了唐代文化的张力之强大。第二,是长江流域的开发并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唐代与汉代不同,汉代也是盛世,但汉代的兴盛只有黄河流域一个经济中心,而支撑盛唐经济的则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经济中心,并且此时长江流域的实力已远胜于黄河流域。这一中国经济构架大变化的过程也是发生在魏晋南北朝。

经过东晋的百年经营,至南北朝时,长江流域的经济已远远超过黄河流域,此后不管中国的政局如何变动,都不能撼动长江流域经济中心的地位。

隋朝建立后,政治中心北移,但文化中心南北分立,黄河流域文化从此不能独占鳌头。其内部文化的融合也在悄然进行。

从庾信开始,我国的南北文化逐渐合流,交融。形成了恢弘的大唐气度。

而这种恢弘的气度和文化张力,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史学、音乐、舞蹈、美术等等,都显现出来一种外放的气质。南北的统一,使得唐朝拥有了强大的国力,在对外方面显现出一种主动的、炫耀式的气质。

李白的诗歌,就是这种气质的完美体现。盛唐兼容并包、恢弘大气、开阔昂扬的气象,数百年来为人所称道。

总而言之,盛唐气象的出现,是国力强大下的文化张力的体现,同时,由于产生的文化张力的足够强大,使得士人的心态变得积极,而积极的心态又使得唐人在对外对内显现出来的是一种不由自主的强势的进取。而这种不由自主的强势的进取,又使得唐人积极开拓他们的疆土,发展他们的经济,强硬他们的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