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之星的科技支农社会实践心得

莉落

  一、前言

  时光飞逝,转瞬便迎来了大学的第二个暑假。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身负重任,肩挑重担。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优势,为了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科技支农,投身科技支农,从科技支农服务活动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校院团委于7月8日上午举办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开幕仪式。由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组成了暑期社会实践团,以“科技支农”为主题。选定了山东省青岛市作为实践地点,对当地的渔业、农业进行调研和指导。于8月19日至8月25日,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各团队成员分工合作,配合默契,根据安排有条不紊地进行我们的活动。并且我们从当地渔民,当地政府领导和在网上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合,并将一些学习经验运用到我们之后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自己,使这项实践活动做的更加完满。

  二、实践主题

  深入当地渔民进行科技支农。

  了解青岛市现代渔业发展侧面反映我国渔业的发展情况。

  三、实践目的及意义

  在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尽自己所能为当地渔民解决生产上的问题,在渔业养殖场中我们将根据市场需求来指导渔户合理的养殖,并把我们从网上搜到的信息及时分享给渔民,跟渔民交流经验。同时,利用网络、电视各种媒介和各小组成员的调查走访。对当地渔业的发展进行了解。

  通过这次“科技支农”活动,使同学们更加了解社会,并从中有所 体会、领悟。通过积极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最大限度地帮助渔民在生产养殖中所遇到的问题,大力宣传科技对于生产的.重要性,使渔民意识到科学的生产劳作才能获得更可观的经济效益。我们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为“三农”服务的实际,又在服务中巩固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我们在社会责任、人际交往等多方面都受到了充分的锻炼。

  四、参与人员:

  生物科学专业 一班、二班。

  五、实践具体内容

  (一)参观青岛海底世界,由于天气原因我们休整一天。次日为了了解当地海样生物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活动,我们参观了青岛海底世界。第一次熟悉这海滨城市。

  海底世界是集多种生物群的动物乐园。怀着对生物的热爱和任务,顺着人流,我们边欣赏边观察边记录,将课堂里的知识又回顾了一遍。一路上,游客对我们学习观察的举动给予了鼓励和肯定,这对生物学学习的我们无疑是一个颇大的奖赏。毫无疑问,给人的感觉——知识创新就是力量就是财富。

  (二)深入渔户,支农服务

  实践团队首先来到了蟹子乡,来到蟹子乡后,我们立即被渔民们的热情所感染了。当地渔民和负责人与我们进行了亲切交流。通过采访了当地渔民和有关负责人。我们了解到当地渔业的发展遇到的问题:

  蟹资源严重萎缩

  这几年,蟹需求量大增,主要捕鱼虾顺带着捕蟹子的渔民也开始大量捕捞蟹子,定置网换成了拖网,小渔船变成了大渔船,城阳的船来了,即墨的船也来了。有统计显示,梭子蟹的年产量,已从前些年的几万公斤减少到了几千公斤。

  本地蟹未形成产业

  事实上,梭子蟹的尴尬,揭开的是整个青岛梭子蟹产业的痛处。除了崂山会场外,城阳、即墨、胶州等海域同样出产梭子蟹,这些蟹子和会场梭子蟹并无太大差别,统一被称为“本地的海蟹子”。 当地的一位业户告诉我们调查人员,外地蟹子以前也有,但近两年最为严重,青岛本地的蟹子几乎淡出了市场。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本地蟹子量少收购不上来,二是本地蟹子价格较高,利润太低。“越是量少越不好收,价格越高,价格越高越没人收,收了也无利可图,这就是恶性循环。”

  面对渔民们提出的问题,我们像渔民们提供了我们团队收集的蟹的养殖技术与疾病防害的资料,并对目前的市场方向与渔民们进行了分享,让他们及时地了解市场信息。同时我们设立了科技支农咨询台,并向渔民们宣传了咨询台的作用。渔民们争先恐后地向队员们咨询在渔业生产方面所遇到的问题。队员们也热情高涨,尽自己最大力量为渔民排忧解难。同时还向渔民发放科普资料。

  在当地渔民的带领下我们还亲自下海捉螃蟹,也认识了几种我们书本上没提过的新品种。经过这次实践活动,大家纷纷表示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在与渔民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感激,更得到了快乐。活动就要结束了,当地渔民和负责人他们表示非常欢迎我们下次再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

  (三)对青岛现代渔业的发展调研。

  活动期间,我们团队的另一小组成员负责调查青岛当地渔业的发展。通过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的帮助和我们自己调查与搜集的数据资料了解到:

  近年来,青岛围绕全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和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部署,以建设“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现代渔业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促进了现代渔业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水产品产值115亿元,年均增长6%;渔业经济总产值350亿元,年均增长12%;渔民人均收入13800元,年均增长15%。渔业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通过当地政府的网站我们了解到青岛渔业发展良好的原因:一是深入推进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在全市规划建设了青岛市海珍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立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27处,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已达90个;获国家无公害水产品、绿色水产品、有机水产品认证产品90余个,省级以上水产名牌14个,水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合格率达到99.3%,居全国22个大中城市前列。巩固传统水产品加工优势,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引导企业扩大对外贸易,2010年全市完成水产品出口创汇 14.8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10%以上,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二是大力实施“科技兴渔”。积极利用青岛海洋渔业科技优势,加快“科技兴渔”步伐,认真实施渔民科技培训计划,加快渔业科技成果向企业、渔区转化,5年来共发放水产养殖技术指导材料10万余套,举办技术培训班80多期,对6000名渔业劳动力进行实用技术集中培训,提高了渔民专业技术水平。全面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继续加强养殖病害防治工作,积极开展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和诊治,加快完善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疫病防控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三是持续加强渔港渔船管理。渔港建设总投资2.18亿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1.17亿元,建设了3个国家中心渔港和2个国家一级渔港。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实施了市、县、镇、村四级监管,加大渔船管理力度,保证了伏季休渔稳定态势。积极贯彻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政策,全市海洋捕捞渔船船数和功率数分别从2005年的7227艘、18.6万千瓦,压减到2010年的 4996 艘、14.3 万千瓦,推进了渔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四是不断深化“平安渔业”建设。加快海上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先后为渔船配备了气胀式救生筏、气胀式救生衣、单边带电台,建设了渔业短波通信救助应急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