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识字训练》教学心得

孙小飞

《浅谈识字训练》教学心得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字词基础不扎实,影响读写能力的提高。虽然识字教学的研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是从现状看,对字的理解不够准,音形义的掌握不到位,自学能力差,反映在读写当中,读有错误,写不规范,词汇贫乏,错别字严重等情况。究其原因:一是识字教学的具体目标不明,二是忽视能力训练,三是阅读教学重内容情节轻语言文字训练。现在从教的角度就识字训练谈几点浅见。

  一、增强目标意识

  识字教学是教学生学会还是会学,是孤立识字还是寓识字于语境之中,是教一识一还是掌握规律举一反三,是学练脱节还是紧密结合,是单纯识记还是还需积累与运用,是每个字词平均使用力量还是有所侧重等等,都需要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虽然课时教学目标中有“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的要求,但由于太笼统而在具体教学每个字词时,心中不完全有底,也就难于落实到位,难于效果检测。比如:《爱因斯坦小时侯》一课中有8个生字,有位老师按照学会本课生字的目标,字字音形义,花了不少时间讲,结果仍有一字读错一字写错。另一位老师则根据字的特点难点和学生实际,逐个作了分析,确定每个字的训练重点。“凳”后鼻音易读错,在读音上多下功夫。“兜”字难认难写,让学生知道部首,理解字义,掌握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吸”字右边有先写“丿”再写“@①”“”的,有先写“@①”

  再写“丿”“”的,把两种写法出示,让学生辨析。“蜡”易与同音字混淆,让学生换偏旁组词,进行比较、区别。“掏”字以动作帮助理解,其余生字放在文中理解。教后也侧重对教学重点进行练习检查。效果比前者为好。

  同样,词义的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如果心中有底,训练到位也就有了保证。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抽”什么意思。甲生说:“拔出”,乙生说:“生长”。丙生说:“长出”。老师说:“对,长出的意思”。而没有对“拔出”“生长”为什么不对,未作说明,对解释“长出”正确和生

  机勃勃,生长快的关系也未说明。更没有举例说明稻麦长出穗来也用“抽”,叫抽穗。仅对“抽”作字面上的解释。又如:“泄气”什么意义。“泄”字典上解释为“漏、露”,“泄气”理解为“漏气”显然不通。怎样解释比较确切,教师心中必须有底。既要解释“泄气”的含义,又要联系课文加深理解。可见,识字训练目标必须落实到每个字词,这个目标意识必须加强。

  二、锤打重点字词

  汉字有多音、多义、音近、形近等特点,存在难认、难写、难解的问题。每个字词在课文中的地位作用不同,也就存在关健、中心、关联等区别。要真正读准、读懂、会用,对重点难点字词,非下功夫推敲不可。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用得特别好,是下了推敲的功夫,这个“绿”字

  ,作者最初用“到”,意思也对,可后来改为“达”、“入”、“满”,一共改了十多次,最后才选用“绿”字,这样一改,既写出了静态,又表现了动态,把静态写活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江南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写文是这样,读文也应这样。《一定要争气》一文中出现三个“才”字:“十七岁才进中学”、“平均成绩才四十五分”、“才勉强同意”。三个“才”字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含义,这就要在读文中,引导学生细细推敲,理解第一个“才”,是刚刚的意思,第二个“才”只有的意思,第三个“才”只好的意思。同样,《称象》中有“在船舷上画一条线”、“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同一个“画”字含义不同,学生一时难于分清,通过反

  复诵读,才能弄清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的含义。《邱少云》一文中的“纹丝不动”,这是表达邱少云严格遵

  守纪律的关键词语,不能仅满足于一动不动的一般意义理解上,有必要挖掘其深刻含义,通过这个词语,理解

  潜伏部队为什么要趴在茅草丛中“纹丝不动”?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是怎样“纹丝不动”的?他为什么能做到“纹丝不动”?从而领会邱少云为了潜伏部队的安全和战斗的胜利,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痛,严格遵守潜伏纪律,表现了极大的革命毅力和坚强的革命意志。《珍贵的教科书》中的“珍贵”,是中心词,更需要重钟敲打,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绝不能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

  三、运用规律识字

  字有字法,词有词法,这个法就是法则,就是规律。字的构成,词的搭配,虽有千变万化,但有一定规律可循,如能按规律教,在教中给规律,在学中学规律,按规律学,学生掌握了规律,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能力。

  我曾听了二个班《翠鸟》一课的教学,有一个班学生在读“苇秆”、“橄榄”、“尽管”词语时,对两个第三声相连时,前一字第三声应读第二声的变调规则没有掌握,读错了音,影响了识字读文。我想如果在汉语拼音教学中,重视对拼音、发音、变音、变调、省略、标调等规则有意识地反复训练,很好掌握,必然有助

  于识字读书。学生练习本中错别字现象不仅普遍而且严重。有笔划笔顺之错,也有音近形近等混淆之误。如果十分重视

  汉字结构规律,重视笔划笔顺规则,重视独体字作偏旁的变形规则等教学与反复训练,则多笔划,少笔划,倒笔顺等错误可大为减少。虽然有些笔顺较为特殊,但也有规律可循。例如:“成”的最后一笔,不少学生写撇而不是点,错了订正,订正了又错,反反复复。如果学生懂得点在“左上先写(斗、头、为等),点在右上后写”的书写规律,那么凡有右上点的“戈”、发、我、找、栽、裁、笺等字必然最后写点。又如:有“彐”这

  部分构成的字,学生书写时,有的右边写出头(@②),有的右边不出头(彐)把握不住,如果懂得并掌握了“中间有竖横出头(事、争、唐、肃等)中间没竖不出头(当、雪、急、妇等)的规律练写,必然会大大减少错误。同样“小”和“几”在合体字中有带钩和不带钩的,难以把握。如果按照“小”字做头去掉钩(尘、少、尖、当等)小字做底不去钩(尔、隙等)“几”字在上去掉钩(朵、铅等)“几”字在下不去钩(咒凳等)的规律练写,正确率也会大大提高。由于音近形近混淆而认错写错的屡见不鲜,若能找出其规律,则大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有的教师对衤和礻、氵和冫易混的偏旁,教给学生时,凡同衣服有关的是衣旁,同精神有关的礻旁;与水有关的三点水旁,与冷有关的二点水旁,效果较好。那么今和令、良和艮、仓和仑、木和禾等能否也揭示规律,减少错误呢?声母“l”的从“令”,韵母;iang的从“良”,不从“艮”,韵母ang从“仓”,韵母un从“仑”,和树木有关的是木旁,和庄稼有关的是“禾”旁等等。可见,按规律训练,不仅易记防错,而且可以举一反三。部首查字,关键是正确掌握部首,查字也可迎刃而解,比如:形声字,一般查形旁不查声旁。独体字无明显部首的查起笔(凹查丨),字中藏有部首的查部首(成查戈部)。一字中有单笔部首和复笔部首,则查复笔部首(归查彐)。至于上下、左右、内外都有部首的,一般分别查上、查左、查外的部首。左上右上都有部首的取右不取左上(肆查聿),中座右上都有部首的查中座(坐,查土不查人)凡此种种,规律掌握了,查字能

  力也就提高一步。

  四、融识字于语境之中

  字词如果融合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则容易理解。倘若孤立进行,虽也获得一些知识,但似懂非懂,理

  解不深。比如:《翠鸟》一文中的“疾飞”,“疾”是急速,“疾飞”是很快地飞或者说飞得很快,大体说得通。但如果联系下面句子“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来理解,则不仅理解了词意,而且增强了感受。于语境中识字,要根据字词的难易与不同的语境进行。

  例一、“酬谢”这个词语,“谢”原意已懂,关键是“酬”,学生不理解的.是什么样的谢叫“酬谢”。需要借助工具书对“酬”先行理解,继而理解“酬谢”。通过工具书学生就容易明白,用钱或礼物表示谢意,叫“酬谢”,再读文领悟为什么要酬谢。例二、“冰甲”这个词语,字典上没有“冰甲”的解释。从“甲”字中得知是古代武士打仗拿的盔甲。那么,“冰甲”是什意思呢?引导学生读课文句子——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联系起来想想,才能得出飞机上结了一层冰裹住了机身,象古代战士打仗的盔甲一样,“冰甲”的意思也就易领悟了。例三、小鹿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中的“欣赏”是什么意思呢?字典中“欣”是“喜悦”。“赏”是①旧时指上人给下人的财物②用财物来奖励③因为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④认识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奖励。究竟选哪一条解释才准确呢?不联系上下文是无法选得准的,与文联系起来才能明白选第③条最恰当;再放到句中去体会,感受就深。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广大教师都知道,可是,这上下文指什么呢?是否可从词语在文中的地位作用来确定。一般词语联系前后句理解。节段中的关键词语,有必要联系节段的内容理解,全文的中心词,还需要通过全文内容来理解。

  目前,较多的做法是将全文生字词都集中在第一课时教,从扫除阅读障碍,有利于读通课文来说是可取的。但不分生字词的多少,理解的难易和在文中的作用,都集中在第一课时教,往往只解决了读音、字形和字词本意的理解,难于理解深刻,体会语感。因此,还是放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为宜。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传统教学字词的有效经验。

  五、注意知识的联系和扩展。

  要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有内在整体合力的,不是孤立零碎的知识,必须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扩展。例一:《翠鸟》一文中描述翠鸟行动敏捷的有“一眨眼”“刹那间”两个词语。有位教师在教学“一眨眼”时,让学生做一个一眨眼的动作,体会时间很短,接着让学生说说形容时间很短,除“一眨眼”外还可以用那些词语。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了“刹那间”还说了“一瞬间”、“一转眼”“一刹那”等词语。另一教师教《蛇与庄稼》时,读到“还是老农把秘密说破了”一句时,要求学生将“说破”换上另外一个词。学生用了“公开”、“说穿”、“揭示”等词语,这样自然的联系有助于原词语的理解,又丰富了词汇。例二、“眺望”是从高处向远处看。那么“了望”是什么意思呢?从低处向高处看用什么词语?从高处向低处看又应该用什么词语,这样从不同的视角看,以原词为基点,适当联系,必将有助于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例三、《伟大的友谊》一文中,叙述马克思生活穷苦时,用了“当”、“赊”、“借”三个词,如果每个词单独讲,“当”是拿东西作抵押的

  方式借钱。“赊”是购买货物时先取货后付钱。“借”是直接向人借钱。虽然也能理解马克思生活的穷苦,但是把“当”、“赊”、“借”联系起来,可以进一步体会马克思的生活越来越穷苦。开始还可用可以抵押的东西去当,到后来连抵押的东西都没有只得去赊欠,最后由于付不出赊欠的贷款而不给赊欠。不得不连买邮票的钱也得到处求借。这样的联系,对马克思生活的穷困感受会更深。例四、《保护小树苗》中“自己却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程度)《兄弟便是朱德》中“早稻已经熟透了(充分)、《草地夜行》中“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穿过)《种子的力》中“它的芽向地面透”(挺)《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穿出)。同一个“透”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如果有意识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将有助于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例五、“大”与“小”,有教师是通过用排球、皮球、乒乓球相互比较理解其内含,获得大小是比较而来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又是相反的认识。在学习“前后”、“左右”、“上下”、“来去”、“高低”、“轻重”等字词时,联系“大小”的学法去获得概念的认识,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