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芽儿评课稿

李盛

笋芽儿评课稿

笋芽儿评课稿1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不只是纯理性的,甚至机械的分析。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没有受到感情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在教学《笋芽儿》一课时,何老师结合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上作了一些新的尝试,改变过去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笋芽儿》是一篇童话,写了笋芽儿在春天里破土而出成长为一株强壮的竹子,告诉孩子只有从小敢于经风雨、见世面,锻炼自己,才能健康成长。内容浅显易懂,语句优美。文中出现几次笋芽儿跟竹妈妈的对话,表达了她从害怕到坚强的态度,是对学生进行有感情训练的好题材。

  这堂课改变了过去很流行的一种“谈话法”的教学,教师设先预设好结论,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我们该用何种语气来朗读课文,强行灌输、消极接受,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何老师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话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整堂课上,何老师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在对话训练中,何老师让学生读读自己喜欢的角色,读出自己的感受。正因为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如在朗读中很好地理解了“撒娇”、“唠叨”、“沉不住气”等词的意思,朗读训练较扎实。

  整堂课很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初步掌握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能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表现出来。过程和方法:通过四人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一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跃跃欲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朗读中体会了笋芽儿从害怕到坚强的态度变化,懂得了只有经风雨,见世面,勇于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当然,在朗读训练方面,还有些问题值得我思考:

  学生善于模仿,但朗读的层次性不够明显,体会不深刻。如在朗读笋芽儿钻出地面这段话时,感情变化不明显。笋芽儿的心情、小草弟弟说话时的语气没有很好的区分。

笋芽儿评课稿2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情感体验的培养。《笋芽儿》是一篇拟人体童话散文,讲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笋芽儿以顽强的意志,由竹笋生长为强壮的竹子的经过。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启迪学生要趁大好时光,好好学习,勇于进取。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注重了以下五个方面,并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预习是本单元的重要训练项目,在本课教学中,李老师组织学生预习,通过“预习建议”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积极思考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中。

  二、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大纲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而本节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有16个,要求会写的也有12个,面对如此多的'生字,李老师在课堂上采取了集中和分散结合,分类识字的方法。

  首先李老师在书写课题时借助图片让学生认识了竹笋,并且通过看图片知道“笋”与竹子有关,所以“笋”字上面是“竹字头”,并指导书空。通过图片来识字学生对生字的印象比较深刻。其次,在解读文本时发现本课的生字大部分是表示动作的,于是把表示动作的词语归类在一起,如:扭动、撒娇、弹奏、爱抚、揉了揉、伸了伸,通过领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准字音,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又抓住低年级孩子好表演的特点,让孩子一边读词语一边做动作,这样学生在兴趣中既认识了这些字也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最后,让学生积累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拟声词,如羊叫咩咩咩,猫叫喵喵喵等等,学生们兴趣盎然。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轰”字。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认识了这些生字并加强了对生字的理解和运用。

  另外,在学生对生字准确记忆的基础上,如何指导把字写“正确、端正、整洁”,乃至美观,也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识字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课堂上,李老师指导了“呼唤”这两个字,先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共同点,发现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短右长,书写时应该左边让着右边;再观察这两个字的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每位学生对“呼唤”这两个字做到心中有数的时候老师再范写,最后进行比较评价,指导学生把字写得匀称、美观。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师、学生和文本、编者四者中,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教师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不能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

  教学中,李老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中我结合语境,引导学生理解了“撒娇”、“终于”等词的意思,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春天的句子:“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体会春天的美丽。接着紧扣“春雨姑娘爱抚着她,滋润着她。太阳公公照射着她,温暖着她。”理解笋芽儿是爱的温泉中成长,在反复地朗读中,明白幼小的笋芽儿在大家的关心帮助下不断努力,奋发进取,终于成长为健壮的竹子,体会她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抽象思维弱,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为此,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用手来当笋芽儿的身体,体会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地向上钻;“揉揉眼睛”“伸伸懒腰”“撒娇地说”……李老师把这种“动作”与“配文”结合,在朗读活动中,适当点拨“相机诱导”,有真情实感,做到了自然逼真。

  四、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教学中,李老师引导学生依据重点词句所表现出来的意境进行扩展性想象,如我引导学生听完音频文件,想象雷公公怎样呼唤着笋芽的?这样学生既可以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变不具体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让形象更鲜明,特点更突出,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

  李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帮助学生找准想象创造的切入口, “笋芽儿终于成功了,它会对帮助过它的朋友们说些什么呢?又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笋芽儿还看到了哪些春天的美景?”这些富于灵性的诱导,使学生心中想象的涟漪荡漾开去,思维的触角自由延伸,语言潜能得到开发,认知储备得到激活,情感世界得到滋养;使课堂高潮迭起。他们一个个浮想联翩,妙语连珠,无不令人击节叹赏。在这里,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重视学法渗透,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李老师让他们想象笋芽儿钻出泥土后,还看到了春天的哪些美景?引导学生在说话时,试着运用拟人句,告诉学生它会使自己的语言更形象、生动、有感染力。学生兴致很浓,有的说“小草探出了头。”有的说:“蝴蝶在花间跳起了舞。”有的说:“小溪丁丁冬冬地唱着歌。”有的说:“小草大口大口地喝着春雨”……这样,将学过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说话中,丰富了语言,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整堂课通过读、说、写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力求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