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评课稿(精选六篇)

王明刚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1

  随感今天上午的三节课,我们的三位老师同上《通分》。各位教师贯穿“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他们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从容不迫,适时发挥,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学生活泼好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跃然纸上。这些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三位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尤其是翁学兵老师的课,思路清晰,由通分的概念自然引到通分的方法,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了公分母取最小公倍数比较简便,特别讨论了学生练习中易错的题,重点难点突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扎实掌握,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起着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了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比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进行设计课堂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卜老师的课的设计大胆、开放,在教学方法上给我一种全新的感受,她的课建立在学生认真预习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原则,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原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是可以适当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但有的学生在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后,打开课本随便看看,走马观花,预习完毕。在平时教学中,这样的现象也比较常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习,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在平时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先进行预习,要求学生读课本,问问自己“我看懂了什么”“我还有什么没有不懂”“我还想了解什么”,让学生学会感知、理解新知识,同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培养学生多渠道去探索新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可以使学生学会预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更扎实地掌握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情况提出问题开展教学。对于重点、难点再进行更深入地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全面掌握。

  外出听课学习,收获不少,以上是我个人想法。作为新教师,我也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2

  本次教学活动中,两位老师分别针对“区域地理——中亚”部分内容进行同课异构的课程设计,并选取了金山中学高二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现场教学。有幸参与旁听后,我发现两位老师在内容的选取,教材的处理,课堂组织方式,以及学生的引导等方面都存在着自己独到的处理方式。

  一、内容选取与教材处理。

  在内容选择与教材处理方面,两位老师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但是课堂知识点安排的方面又有共同点,可以很清楚两位老师都基于全国卷的问题组织形式进行课程知识的处理,注重围绕一个核心要素多方面设置问题并着重探究地理规律与地理特征成因。

  林老师主要选取“中亚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条件对农业活动的影响”两个知识点,结合常见的区域地理考察方式,包括气候类型与地理位置,降水分布与水汽来源,地形特征描述,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描述,盐度等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将知识点整合成探究活动。在课程设计中,选取自然环境三个重要组成因素——地形、气候、河湖,重点针对中亚地区典型地理事物——内陆湖进行深挖,由表及里,从特征到成因再到相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拓展。注重区域地理整体性分析,尤其重视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表象特征的成因分析,着重强化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提取信息能力。

  郭老师主要选取“地理位置特征和范围”和“地形”两个知识点,主干知识不多,但是每一个点的处理很细致。通过学案式的安排,将基本概念与方法进行细化和建构,给学生提供了详细且富含条理性的思维模板。在课程设计中,重点强调全面化,细致化。以中亚为背景将每一个地理位置特征(半球位置、经纬位置、海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结合图像、题目进行细化理解。并以中亚区域定位为切入点,回顾了三种常见的区域定位方法。而对于地形更是从特征描述,细致到结合特殊地形成因,比如沙漠(丘)地貌成因,细致到微观地貌对气候的影响,如沙漠对气候的影响等。着重学生知识的建构与思维模板的建立。

  二、课堂组织形式在于引导

  总体上,两位老师在课堂组织上都很重视学生的自主思维活动与启发式教学,但具体落实又有所差异。

  林老师没有采用学案,但是问题设计着重承接性以及引导性,层层递进,逐步深挖,往往上一个问题就引出下一个探究活动的背景。而在引导的时候点到即止,留给学生比较充足的思考空间,思维量充足,而在答题训练的时候非常重视答题思路的引导,并细致地纠正学生存在的思维误区。总体上达到了新课标理念里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一要求。

  郭老师采用学案,将课程里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罗列、挖空,结合相关的题目,图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成答题模板的建构,结合相关的题目与背景资料,将思维模板进行活用,引导学生全面的思考问题。

  总结两节课,获益良多,林老师将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整体性以及区域特征成因分析糅合在问题探究的处理形式很值得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而郭老师对于思维模板的建构对于复习课的知识点整合很有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学生的主体不同,该次同课异构主要是面向金山中学的学生,与面上的学生学情不同,所以在具体借鉴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学情进行调整,增加更多背景材料,延长思维时间,细化引导问题的设置,由更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活动。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3

  9月19号第二节,在多媒体教室,听了老师讲的《登高》一课,这是学校安排的“同课异构”课。总的感觉:第一个视频不错,无论是朗读、讲解,还是画面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直观形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教学程序设计的不够好,感觉有点乱。课堂容量也有点小。具体点评如下:

  一、导入自然,比较识记。

  由登高诗导入,分了三类:

  1.登高望远,思亲怀乡。

  2.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3.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既巩固了以往积累的古诗,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

  二、教态自然大方,语言规范。

  能够运用普通话教学,但语言较平淡,在讲述的过程中缺乏激情,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三、教学方式灵活,注重了学生的朗读练习。

  整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现得较好。如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自读、分组读、指名朗读古诗、听课文朗读录音、默写等,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意,感知诗人的情感。

  四、视频不错。

  视频中有景,有讲解,有朗读。比较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五、存在的不足:

  1.教学程序较乱,随意性较大,没有精心设计教学程序。视频不错,但播放时间不是恰到好处,且有重复之感。思考题出示后,没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直接出示了答案。课件应该自己再好好修改一下。

  2. 诗意、重点句子的赏析,教师应作适当的讲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容量较小,后半节课感觉没事可干。

  六、建议:

  1.提倡教师范读、领读,带着学生进入诗中,这样学生朗读的时候能有个借鉴。

  2.应该全方位地了解诗意,然后让学生默写,就容易的多了。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4

  一、教学目标上分析

  三位老师都提出本节课的目标:董老师和邹老师是研究圆的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但只了解它的证明。刘老师是理解圆的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却重在证明圆的对称性。相同之处是:学会运用垂径定理及其推论解决一些有关证明、计算和作图问题。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识图能力。通过圆的对称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观,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三位老师对教材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的思考,不同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同课异构的趣味所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中,虽然三位老师的设计都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情景引入、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堂达标、拓展提升、归纳小结。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三位老师的着重点不同,学生接受水平不一样,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各有春秋。但三位老师都能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三位老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合理,脉络清晰,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对材料理解透彻,引导学生自主动手实践,操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节课授课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1、刘老师从上节课的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圆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证明做好准备;董老师和邹老师从赵州桥问题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过若能把这点再深入挖掘,体现更多数学人文文化可能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会更浓。

  2、三位老师都强调符号语言的归纳。

  3、三位对辅助线的作法强调不够。

  4、三位老师对于“知二推(求)三”都有提出,但都没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除垂径定理和推论外的其他的几种关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5、刘老师课堂知识结构充实严谨,只是容量过大,正因为如此,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邹老师突出圆对称性和垂径定理概念的证明及其运用上,知识点少,利用变式强化学生对垂径定理的应用,其中有个亮点就是得出“垂径定理三角形”

  四、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整节课中三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1、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

  2、刘老师更多在学生的组织掌控方面很到位,邹老师教态自然,举止得体,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给人如沐春风之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板书设计

  三位老师的板书示范性很强,对学生的规范解题都有一定的重视。

  综观三位教师的课,感觉新课改理念在这三位教师的课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各自独特的教学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教学设计合理、高效,引导学生活动方法得当,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5

  今天很有幸作为第二届高研班的学员参加了区内3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评比课《一次函数的性质》,有很多的收获和体会。

  一、学生的探究不可完全放手,教师要把握探究的开放程度。

  我们常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让学生自主发现,但这个放手不可过度,更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和自己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这次3位老师都是借阳光学校的班级上课,对借班上课的学生肯定不如对自己的学生了解,所以这次渠老师让学生自己想一个一次函数,范围太广,学生作图出现了困难,又很不幸地抽到了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板书,结果花了很多时间在画图上。这样不但不能凸显本节课的探究性质这一重点,偏移到了画图指导上了,而且造成后面环节时间紧张,本来设计的与情景问题呼应的解决情景问题环节都很遗憾地跳过了。建议这里改成老师给定几个函数,再由学生分组画图会好些,这样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互助。这次我要上区里公开课,也是探究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我想我也要设计好探究的开放程度,不能一上来就让学生探究,而是以已有知识为铺垫,层层递进,在学生有所启发后再让学生探究。

  二、学生练习时教师也应“忙碌”起来。

  听课中汇贤学校的张老师在学生练习时的处理方法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其他两位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将练习题出示给学生后,往往让学生思考或试做,教师会等待或巡视,然后问,谁会做,在会做的同学中挑选一个去板书,然后继续巡视。在这个过程中,甚至有时会是一种假巡视,根本没有真正关注学生做得怎么样,仿佛就是在等待板书的同学快点写完。而张老师是这么做的:她先出示习题给学生,过几秒后马上问学生有思路的举手、会做的举手,这样一下子得到了学生对习题的.接受情况反馈,这时总会有些学生害羞或思维缓慢不愿举手的,张老师就说两边比一比,哪边举手的同学多。初中生都是集体荣誉感特别强的,一听这个,那些会做但没举手的同学便马上举手了,思维缓慢的同学也促进自己快速思考问题了,这便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张老师不时鼓励:“这边举手的多!”“这边同学要加油!”等等,使每个同学都积极思考起来,老师也从中得到了学生对习题的反馈,这时老师再抽同学去板书。学生板书时,张老师也不闲着,而是手拿红笔,让做好的同学给老师看看,并且尽量是分散到班级各个区域,可以让得到批改的同学给周围同学以参考,如果看到写的好的,还会再让这个同学去板书。整个过程中学生有做题、比较两位同学的板书或教周围同学,老师则早已掌握并反馈了多位同学的练习完成情况,带来的一定是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掌握了。我想这个办法我也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运用,但是也同样要把握度的问题,不能东施效颦,太多的鼓励话语会影响正在思考中的学生。

  三、练习设计有坡度,带领学生逐步由浅入深。

  在练习环节,张娟老师设计了一个选择题,而课本一上来就是简答题,这个选择题看似简单,实则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台阶,让学生慢慢地进行思维热身。而解答题部分,也分成了三个小问题,逐个解决,学生学得不吃力,反馈及时,不知不觉中逐渐解决了原本有难度的问题。我在这次设计中,也可从选择或填空等题型而且是容易解答的开胃小菜入手,大题设计成坡度题,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大餐。

  以上就是我的点滴体会,我觉得“学到”不是最终目标,学到后去实践并不断改善变成自身的优点才是我所要追求的目标,所以,每一次听课,都是抱着“先学人所长、后补己之短”的观念而去,而我也确确实实学到了所长,至于能否学到后自主地补己之短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实践和思考的。

  同课异构评课稿 篇6

  第一位是来自高级中学的生物学科带头人陶锦老师。她的亮点在于:

  一、教学目标确立合理,具体。根据教材特点,切合学生实际年龄;实施过程紧扣教学目标,快速进入重点内容,完成教学,并通过适当的练习设计使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教学目标真正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思路新颖,编排恰当。以草莓实物展示导入新课,整节课以草莓为诱饵,设计一些抢答活动,获胜的一组会有战利品——草莓,同学们整节课都表现的热情高涨,都能积极参与。

  三、态度严谨观念新,教学基本功夫棒。生物专业知识扎实;语言表达生动、流畅,富有感染力;板书设计合理。陶教师形成了新课程要求的新的教学技能,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生物学教学,搜集了很多相关信息。

  第二位是来自142团的学科带头人陈德红老师。

  陈老师贯穿“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教师从容不迫,适时发挥,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学生活泼好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跃然纸上。这些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陈老师课堂知识结构充实严谨,只是难度过大过深,与高考链接过紧,高一的同学们学习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如此,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没有完成教学环节。

  第三位为我们带来示范课的是大连对口支援石河子的支教教师李啸。

  一、 内容处理与转化好:李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时间的考虑,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充实与处理——把单倍体的相关知识除去,加入与多倍体紧密相关的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

  二、 教学手段多样性:笑话导入,一下子就拉近了他和同学们的距离,接着他不断地用问题引导学生,学生互动活跃,在课堂上处于中心地位,个性、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多媒体,视频,图片,故事相结合,生动形象展示了有趣的生物知识,实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教学目标落实好:情感教育相当突出——比如;在讲解21三体综合征的时候引入著名的音乐天才舟舟,让同学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不屈,学会坚强,学会面对挫折。

  四、教学语言展现个人魅力:李老师以诙谐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形体语言给学生和我们带来了一堂氛围好,笑声多的精彩的示范课。

  此次观摩活动展现了学科带头人的教学风采,增进地区生物教学经验的交流,尤其对我们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理念,有十分积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