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评课稿
《钱学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他是一首净化学生灵魂的赞美诗,是一曲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交响乐!
吴老师引导学生对钱学森所说的两段话的反复朗读,感受他的爱国之心,抓住:“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跟在冯卡门身边的前途无量和“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作对比,使学生体会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意志的坚定。
教学时,教师努力使钱学森的爱国情结与孩子们生活中的爱国情结融为一体。
在课堂上,吴老师先让同学们想像一下钱学森在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是怎么样的,然后当让孩子们设想一下,如果你是钱学森,面对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是你的话你会想到要回国吗?针对这个问题,孩子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畅所欲言。
在讨论中使孩子们了解到钱学森能够放弃优厚的待遇坚决回国的崇高的爱国情结,使孩子们的爱国情结觉醒,爱国热情迸发!教学效果很好。
参与了叶老师磨课的全过程,结合我们研究的生态课堂课题,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反复磨课间,体现了生态课堂的生成性。
叶来老师进行了四次磨课,每次都认真设计教案反复推敲,然而面对不同的'学生,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预设总有偏离。叶老师没有忙着为自己的下一个环节奔忙,而是倾听学生的分析和想法,因为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比答案本身更为重要。这是生态课堂理所倡导的新理念。生态课堂必须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民主对话的基础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要真正从心理上尊重学生,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真情对话。有了这种和谐、平等的“生态环境”,学生才会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全部调动到课堂学习中,大胆表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多变的、美丽的、丰富的,师生才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反复磨课间,升华了学生的感情。
我觉得一篇文章最忌讳的就是支离破碎的分析。教学时,叶老师没有一段一段地教,而是抓住“爱国”这一中心,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感受到钱学森对祖国的爱国之情。学生在一遍一遍诵读,一次一次自主表达中,不由自主地接受了语言,走进了文本,更一步步体验文中的情感主线——钱学森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教学难点——理解钱学森的两句话,进行朗读品味,体会钱学森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指导朗读钱学森的两次话,在引导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层次分读、齐读,让每一次的读都不是一个简单层面的重复,而是用巧妙的语言做搭设训练感情朗读,层层推进。
三、反复磨课间,闪现了师生的智慧。
生态课堂要求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是在交往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所应该享受的权利,给予学生主动发言、积极参与的机会。每堂课上,叶老师都能注意倾听,捕捉“战机”,营造师生对话情境。学生的情感在一次次对话、朗读中得到升华,与人物情感产生共鸣。
四、反复磨课间,提升了学生的情感。
课文第五节美国高级将领的一段话对理解钱学森的拳拳报国心很重要,但考虑事件从时间、空间距离学生的实际都很远,这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还有,钱学森回国后在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与发射中作出了卓越贡献这方面,学生了解过少。这时叶老师运用多媒体,补充资料,适当的扩展,延伸,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的感受更真切,心灵也一次次受到猛烈的撞击提升了对钱学森的情感认识。
这样的磨课,真的是越“磨”越精彩啊!
今天,有幸聆听了华xx老师执教的《钱学森》一课,收获颇深,下面我将自己的一些收获与困惑与大家分享、探讨。
《钱学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名人风采”,所选为名家之作,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身份人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而本课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了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华老师的课堂基本功扎实,她没有过多地纠缠于内容上,而是紧紧抓住了钱学森的两段话语,以此为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悟情,来感受钱学森浓浓的爱国热情。值得称赞的地方是华老师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当时美国优越的条件和文本中所反映的当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历史真实的强烈反差,来极大地丰满了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又紧扣文本的核心,即服务于让学生理解钱学森的赤诚爱国之心。另外,华老师在钱学森在美国的遭遇适量资料的补充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一定的想象:如果你是钱学森你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这样的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发自肺腑的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感受满腔爱国情。
课结束了,听着孩子们一句句因感动而激情的语言,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因敬佩而严肃的小脸,我的心也久久不能平静。钱学森离我们的生活很远远,但是现在,孩子们一个个被钱学森强烈的爱国情怀所感动。这一切与华老师精彩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教学理念分不开,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不断学习的地方。
最后有一点小小的困惑与大家探讨,就是我们在处理这个文本时,是否可以在写作方法上有所侧重,让学生在今后写人类的习作时有例可循。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听课收获与感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