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评课稿

秦风学

  《丰碑》评课稿1

  李季老师讲的公开课《丰碑》,是小学语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11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红军长征”。这课是本单元开篇课文,对学生了解红军长征这段历史起到了铺垫和导引作用。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李季老师经过细心地备课、耐心地试讲、诚心的展示,为我们上了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很好的达成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我对李老师的课的总体评价是“一线四点”。即:以“情感为主线,有四大亮点”。

  “一线”是以“情感”为线索展开教学的。

  李老师这节课从上课伊始就紧紧围绕“将军的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层层深入,逐步展开教学,进而挖掘出本课的中心。其实本课有一明一暗两条主线:“明线”是将军情感的变化;“暗线”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明线”是为“暗线”服务的。即:写将军情感的变化,就是为了衬托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这是典型的间接描写手法,在本册书中仅此一课。将军的情感变化是这样的:先是将军的担心——然后是将军的发怒——再后来是将军愣住了——最后是将军的敬佩。写将军的担心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条件和环境十分艰难、十分恶劣。为军需处长被冻死做铺垫;写将军的发怒、将军愣住了,使学生直接体会、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学习间接描写的写作方法!最后写将军敬佩的情感,是为了升华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李老师抓住了将军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说明李老师对本课的把握、理解非常到位、非常的精准。课备得很细,选的切入点也很恰当。这就为本课的“教”与“学”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就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圆满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铺平了道路。

  四大亮点:

  亮点一: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李老师的这节课,读贯穿整节课的始末,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学生分段接读课文、默读、教师的范读、师生对读、学生朗读、齐读等。李老师的读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而读,如:学生的分段接读,默读等。这种读,是基础的读。二是为升华情感和拓展而读。如:教师的范读,师生对读等,这是高层次地读。前者的读,是为走进文本而服务的;而后者的读,是为走出文本而服务的,是把读作为一种能力来训练、来培养的。李老师对读的处理很到位。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形成了能力!充分发挥了读的作用,体现了读的价值。

  亮点二:多媒体运用恰当,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例如:课前李老师播放的红军长征爬雪山的视频画面。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了情感基础。再如:课中李老师把书中插图(描写军需处长被冻死的场面)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我觉得这两处的多媒体运用非常恰当。李老师课件的运用就是为教学而服务的,做到了课件与教学融为一体,相辅相成,解决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问题。学生通过课件,能很好地理解和体会到:红军长征中,在冰天雪地里,缺吃少穿,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能够理解和体会到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舍生忘死,把棉衣让给战友们,活活被冻死,最后化为晶莹的丰碑。这两处课件的运用,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运用恰到好处,为教学助力,特别的到位!可以说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课件,该用的必须用,不该用的坚决不用。现在,课见滥用现象非常严重。而李老师的课件运用,为其他教师使用课件起到了示范作用。

  亮点三:读写结合,体现语文特色。

  我们知道阅读和写作是不分家的。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语文课的特色之一。李老师的这节课体现读写结合教学环节有两处:一处是在理解课文品词析句时,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并写出自己的体会或感受;另一处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把握中心之后,设计了小练笔:“你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这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既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又体现了李教师大语文教学观。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写是一体的,有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阅读而忽视写作这是错误的。而李老师把阅读与写作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凸显了语文的特点和特色!李老师在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又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了潜移默化,事半功倍,水到渠成。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亮点四:板书画龙点睛 锦上添花。

  李老师的板书是文字、板画式综合性板书。一座高大的墓碑,上书:军需处长,舍己为人。下方是将军的情感变化。这个板书,既显示了课文的内容,又揭示了本文的中心。简洁、明快,一目了然,美观大方,切合文意。这一板书,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整节课来讲,就是锦上添花!

  不足:学生的配合不是很好,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

  《丰碑》评课稿2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马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马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马老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

  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马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马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