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阿林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1

  《认识人民币》在培智学校的一个教学难点,在仔细听了学校王老师的授课之后,感到这是一堂比较成功而且有实效性的数学课。本节课通过学生认识人民币、猜认商品价格、连线等环节进行阶梯式教学,不仅出色的完成了知识目标,同时非常注意对智障学生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拓展训练。

  这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这样几点:

  1、让生活走进数学

  人民币的认识对培智学生来说有虽有初步的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因此王老师在整个教学中这个思想一直贯穿始终:在拿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那币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付币,提高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这样既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亲近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2、课堂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场所。

  智障教育的教学原则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情景性原则。它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环境中创造出情景,而且也要求教师在学生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教育活动。因此,二者都强调“用生活来教育”, 在“连线”这一教学活动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不同程度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要求,能力弱一点的同学由能力好的同学带领,分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关注,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立体交叉互动。在这互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参与实践机会,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真正地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3、德育目标的渗透到课堂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有时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综观这堂课,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教师在结课时的 “不能乱花钱、撕钱” 的提示,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富德育于教学中。

  当然这堂课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1、让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放手再大一点:可以角色扮演,让扮演买东西的学生说要买什么,扮演售货员的学生说要多少钱,买东西的学生付款,然后再进行模拟,可能效果会更好。

  2、教师的语言可以再简练一些,毕竟这是数学课而不是生活课。

  3、可做些课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重点是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和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难点是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的换算及应用。虽然人民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不是一个新知识,但是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一个初浅的认识阶段。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大多数学生认识1元,1角,5角,这些人民币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基本都能分辨。但2角的纸币现在比较少见,所以有可能不认识。至于1分、2分、5分这些已经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远了,对于现在的学生是陌生的。

  陈老师这节课设计了几个前测问题,通过前测了解到大部分的孩子对人民币还是有一定的认识的。根据这前测在第一环节中,陈老师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以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觉的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

  第二环节人民币的分类中,陈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感知、去实践,学生的热情高涨,对人民币的分类更轻松,对进一步认识人民币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当然分完后,最好能立即要求学生整理好学具。

  第三环节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时,陈老师同样运用前测题目“怎么拿出1元钱”,分析学生的不同拿法,从而明确1元=10角=2个5角。虽然使学生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陈老师给学生准备了60角和60分,在3元=()角换币时,让学生动手圈一圈,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材料,对突破这样的难点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四环节模拟购物活动中,既然认识了钱,就是为了要学会买东西,因而最后的'环节陈老师设计了解决实际问题:买东西。这里陈老师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解决的,我想如果变成一张练习单,让生先动手做做,再汇报是否更好一些?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已经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是一节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课。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3

  我们一起学习了黄老师执教的《认识人民币》一课,黄老师在《认识元角分》一课中创设出一个和谐、互动的生活课堂。

  在课堂中,黄老师主要以“活动”为主线,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这节课的设计,把认识人民币的全过程用看一看(去商场买东西)→认一认、说一说(小组合作初步认识人民币)→分一分(带孩子认识了硬币、纸币,认识人民币单位)→换一换、算一算、买一买(1元=10角,1角=10分)等几个活动串连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在这一动态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如认识人民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采用小组合作互相介绍的形式,这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经验库中的储存被充分调动。

  教学一开始,教师出示小朋友到商店购物的情境,学生马上联想到要用钱,产生学习动机,并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小组内认识人民币,对人民币进行分类后,又创设一元超市购物的问题情境,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不同的付款方法,学生有强烈的尝试欲望。老师创设1元钱能买哪些东西的购物情境,学习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学生的学习情绪到了高潮,人人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充分体验如何取币、付币、找币,体验1元钱的价值,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整节课以“生活”为依托,把“生活经验”变为“学习经验”。在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所以,这节课以购物为引入,在购物中学习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及操作活动中,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以及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教师适时加入合作交流、购物换钱活动,做到了生生、师生的多维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