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单质的化学性质评课稿
今天听了X老师执教的《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这节课,令我印象比较深刻,其主要特点我认为有:重学习过程、重学习方法、重学以致用。
一、 精心设计,调动了学自主学习的兴趣
这节课是学生实验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型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对常见化学现象的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分析整合,获取信息。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成功和科学探究的成就感,学生从中也体会到自己动手实验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对事物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实验的重要性,也增强了科学研究中实事求是的意识。
二、别具一格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是学生实验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型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对常见化学现象的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分析整合,获取信息。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成功和科学探究的成就感,学生从中也体会到自己动手实验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对事物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实验的重要性,也增强了科学研究中实事求是的意识。
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如:通过对古代字画的长期保存和一颗钻石永流传,引申出单质碳的稳定性,再由生活中的燃料使用,引出单质碳的可燃性,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进一步提出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又可生成CO 。那么,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这就引入了碳的还原性的.实验探究过程,教师引导得十分的准确到位,这样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
教师准备实验相当充分,并且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这足可说明教师在钻研教材上是下了功夫的。
我认为,本节课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实验的操作有一定的错误,教师没有及时纠正.课堂氛围宽松有余,而有序不足。
(2)整课,以提问作为全课贯穿的主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但提问太多,从而显得课堂平铺直叙,没有高潮的出现。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不成熟的几点看法,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张老师的课思路非常清晰,过渡的非常巧妙,印象最深的就是过渡语:
1、从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过渡到可燃性的过渡语: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那么我们也知道碳能够在氧气中燃烧,这两点有没有矛盾?这样的过渡语可以让学生直接从中找到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高温下性质较活泼条件的不同之处,又能很巧妙地过渡到碳的另一种性质。
2、从碳的可燃性到碳的还原性的过渡语:碳和氧气充分反应的微观理解实质上是一个碳原子结合两个氧原子,碳和氧气不充分反应的微观理解实质上是一个碳原子结合一个氧原子,碳不仅能结合氧气中的氧原子,还能结合其他氧化物中的氧原子,即碳与氧化铜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反应,非常巧妙地过渡到碳的还原性。
一个计划:以后无论我们组谁上研讨课,张老师都可以来点评过渡语,李老师老师点评引入,黄老师点评语言逻辑,我点评整体思路,这样我们分工合作,一定能让我们的评课越来越有效,讲课人评课人双丰收,我们的课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