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创新演讲稿范文精选

秦风学

  篇一:继承与创新演讲稿范文

  继承是人品,更是智慧。很多领导班子一换,套路就变,工作就改,这永远是从“归零”开始,永远只能爬到山的半腰,不可能到达山的顶峰。创新是责任,也是胆识。任何事不敢想,是不负责,不敢闯,就是没有胆识,不创新,凡事将会一成不变。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然,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不会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

  继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合理的取舍;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对原有事物合理部分的发扬光大。只创新不继承,认为以前的经验和传统已经完全过时,所以不用继承;或者只继承不创新,认为继承就是“原封不动”,完全照搬老经验,对新观念、新事物、新办法不愿接受和尝试,这两者都是极端的表现。在实践过程中,任何对原有事物只继承不创新的,最终必定是原有事物的难以为续;而任何完全抛开传统搞创新的,也必定是以失败告终。

  没有“不变”,没有继承,发展就失去了基础;没有“变”,没有创新,发展就失去了活力。因此,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继承难在如何的合理取舍,对凡是被后人所认可的,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必须毫不动摇地予以取,反之则舍。但创新是绝对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创新是生生不息的动力。创新的实质就是发展,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种“代替”并不是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而是对旧事物中合理的、积极的成分加以吸收,同时增添旧事物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此,既要对传统的经验批判继承,又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不断发展创新,使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有机统一起来。在工作和学习中要勇于面对现实,研究探索,想别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解决前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创新不是对原有事物的批判与背叛,而是对原有事物的扬弃与继承。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不善于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就缺乏继承的活力。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离不开继承,创新是继承的发展,继承以创新为方向。没有创新的继承,只能是机械重复和肤浅的模仿,不会有新的生命力。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旧事物要在新的条件下不断补充和完善,才能保持活力。因此,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 使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真正的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原则。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历史继承性,没有继承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没有继承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篇二:继承与创新演讲稿范文(当代建筑)

  站在历史深处,结合时代特点,正确处理好我国建筑形式、文化、材料、技术的继承和创新关系,对于我国当代建筑的健康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目的。继承要有重点,有选择,有比较;创新要结合实际,把握好基本点。

  建筑形式的合理共存

  我们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传统建筑更是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不得不让我们把继承传统建筑和争取建筑创新放在首要的位置。而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不能仅停留于形式的模仿,更要研究和认识形式所拥有的文化思想和技术精神,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内涵,并加以体现,以求得建筑的不断发展。

  传统建筑文化怎样转换为一种当代的建筑实物,既需要寻找到传统建筑形式上的当代因素与材料、技术上的当代运用及拓展,又要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功能达到与当代生活方式的契合。

  我国传统建筑具有严谨的程序和对称均衡的层次,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都是如此。中国传统建筑的每一个单位,基本上都是一组或者多组的围绕着一个中心空间(院子)而组织构成的建筑群。这一原则一直采用了几千年,成为一种主要的总平面布置方式。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美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抛弃民族传统,去追求那种没有传统根基的建筑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者只能墨守成规,毫无个人的建树。建筑设计者巧妙地运用现代理念,有意识地改变一些常规组合关系,创造出新颖动人的作品,这就是设计上的创新。

  同时,设计中也要追求自然合理,避免生搬硬套。我国许多城市都热衷于搞高层建筑,把摩天大楼看作城市现代化的标志,结果形形色色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观其效果就像是体态臃肿的老太太穿上泳装一样,极不协调,毫无美感可言。这不但没有为城市增添多少现代气质,反而大大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特征。

  当今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比如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城市建筑,被成片成群地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特色。其实,“立新”不必“破旧”,关键在于如何以传统而又时尚的手法,创造出新旧共生的新的建筑形态。

  建筑文化的时代体现

  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这与当前人们所关心的环境生态、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息息相通的。所以,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就要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将其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相适应的精华发扬光大,以指导我们的创作和实践。

  现代建筑要更贴近生活,应当面向现代化,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决定的。新时代的建筑就应当反映出我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努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中华民族精神风貌。

  建筑材料的不断发展

  建筑材料同样也影响了建筑的表现特征。古建筑根据材料的使用不同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以木结构的砖木体系,展现了其独特性。古人在对木材的运用及把握上日臻成熟,对每一个构件都经过反复雕琢,以至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屋顶形式为坡顶,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解决不了排水系统或想象不到更好的办法而得以形成,并一直传承下来。台基以石材为主,发挥了材料的抗压和承重特性。而现在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在坚固、实用、美观等方面都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材料运用是建筑的外在体现。我们应学习古人,对材料的特性进行把握,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特长,只有把握了材料的特性,才能运用自如。例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吸收乡土建筑就地取材的优点,尽量运用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作为建筑和营造环境的原料和装饰元素。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运输状况和气候因素完成建筑的实用功能,进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尽量做到环保、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和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建筑质量和档次,加速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建筑新材料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建筑技术的日新月异

  古代建筑由于受经济状况、科学技术的约束,机械设备简单,主要以手工为主,建筑功能、结构、形态单一。现代建筑工程量大、结构复杂、施工持续高强度、高难度,网络技术、混凝土浇筑等一系列技术应运而生。

  随着我国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快速增加的城市人口与其有限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之间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因此,当代建筑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建筑物的功能、外在形式、经济效益的最优化组合,而发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是必然的方向,绿色建筑是对传统建筑价值观和技术工艺的创新与发展,它使得建筑在生产制造、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等理念和方法上产生了质的变革,从而推动和引领了整个建筑业技术系统的创新与发展。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生态环保为一体的绿色建筑基础性和共性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将极大地促进现代建筑技术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与绿色建筑形态相适应的可持续性结构设计理论就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向,以保温节能、减轻建筑物自重、构件模块化、循环再生材料利用、生态性新型建筑部件使用、利于快速清洁施工、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等为目的的新型结构体系等,也都是当今建筑技术创新的重点。

  在建筑的继承与创新上,我们不能刻意地仿造古代建筑的形式与特征,更不能一味地抄袭古代作品,而理应深入探讨古人对意识形态、伦理的认识,站在历史的深处来诠释古代建筑所反映的深层次意义,摒弃糟粕、取其精华,把古代建筑的精华运用到当代建筑理念中。在继承的基础上,从内在思想到外部技术,深入研究与创新当代建筑理应反映的内容,这才是未来建筑所富有的时代特征,只有通过对比与借鉴,才能完成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帮助我们更加努力地为当代建筑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