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的认识》评课稿
《周长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对“周长”留下深刻的痕迹。我结合对新课程理念的一些认识,粗谈一下对这节课听后的感想。
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课的开始,陶老师直接提出了本节课的任务——研究“周长”。然后设计了谈话这一环节,以及通过摸一摸,指一指让学生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接着慢慢深入去探究,整个过程比较顺。同时,陶老师也比较重视情景的创设。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陶老师从日常生活中搜集了常见的图形,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陶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以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后续学习为着眼点,拓宽周长概念。从本课教学的地位和学生后续学习考虑,把周长概念描述为“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这样处理教材,既反映了对教材的正确把握,也规范了知识的系统性。
2、以实践性为准则,确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在概念理解教学上定在感悟的层面。增设研究求周长的策略环节,旨在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原则,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就要从方法策略入手,在比较中得出最优方案中的一个特殊的具体过程。这一点陶老师做得比较好。比如,在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时,为了让学生对两类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和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又不至于费时太多,教师安排几个图形――圆、五角星、长方形等,同时让学生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想出了量、围等多种方法,认识到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测算出的确实是它们的周长,都可以。由此,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3、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的学习模式。教师尊重学生,发挥教学民主,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
4、善于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本节课陶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
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五角星、正方形等)。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总的来说,陶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位较准确,思想方法能适当渗透,学习素材选择比较合理,较好地实现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当然,我觉得有些地方还值得商讨:
1、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而陶老师在这节课的最后,只是简单地跟学生说,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今后慢慢去发现。我想,是不是能在当堂设计一些家庭作业,让学生去操作体验一回呢?比如,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求出饭桌和地板砖的周长,或者回去量一量自己穿的衣服的腰围和头围,等等。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讨论怎样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时,有一学生提到了“用估算”,而陶老师并没有理会,一带而过了,是不是也该让学生尝试一下,先去估算,再测量,适当地培养一下学生的估算能力。 小课堂,大世界,它包含着学习的机智、合作的智慧、思维的方式、积极的情感。让我们关注学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走进自己的世界,体验数学,体验生活,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x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的《认识周长》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学习这一课的目标:①是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②让学生探索测量不同形状的图形的周长方法;③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粗谈一下对这节课听后的感想:这节课目标明确,设计有条理。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生时而独立思考,时而合作交流,还有适时的展示汇报,使得课堂上呈现出探索学习的氛围。具体地说,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就为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课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本节课从从引入来看,联系生活突出对周长的感性认识,采用多媒体课件对蚂蚁绕树叶爬了一圈进行演示,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面的寻找身边事物的周长,也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
二、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提出“周长”这个词之后,老师借助为桌布镶花边,量树桩面的长度,使学生心中对周长有个大概理解。再让学生说出身边事物的周长是怎么样的来完善周长的定义。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师生共同得出周长的概念之后,潘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一系列基本练习,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对知识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于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潘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尤其是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法进行优化,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我觉得这节课值得商讨的是:
1、周长的概念是建立在平面图形之内,潘老师也强调了这一点,但学生的体验不够,如果增设一个环节让学生体验,学生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
2、在探究不同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时,老师的确有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但滚、围这些思路应该说是很巧妙的,学生提了出来这些巧妙的想法,如果老师能给予充分的肯定,也许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得更爱动脑筋,更爱数学这门学科。
2、这节课的最后,是不是能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家庭作业,让学生去操作体验一回呢?比如,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求出饭桌和地板砖的周长,或者回去量一量自己穿的衣服的腰围和头围,等等。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以上是我的一点肤浅的看法,说得不当之处请多包含。非常感谢潘老师给我们提供这次学习的机会。
《周长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概念课。
杜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主探索、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一、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况、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考虑。
二、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教师只顾完成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三、抓重点、突破难点,这句话我们每年都能听到至少两遍。本课的关键词就是“周长”杜老师绕了十分钟的弯儿,只提一周就是不提周长二字,其实小蚂蚁围着树叶转一周后就告诉小朋友了“我爬过了树叶的一周”,这么好的数学信号就这么放弃了。另外理解“封闭”二字的含义也是关键,孩子对这个词有些陌生,只能用“封口”和“没封口”来描述,这里是需要老师的点拨的。
一句话:
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
《周长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教材编排不揭示严格的定义,但要求通过教学对“周长”留下深刻的痕迹。我结合对新课程理念的一些认识,粗谈一下对这节课听后的感想。
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朱老师和宋老师比较重视情景的创设。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两位老师从日常生活中搜集了常见的图形,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宋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以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后续学习为着眼点,拓宽周长概念。从本课教学的地位和学生后续学习考虑,把周长概念描述为“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这样处理教材,既反映了对教材的正确把握,也规范了知识的系统性。
2、以实践性为准则,确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在概念理解教
学上定在感悟的层面。增设研究求周长的策略环节,旨在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原则,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就要从方法策略入手,在比较中得出最优方案中的一个特殊的具体过程。这一点朱老师做得比较好。比如,在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时,为了让学生对两类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和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周长的测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又不至于费时太多,教师安排几个图形――圆、五角星、长方形等,同时让学生测量。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想出了量、围等多种方法,认识到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测算出的确实是它们的周长,都可以。由此,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3、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的学习模式。教师尊重学生,发挥教学民主,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
4、善于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本节课两位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五角星、正方形等)。这
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总的来说,这两堂课教学目标定位较准确,思想方法能适当渗透,学习素材选择比较合理,较好地实现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当然,我觉得有些地方还值得商讨:
1、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而宋老师在这节课的最后,只是简单地跟学生说,在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今后慢慢去发现。我想,是不是能在当堂设计一些家庭作业,让学生去操作体验一回呢?比如,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求出饭桌和地板砖的周长,或者回去量一量自己穿的衣服的腰围和头围,等等。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讨论怎样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时,有一学生提到了“用估算”,而宋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尝试一下,先去估算,再测量,适当地培养一下学生的估算能力。 小课堂,大世界,它包含着学习的机智、合作的智慧、思维的方式、积极的情感。让我们关注学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走进自己的世界,体验数学,体验生活,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周长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
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课的开始,崔老师通过用各种日常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尝试测,想个好办法测量出各图形的周长,解决本节课的主要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周长的含义。接着慢慢深入去探究,整个过程比较顺。同时,崔老师也比较重视情景的创设。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崔老师从日常生活中搜集了常见的图形,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崔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以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的后续学习为着眼点,拓宽周长概念。从本课教学的地位和学生后续学习考虑,把周长概念描述为“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这样处理教材,既反映了对教材的正确把握,也规范了知识的系统性。
2、以实践性为准则,确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在概念理解教学上定在感悟的层面。增设研究求周长的策略环节,旨在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原则,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就要从方法策略入手,在比较中得出最优方案中的一个特殊的具体过程。这一点崔老师做得比较好。学生在探索测量方法时,积极动脑,想出了量、围等多种方法,认识到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测算出的确实是它们的周长,都可以。由此,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而在此基础上对方法的优化,又提升了他们的思维。
3、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的学习模式。教师尊重学生,发挥教学民主,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
4、善于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本节课崔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1、用彩带套在图形上量,再把彩带拉直用软尺量彩带的长度。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五角星、正方形等)。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总的来说,崔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位较准确,思想方法能适当渗透,学习素材选择比较合理,较好地实现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小课堂,大世界,它包含着学习的机智、合作的智慧、思维的方式、积极的情感。让我们关注学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走进自己的世界,体验数学,体验生活,和谐发展,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