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认识时间》评课稿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初步学习“认识钟表”,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学会5分5分数的方法来正确读写几时几分。难点是理解1时=60分的含义。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立即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开了一个好头。
老师还制作了色彩鲜艳的课件,直观、形象,这些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都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可以说老师很好地把握住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在课堂教学时,老师运用了自己制作的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在一个直观、清晰的钟面图上认识时针与分针,用课件的动态形式呈现时针或分针所经过的路程,并用红色线条突出强调,学生清楚地感受到是从哪点到哪点所走的一段时间,对教学起到了很好辅助作用。教学中,通过安排学生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时间的认识。这短短的、安静的、属于全班的一分钟对学生来讲应该是体会深刻的。这里老师可否适当延伸,如,学生在交流自己一分钟能记住从5分到60分的时候,可以让他们估一估自己做更多事需要多长时间,引导学生去体会更长的时间。
毕竟时间是个抽象的东西,学生总是要通过做熟识的具体的事情来间接地体会时间,这方面更多的、深刻的体会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时间,理解时间。课堂中,在引导学生数格子的时候,课件突出演示的是一个个点,而不是一段段路,学生对一个格子的`理解可能会产生偏差。可以用手势等方法做一下简单的演示,帮助理解。另一处是,学生对时针与分针所表示的时间的联系还不太明确,老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形象理解:时针是在为分针服务,她是在记录分针走的圈数,她跟从着分针,因此分针未走完一圈,时针也不会到达具体的某个点。这就为后头像4:55这样学生容易看错的时间的学习做好铺垫。课堂中,老师对学生,有引导,有帮扶,有开放,课件的制作非常精美,有实效,非常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老师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反应与表现,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在发言中增强自信,可以说这是一堂准备充分、扎实的课。
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与几时半,同时为三年级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课堂上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钟面的具体演示引导学生非常直观形象地认识时间,会读写几时几分,体验1小时、1分钟的实际长短,建立相应的时间观念,并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收到较好的效果。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创设情境这环节中,教师创设了猜谜游戏,符合了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并通过有效的复习旧知,为新知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教师在钟面上拨动时刻,学生都能很快的说出整时、整时半,课堂气氛一直很高昂,这时教师故意将分针拨向7分钟,课堂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学生产生了知识的冲突,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认识每个大格刻度表示几分并知道1时=60分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在这环节中采用逐层疏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从静态的钟面上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的新认识、新发现,然后再通过议一议、数一数、算一算,从动态的钟面上理解分针指在每个大格刻度所表示的意义,为正确读取时间做好铺垫。值得一赞的是老师课件制作的能力,钟面很直观地演示了分针走了一圈时针才走了一格,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板书有序,让学生一目了然,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这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导入新课时很好的选用了孩子们自己的日常生活图片入手,进行图片欣赏,同时思考并猜一猜谁还没有睡觉,从而很好的引入钟表这一事物。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许多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给孩子展示真正的钟表,并让孩子亲手触摸表,并调表。这种尝试很好的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新课时让学生观察桌子上的钟面,仔细看看,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
3.在认识时间是动态的这一难点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静态的数学动了起来。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认识,较好的突破了难点。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老师还设计了同桌互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几时吃饭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渗透了珍惜时间的德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