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从当下开始的国旗下讲话稿

秦风学

阅读经典从当下开始的国旗下讲话稿

老师们、同学们: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而阅读经典是我们深入了解和领悟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

  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源泉。阅读经典就是阅读民族的品格和精神。

  你坐在教室里,坐在家里,通过书,就可以打开新的世界,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几千年间、几万里远的人和事物进行心灵的沟通,邈远的神思可以纵古贯今,得到精神上的满足。通过长久的循序渐进的阅读,你会发现你的心灵也变得更好了,更充实了。

  中华民族经典,有四书五经,有唐诗宋词,有四大名著等等,而中华民族的民族品行的养成,无不出自四书五经的熏陶和规范。不要囿于文言文的晦涩难懂就望而却步,也不要有文科生必读,理科生不读的.偏见。文言文晦涩,你可以参照翻译来领会其中的精髓对于这套儒家经典,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将来走向社会,都有必要通读。因为这部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词汇,所谓“温文尔雅,淑女风范”,所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所谓“文质彬彬”,所谓“儒雅敦厚”等等,这都是赞美一个人的美好品行,在生活中我们也乐意和这样的人打交道。通读儒家经典,对于人个性的养成有莫大的帮助。阅读经典,正是用人类文明的精华来浇灌我们的一代又一代人。

  因此进行经典阅读,是一件需要重视的大事。

  那么,作为一名中学生,在当下互联网发达、网络文学泛滥的时代,我们要保持何种阅读习惯来阅读经典呢?

  阅读经典要用心去读,要以我之心,鉴照古人之心,把自己的心与作者、作品之心相交流;要颂其书、读其诗,了解他们的经历、体会他们真实可感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喜人生;要运用自己的想象拓开文字的空间,品味作品的言外之意,追寻作品的艺术空间,就像是把干瘪的茶叶泡开,使陈年的酒香四溢。读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在,牧童遥指杏花村。”诗句只写到了“遥指杏花村就嘎然而止了,再不多一句废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兴奋地找到了酒店,怎样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读者在读的时候展开充分的想象,作品的言外之意就都出来了。

  阅读经典要进行深阅读。许多人阅读时不分读物,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可是这种”随手拈来,大口大口吞下“的阅读,读出的”不是滋养品,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正所谓”大嚼无复余味“,因此阅读经典就要沉潜宁静,要有走入文本的虔诚,有可以静待时间流逝的从容,”闲敲棋子落灯花“,以拾起厚重的文明。周汝昌读《红楼梦》,读出了《红楼梦》里的钗是用的不恰当的,因为钗在古代也叫做笄,未成年的闺阁少女是不能叫做钗的;他读出了《红楼梦》所讲的是一百零八位脂粉佳人的故事,认为打破传统的创新之举,是提倡关注人的本质,看出了这是人类历史发展史上的奇迹。因此阅读经典要细细品读进行深阅读,才能读出真义。

  阅读经典要有个性化阅读。我们在读经典的时候,要进行前后勾连,左右逢源,把自己的知识串联成无数个网,那么就有了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在看到项羽和刘邦的时候,学习了对比这两种人物,可以联想到孟子说的一句话:”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贤能的人以自己的清明使他人清明,现在的人却要以自己的昏昧使人清明,那么也就是说贤者和昏者都能使人清明,这不正是我们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把人生境界和诗词类比,形成了独特的理解和论点。

  阅读经典,要读中国经典,还要读外国经典,要读东方经典,也要读西方经典,不要局限于一个门类,也不要局限于一个国家,但是也绝不能抱着把经典完全奉为至上的心态,阅读经典的同时还要感悟生活、思考生活,把生活当作一本厚厚的长卷来阅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看再多的参考和分析,最终都是要靠自己去读、去领悟。经典能够跨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而经久不衰的魅力,要通过我们自己的亲身阅读来发掘。

  老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年华有限,但经典的意蕴和生命无穷,在美好的青春年华里,让我们从当下起,阅读经典,享受这乾坤间的精神内涵,那么我们也会走向最美的人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