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下面,我就“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方面谈谈听课的收获。
一、确定课堂教学之灵魂——教什么
有位老师说过,课堂教学的灵魂更多取决于“教什么”。那么《鲁滨孙漂流记》这篇课文该教什么呢?我觉得姜老师的这堂课有很多的闪光点,对教材有独到的见解,教材处理非常有特色。从教学内容看,姜老师教的不仅仅是这篇课文,还拓展到阅读名著上,力求达到了“感受作品的形象、品味作品的语言”的目的。今日引导学生读这篇课文,是为了激励学生明天去读更多的名著。因此,在这堂课中姜老师很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二、提高课堂教学之效率——怎么教
从宏观看,本文只是《鲁滨孙飘流记》这部小说的一个梗概和部分精彩章节。那么,如何抓住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学习呢?姜老师做得比较好,她先引导学生读梗概部分,把握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浏览精彩片断,感受人物的形象。姜老师并没有就此而止,而是精选并及时出示名著中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片段,补充阅读。姜老师在这堂课中,将梗概部分内容和精读部分内容的学习安排得非常合理,并将课内的(文本)与课外的 (名著) 进行有机地融合,进一步丰满了主人公的形象。
从微观看,姜老师在细节引导处颇显精彩。一是注重概括能力的培养。对于这么长的课文,我们如何引导学生读好呢?姜老师首先就是引导学生把它读短。概括能力是思维加工的能力之一。经过思维加工,才能整体把握,长文读短、“厚书读薄”,没有这种加工能力,阅读只能停留在感性阶段,不可能获得深入、全面的理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概括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本堂课中,姜老师就非常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比如,读“梗概”部分时,姜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时间、人物、事情、主要经历把它读成几句话……二是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在读精彩片断时,姜老师引导学生划出描写鲁滨孙内心的孤独感和绝望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批注。现在的学生,不能潜心读书是最大的缺点。指导学生写批注,是一种很好的引领学生潜心读书的方法。所以,姜老师的这一做法,很值得借鉴。
就像上面有位老师说的,这堂课近乎完美,很值得我学习。这堂课在我的脑海里留下的是一个大大的“!”,但我也有个小小的“?”,老师示范写批注在学生读书写批注并交流之前好还是之后好呢?
上面,是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鲁滨孙漂流记》这节阅读指导课上,蓝兰老师凭着对语文教学的一份热情,一份勇气,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名著导读课。从教学过程来看,板块清晰,重点突出,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学效率较高,教师既注重了对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又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整堂课上,学生受到了优秀文化的滋养,听课的老师也获得了阅读名著的愉悦。下面,我主要从三点来谈谈。
第一,创设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和宽松的交流环境。
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蓝老师具有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教态庄重自然富有感染力,师生情感十分融洽,教学语言精当简练,优美诗意。从课堂师生关系来看,老师能发挥好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的“平等中的首席”地位,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语言自然贴切又生动流畅。并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学生课前对原著的阅读以及课上展示的内容,都由学生自己做主。整堂课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收获;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的及时评价,具有启迪性、鼓励性和指导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第二,正确地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点拨”与“空白”的关系。
这堂“名著导读”课,任务是解读《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解读的重点是感受人物精神。这就是“预设”。至于学生怎样去解读,对这些问题怎样去认识,认识到什么程度,又是难以“预设”的。蓝老师引导着学生从教材及补充材料上来感受鲁滨孙这个人物形象。这些既是预设,又是在老师的点拨下所“生成”的成果。当然,“点拨”不是“给予”,而是通过“点”,通过“拨”,把学生带入一种境界,让学生自然地去找到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是要给学生留有适当的“空白”,“空白”越大,学生发挥的余地就越大。在课堂中,课件展示的“克鲁索岛”的位置,就是教师桥到好处的点拨,特别是影片中鲁滨孙看见航船经过时那声嘶力竭的'喊叫声,都给了学生想象的空白。
第三、面向全体,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堂课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成了课堂的主人。老师只起到引领和点拨的作用。而恰恰就是这样的引领和点拨,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听说读写)都得到了培养和训练,尤其是“说”的能力,即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训练。这从课堂学生发言的次数和时间,以及发言的水平可以看得出来,本堂课学生发言人次达到二十多人次。这与传统语文教学为了应试的需要,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听说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鲁滨孙漂流记》是世界名著,距现在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被节选小学语文的一篇略读课。薛老师立足自己专题的突破点──教给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完成目标的方法。从这节展示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个突破点研究的成果,深化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范例。
一、巧设导语,激发求和欲
薛老师以一个人生存的条件,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在认真思考之后,各抒己见,当同学生在共同认识到生存的必要条件时,薛老师就以十分生动深沉的语言来描述:“世界曾有一个人在没有吃的、没有住的、没有安全的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几年。”听了老师这简短的描述,感到震惊,渴求知识的烈火开始在心中燃烧,急迫地想知道他是谁。薛老师恰到好处地引出课题。这一环节告诉我们导语设计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可忽视的关键一环。不可牵强附会,又不能平淡无味。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的内容特点出发,借助一些传媒,既简又精,让语言传神,用生活经验唤起回忆,用画面、媒体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的兴奋。
二、专题研究,成果显著
薛老师这节课以自己的研究专题为中心,大力凸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伊始,老师就让学生自己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学生已掌握了制定学习目标的基本方法。例:有关课文内容方面的目标(可参照阅读提示,课文内容);有关思想内容方面的目标(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及重点段落、词句的感悟);有关语文知识方面的目标(要学习的语言文字、表达方法,可参照课后训练题)。由于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制定目标的基本方法,所以学生很快地就制定好学习目标。经过老师的归纳梳理后,学生很快就进入选择完成目标的方法的思考、交流。然后学生各自选用自己喜欢的最佳的方法进行自学。
薛老师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学生就会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而且掌握了一定方法。这就有力地告诉我们,只要沉下心来,潜心钻研,在实践中不断地探讨就会有成果。也告诉我们学生的可塑性及他们的发展在于老师的引导。
三、激情燃烧、感染学生
听课的老师深有感触地说:“薛老师的课是激情燃烧的课堂”。真是这样,一点也没有夸大其词。薛老师精力充沛,饱含激情,表现在他的每一句话,都是铿锵有力,句句到位,字字落地有声。他的激情不断地感染学生,他的激情不断地使课堂升温,他的激情使学生学习的情绪不断高涨。
人们都说语文是艺术,语文课是充满艺术的。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奉献给学生,学生则在欣赏中学习语言,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四、以人为本、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无法脱离人文性、思想性是不待言的,但如果因为近年来把语文课教成“纯知识课”,破坏了“人文性”,而反过来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这是误区!叶圣陶先生曾说:“我说语文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这就暗示我们这是一种特殊的工具──能传承文化,交流思想的工具,人文思想蕴含其中。本节课薛老师很好地处理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读书、理解内容、学习语言的同时都在感悟鲁滨孙的那种敢于克服困难、善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并能进行有实际价值的模拟体检,突出了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学。
五、大胆摒弃,突出重点
每篇课文都是学习语文的例子。薛老师牢记这一点,摒弃了逐段逐句的分析理解,而是紧紧地围绕学习目标进行,一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思想;二是尊重学生的要求,完全为学生服务;三是抓住训练点,进行强化,使之训练位、扎实,效果明显,可信可学。
六、查找问题,深刻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正处在新课程标准的研究、贯彻之中,每节课都是在动态的研究之中,问题的存在是客观的。薛老师这节课有三个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1、语言积累与运用:
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作为语文课及本节课的一个学习目标,在时间上应该是充分的,应该给予保证,薛老师在这方面有一些忽视,所以学生感到匆忙,无论在选择上还是在交流上及老师补充上都有一些不扎实的感觉。
2、外延、拓宽要把握“度”:
语文课的外延及拓宽的内容,都要从教材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绝不可牵强附会,或因噎废食。本节课引导学生模拟体检的时间多了一些,应该把握一个“度”,适可而止。
在此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到的有关鲁滨孙的一些故事,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收集资料的兴趣及口头表达能
3、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机智十分重要。老师要机敏地抓住课堂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到位的训练。本节课有一个地方老师没有抓住,真是可惜可叹。
例:鲁滨孙在船舱里找到了许多钱,老师问学生怎么看这些钱?一生马上说:“说明金钱不是万能的。”老师对这一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深究。又一生回答说:“在这荒岛上钱不能花。”老师对这个回答显然很满意,又强调了一遍。我认为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很深刻,老师应该紧紧抓住“金钱不是万能的”进行人文教育,是一个难得的教育素材。
通过鲁滨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突如其来的不幸遭遇前,不能慌了手脚,要努力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寻找一切有利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进行创造性劳动,同时还要努力排除孤单情绪,要看到希望,要乐观向上。尽管我们现在不太可能会碰到鲁滨逊的境遇,但是他积极的人生观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这也就是《鲁滨逊漂流记》能代代相传的原因。
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关注主人公遭遇到了哪些艰难和挫折,这对他们的人生起了什么影响,以此来体会主人公在逆境中奋起的崇高品质。我以为这篇课文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课文不仅是一篇日记,而且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读书笔记,学习了课文我们不能不引导孩子说说,这篇读书笔记主要是围绕哪些方面来展开的?我们也可以尝试让孩子选择一本书,认真阅读,围绕这三个方面尝试写一篇读书笔记,这样在我们的读书报告会上我相信一定能听到孩子们自己的读书故事。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探讨交流,读出个性,读懂片断的内容,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习任务,升华情感,在畅谈个人见解的过程中迸发出思考的火花,既形成独到的认识,又达成共识:扬善惩恶,真与善是永恒的教育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