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非相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东东

荀子非相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22分)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①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以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②,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日:文----③久而息,节族④久而绝。故日: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⑤;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节选自《荀子·非相篇》)

  【注】①偝(bèi):背向。

  ②分:名分。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道德范畴。

  ③文:礼仪制度。

  ④族:音zu,通“奏”;节族:音乐的节奏。

  ⑤周道:周王朝的治国之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下则好非其上 非:责怪

  B.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 粲:明白

  C.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 察:观察

  D.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审:审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上则不能爱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以也?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C.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 劳苦而功高,未尝有封侯之赏

  D. 礼莫大于圣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列举了三种不吉祥的事情和三种必然陷于困厄的情况,含有“危”“灭”是人自己造成的之意。

  B.作者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二足而无毛”,而在于人有明辨事物的能力,尤其是明辨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的能力。

  C.对事物的区别比不上确定名分更重要,而与制定礼法相比,确定名分又显得不太重要,而这一切的重要性都排在效法圣王之下。

  D.文章最后用“五帝”“禹汤”的例子来说明礼仪制度会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湮没,故应抓紧对古代礼仪制度的整理工作。

  4.用/给文中打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 分)

  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3分)

  译文:

  (2)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3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