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之鄙有二僧》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阿林

  作品简介

  《蜀之鄙有二僧》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但本篇课文是针对初中以上学生主要读记叙文而对原文进行的节选,只保存了故事,而删除了 “蜀之鄙二僧”前面两段和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后面部分的议论。故改标题为“蜀鄙二僧”。

  详细参考:《为学一首示子侄》

  作品原文

  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作品注释

  1.恃:凭借。

  2.越:到。明年:第二年。

  3.顾:表示较强的转折副词,可译为难道,反而。

  4.聪:耳朵听觉灵敏,引申为有智慧。 敏:反应迅速,引申为机智。

  5.败:衰弱,颓废。这里为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自己荒废。

  6.昏:糊涂。庸:平常。 这里指不聪明,才华不出众。

  7.限:限制。

  8.之:去,往,到。

  9.自:从。

  10.至:到,达到。

  11.惭:惭愧

  12.欲:想

  13.往:去

  14.语:告诉、说

  15.于:对

  16.何如:怎么样

  17.下:指顺江而下

  18.犹:还、尚且

  19.明:第二

  20.钵:和尚盛饭的碗,底平,口略小,形稍扁

  21.顾:难道、反而

  22.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3.足:足够

  24.鄙:边境

  25.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的海上。

  26.瓶:水瓶。

  作品译文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想要雇船顺江而下,(到现在)还不能去(南海),你凭什么前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自己的这件事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露出惭愧的神色。

  四川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树立宏伟大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所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有时可以依仗有时却不能依仗;自己依仗自己的聪明却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荒废了自己(的聪明)的人.糊涂和平庸,(有时)可能限制人(有时)却不一定会限制人;不因为自己的平庸就放弃自己,而努力学习不知疲倦的人,是自己激励自己(走向成功)的'人。

  原题讲解

  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但本文并不明“示”,而是用故事做比喻,来暗示。暗示带启发性,可培养人的悟性。本篇课文是针对初中以上学生主要读记叙文而对原文进行的节选,只保存了故事,而删除了“蜀之鄙二僧”前面两段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后面部分的议论。故改标题为“蜀鄙二僧”。有的书将这故事看成寓言,标题《蜀鄙之僧》。

  作品评析

  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采用的是一种对比。

  需要凭借的东西越多,就越多地被这些外物所限制;而不需要依靠什么外在的东西来完成自己的计划,也便更大程度上地获得了行动的自由。当初不知电脑为何物时,人脑的记忆力强得惊人,一旦发明了电脑,人们把信息一股脑地存在电脑里,又整天在那里担心,电脑什么时候会“卡壳”、“会生病”。物质的极大丰富所造成的表面自由,实际上正在远离生命原初的自由自在。

  人穷志不短。蜀鄙的穷僧能只身到南海,凭的就是“志”。相反,人富了却能丧志,蜀鄙的富僧不就如此吗?看来,决定事物成败的,是内在因素,而不是客观条件。

  现实生活是,我们一定不要做那表面富有,头脑却空空的富僧,而要学习穷僧矢志不移、不畏艰难的精神。

  人不仅要树立志向,还要付出行动。在付出行动的同时,要凭主观能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由“天下事”推论“人之为学”,是从一般到个别,由一个普遍道理推导出本文论点,合乎逻辑推理。都用一问一答,句子对称整齐。)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昏庸与聪敏的辩证关系,再用曾参传圣人之道加以佐证,很有说服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这一部分以事喻理。故事的内容主要写对话。对话最能表现两个和尚不同的主观因素,最能证明论点,证明主观因素对于事业成败的作用。)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启示: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这篇课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写给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这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而说的。)

  作者简介

  彭端淑,清代学者彭端淑的《为学》。 字乐斋,清代丹棱(今属四川) 约1699一约1779年,清代文学家,号仪一。清康熙38年(1699年)他注重振兴教育,培植人才,整顿吏治。乾隆二十年辞职返川,任成都锦江书院主讲、院长二十年,造就了大批如李调元、张船山等优秀人才。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著有《白鹤堂诗文集》、《雪夜诗坛》、《为学》(意为做学问),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八十一岁时病故于成都南郊白鹤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