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江州》阅读答案及赏析
陶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
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释: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绀:gàn稍微带红的黑色。
(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1分)“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1分)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1分)
(2)运用典故。(1分)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1分)
(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1分)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2分)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2分)
赏析:
这是陶安在江州泊船时写的一首诗。明代的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处江路交通要冲。浩荡的长江,秀伟的庐山,曾经吸引了无数骚人墨客,到此流连。但陶安却不是来游览,而是路过这里的;他泊舟时,是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
诗就从晚景写起。开头两句,一写“江云”,一写“江水”。“江云。是“绀绿”色(即一种红中带绿的颜色)的,围绕在夕阳的旁边;“江水”则空阔而明亮,与江面上的“海气”(即因光线作用形成的雾气)相连。这是诗人极目远望的所见,水天交会,江云、夕阳和江水似乎都在一个平面上,写出了长江落日时水天苍茫的寥阔瑰丽景象。
接着,诗人的视线接触到江面上的`一只帆船。因为距离太远,又因为水天相连的原故,感觉到它好像一只“白鸟”在移动。这里的量词用了个“点”字,形容“远帆”的细小,真是再贴切不过;而这又进—步烘托出江面的寥阔苍茫。这时候,诗人听到一阵急促的鼓声,隔着淡淡的青烟暮霭传过来,这是报时的更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更多从黄昏起到黎明前一共要打五次。这“数声急鼓”,是初更的信号,它告诉人们,黄昏已经到来了。旅人在这样的时刻,是最易伤神的,因此这句又带着淡淡哀愁的信息。
然后,作者又从听觉转回视觉,继续写景。“浔阳九派”一句,是对茫茫江水描写的总括和收束,说它汇集了众多支流,好像充盈了乾坤,世界已无陆地似的,这真是把长江的浩茫写透了。江州古代又称浔阳,“派”是水的支流的意思。以“九派”写浔阳江水,由来已久。南朝的谢灵运就有“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之句(《入彭蠡湖口》);唐代的权德舆也说:“九派浔阳郡,分明似画图。”(《送孔江州》)“九派”究竟指哪几条水,现在已不可考,反正这一带流入长江的水很多,“九江”这一名字,也是这样得来的。“庐阜千峰”一句,则把审美对象进一步扩大到不远处的庐山。这座耸峙大江南岸、鄱阳湖西畔的名山,共有九十多座山峰,峭壁千仞,直插云天;到处丹崖翠壑,葱茏秀丽,瀑布飞湍,气象万千。李白的《庐山谣》说:“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欧阳修的《庐山高》说:“庐山高哉,几千仞兮,根盘几百里,截然屹立乎长江。……上摩青苍以晻霭,下压后土之鸿庞。”这些都可以作为“庐阜千峰直造天”的注脚和演绎。由于诗人这时置身江上,庐山只能远见其身影,不能写得很具体,不过表示对它的向往之意罢了。
最后两句的描写,在时间上已经有了推移,从黄昏转入清夜,月亮也已经高照在船头上了。这时候,诗人忽然联想到五百多年前这里发生过的一件悲剧性往事:白居易送客邂逅长安倡女,在“泪湿青衫”的情况下写了千古传诵的《琵琶行》。于是,诗人酾酒祭奠,以表示对这位无罪被贬的“江州司马”的凭吊和同情。这种联想是极为自然的,因为陶安泊舟的地方,就在当年白居易送客的琵琶亭下;而江心的秋月,又像当年一样的皎洁;这怎能不引起怀古的幽思!琵琶亭是江州百姓为了纪念白居易、根据《琵琶行》诗意建造的,唐代一位无名氏为它写过一首诗:“夜泊浔阳宿酒楼,琵琶亭畔荻花秋。云沉鸟没事已往,月白风清江自流。”这座亭子,如今早巳不存在了。
这首诗,紧扣夜泊江州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有景有情,长江的寥阔苍茫景象,写得尤为出色。中间两联对仗工稳,数目字和颜色字的相对、相映成趣。全诗声韵谐协悠扬。在艺术上是较为成功的。 (洪柏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