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之美》的阅读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境之美王祥夫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要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说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还不如说他对于动荡不安动 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真正妙谛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所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乐于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
国画的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即彼。艺术必须要由此即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看图说字。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时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也不必立这个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于似与不似之间要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我以为那便是意境。
真正的画家永远不可能是现实主义者,他们只可能是理想境界的营造者,意境便是他们的极乐!
(选自《 光明日报 》)
1.下列对于文中“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实的重压之下,意境可以帮助人们暂时得到心灵的抚慰,这里作者关于意境的观点,与通常所说人们认为的意境是有所不同的。
B. 董其昌的`山水所体现出的意境,不仅是他心与笔追求的真实写照,而且体现了他对官场生活动辄就说罹祸的深刻认识,是他宁静心情的反映。
C.作者认为艺术的真谛就是追求宁静的意境,就是要有意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这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抚慰。
D. 由于与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唐代边塞诗就有了意境,成了理想化的艺术,被人们推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由于安史之乱,民不聊生,却出现了田园诗,根本原因是:民众们都向往田园生活,诗人们为了安慰老百姓去创作。
B.艺术的妙谛是与生活拉开距离,因为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拉开了距离,艺术创造的意境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
C.画画给人更多提供可能的联想,就是由这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的联想,是图画的艺术之美,也是艺术之为艺术的原因。
D.图画营造意境,只不过画家为看官欣赏提供了某种可能,只借助笔墨为看官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看官可以自己去营造意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关于意境的说法显然是与文学上通常的说法是有区别的,作者意在强调意境的主观性,也强调了意境的精神抚慰力量。
B.文学中的意境之美,关键在于作者以文字来让读者通过更多的联想,进而头脑中浮现出海市蜃楼般的幻景,比如读名著《简爱》,读者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
C.关于国画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有多大变化,画者也可以不必随时代,可以死死固守传统,而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
D.评判国画意境没有标准,也不必立这个标准。意境是尽可能留给观众很大想象,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 B。属于强加关系。因为原文强调说董其昌的山水是“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不是递进关系,是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
2.、 A。将或然说成必然。原文有“几乎”二字,说明不是所有民众向往田园生活,只能说是绝大多数民众向往田园生活。
3.、D。扩大了范围。原文说意境让人们看到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美”,而不是“事物”。